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王宏
西安市水務志編纂委員會編
三秦出版社出版
以史為鑒,開創未來,是中國共產黨把握歷史規律、堅定歷史自信、掌握歷史主動的優良傳統。盛世修志,編撰水利志是水利行業的大事,是客觀記錄黨領導人民治水興水歷史的需要。西安南依秦嶺,北瀕渭河,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也是絲綢之路的起點,是中國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西安水系縱橫交錯,有涇、渭、浐、灞、潏、滈、灃、澇八條主要河流,自古就有“八水繞長安”的美譽。從古至今,歷代勤勞勇敢的西安人民一直在與自然環境頑強斗爭,取得了輝煌的水利成就。為記載西安的水利發展,《西安市水務志1991~2010 年》接續了20 世紀90 年代編撰的《西安水利志》,全書共7 篇,近40 萬字,準確、翔實地記述了西安市1991 年至2010 年的水利發展史。
全書分總述、水環境與水資源、城鄉供水、農田水利、水產漁業、水利科技、水務管理、治水人物、大事記、附錄十個部分,遵循“存真求實”“ 統合古今,詳今略古” 和“ 越界不述,共點不入” 的原則,按西安水利事業的發展脈絡,接續前志,系統記述了西安人民應對洪水災害、西安“水荒”、水環境惡化、水生態損害等水安全風險,興利除害、治水興水的全過程及創造的豐功偉業,展現了西安人民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科學治水和用水的聰明才智。該書具有如下特點:一,時代性強。在盡量保持與前志銜接的基礎上,將前志中水利建設的上、中、下三篇分為城鄉供水、農田水利等篇目,增設了調水工程、生態引水、城鄉節水、水務信息化等章節,并將大事記延長至2014 年年底,整書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創新性。二,條理清楚。志書的總述部分總結梳理了西安市水利事業的發展歷史,將20 年的水利事業分為4 個時期進行了闡述,并總結了各個時期的特點和標志性事件。三,體裁豐富。以志為主,綜合采用了述、記、圖、表、傳、錄等體裁。篇目采用橫排門類、縱述始末的方式編排,設篇、章、節、目。四,編纂難度較大。志書記錄的時間段正值水利事業的幾次轉型時期,傳統農業水利、工程水利中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仍比較嚴重,加之機構改革頻繁,20 世紀90 年代留存的資料非常有限。編委會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采用訪談、實地調研、尋找老同志、查閱各類書籍等方式來整理資料及數據,逐條逐項核實,編撰工作歷時7 年完成。
該書對于客觀、正確地認識西安水利20 年的發展歷史,激發人們科學發展西安水務,促進西安水利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第一,西安悠久的治水歷史在當代接續發展,影響較大。20 世紀80 年代后期,西安城市發展加速,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惡化,頻現“ 水荒”,威脅人民群眾的生計,嚴重制約城市發展。以黑河引水工程建設為代表,渭河綜合治理、漢城湖保護利用、李家河水庫等重大水利工程的實施,在陜西省乃至全國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水利成為推動西安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和保障。第二,20 世紀90 年代,西安水利穩步發展,實現了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都市水利的轉型。1998 年發生的長江大洪水,使治水理念發生了重大變革,西安市水利事業開始從以傳統農業水利為主向現代水利、都市水利轉變,城市供水、城鎮供水成為重要任務,支持經濟社會事業的發展及改善生態環境成為主要內容,城市防汛保安和建立適應城郊型農業的農村水利要求更突出了。2000 年底,黑河金盆水庫蓄水,標志著西安市供水保障問題已基本解決,為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撐。第三,21 世紀頭十年西安水務改革創新加速,逐步向資源水利、生態水利轉型。2002 年,西安市對水電建設的行政管理職能進行了改革,實施了《西安市水資源管理辦法》,全市實現了水資源的“五統一” 管理,即統一規劃、統一調度、統一發放取水許可證、統一征收水資源費、統一管理水量水質。實施了“大水大綠”工程、“大水興市、小水富民” 戰略,成為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的試點城市。西安水利事業逐步樹立了人水和諧的治水理念,統籌供水、排水、蓄水、調水、節水和治水工作,兼顧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需求,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走資源水利、生態水利的發展之路。2010 年9 月,西安市被授予“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示范市”稱號。
作為一本高質量的地方志、行業志,該書為西安市國家中心城市的建設發展提供了重要資料和歷史借鑒,為豐富西安水文化、講好西安水故事提供了生動的教材,是一項告慰先人、造福后代,展現文化自信、激發民族自豪的宏偉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