





關鍵詞:碳排放目標;燃煤機組;負荷量;節能模糊控制;煤耗特征
中圖分類號:TM734;TP391.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5922(2024)12-0131-05
燃煤機組是一種將煤炭等化石燃料的化學能,轉換成電能的機組設備,是一種較為重要的發電方式[1]。煤炭等化石燃料的燃燒會產生大量的SO2、NOX等酸性氣體,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損害[2]。為了減少燃煤機組的碳排量,通常采用相應的裝置和措施。但在實際應用中,由于燃煤機組的運行工況不同[3-4],減排效果存在一定的差異。而燃煤機組的負荷大小與功率大小直接相關,產生負荷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用電負荷和損耗功率[5-6],因此該負荷也被稱為供電量。在運行過程中,需要對燃煤機組的供電量進行控制,以實現更佳的節能減排效果。文獻[7]為降低燃煤機組的碳排放量,以經濟效益最大化為目標構建雙層規劃模型,進行碳排量的分配控制;該方法能夠較好的實現碳排放強度的控制,但是無法實現機組負荷量的控制。基于此,本文針對燃煤機組在發電運行過程中的煤耗特征,以降低碳排量為前提,提出燃煤機組負荷量節能控制模型。
1燃煤機組負荷量節能控制模型構建
1.1燃煤機組煤耗特征提取
燃煤機組在運行過程中,環境溫度、運行工況等均會發生一定變化[9],導致機組的負荷量也呈現變化狀態。因此,為有效實現燃煤機組負荷量節能模糊控制,并降低機組的碳排放量[10],本文采用高斯過程回歸模型對燃煤機組的煤耗特征進行提取。
通過上述流程即可獲取目標函數的求解結果,該結果即為燃煤機組負荷量節能模糊控制最優結果。
2實驗結果分析
本文在進行測試過程中,僅以其中一臺600MW的燃煤機組為例,進行所提模型的相關測試。該機組在運行過程中,該機組的日平均負荷在12000~170000MW,其煤耗情況如表1所示。
該燃煤電廠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煤耗較高,并且經濟效益較低。因此,該發電廠希望在降低碳排放的基礎上,提升經濟效益。
為驗證所提模型的應用效果,獲取在燃煤機組不同的總負荷下,所提模型控制前后的機組的煤耗變化結果,如圖3所示。
由圖3可知,隨著總負荷的逐漸增加,所提方法控制前,機組的煤耗均在340kg/(MW·h)以上,應用模型控制后,機組的煤耗在300~320kg/(MW·h)。因此,所提方法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能夠有效降低燃煤機組的煤耗,實現機組節能需求。
為進一步驗證所提模型對于燃煤機組的控制效果,在考慮需求側響應和不考慮需求側響應的2種工況下,機組的碳排放量結果,其期望結果為低于432.5Nm3/h,測試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所提模型應用后,燃煤機組在2種運行工況下,碳排放量均在432.5Nm3/h以下,其中,在考慮需求側響應的運行工況下,最大碳排放量為361.79Nm3/h;在不考慮需求側響應的運行工況下,最大碳排放量為404.55Nm3/h。是由于所提模型在進行控制過程中,是以燃煤機組的煤耗特征為參考,確定目標函數。因此,所提模型能夠分析不同運行工況下的煤耗特征,以此可保證較好的控制效果。
為更深入驗證所提模型的應用性,在不同負荷率下,在考慮需求側響應和不考慮需求側響應的運行工況下,二氧化硫超標率測試結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在2種工況下,隨著負荷率的逐漸增加,所提模型均具有較好的節能、減排控制效果;控制后,二氧化硫超標率均在7.5%以下,在考慮需求側響應的運行工況下,二氧化硫最大超標率為6.56%;在不考慮需求側響應的運行工況下,二氧化硫最大超標率為5.77%。顯著低于控制前的二氧化硫超標率結果,能夠更好地實現減排目的。
為直觀驗證所提模型應用后熱電廠的經濟效益變化情況,在不同的運行周期內,在考慮需求側響應和不考慮需求側響應2種工況下的碳處理成本情況,測試結果如圖4所示。
由圖4可知,所提模型應用后,能夠降低燃煤機組不同運行工況下的碳處理成本,碳處理的日成本均在385.5元以下,可極大程度提升熱電廠的經濟效果,滿足該電廠的應用需求。
3結語
在節能減排的目標下,本文構建考慮碳排放目標的燃煤機組負荷量節能模糊控制模型,該模型以碳排放量和負荷經濟調度煤耗最小為目標函數,實現燃煤機組的節能控制。對該模型的應用效果進行測試后得出,該模型的應用效果較好,能夠有效降低燃煤機組的煤耗以及碳排放量,以此可提升熱電廠的經濟效益,滿足熱電廠的應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