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舉,夏竹君,盧昌,李朝,王世磊
(中海油能源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術深圳分公司,深圳 518067)
南海東部勘探走向中深層,深層井越來越多,為控制作業成本,井身結構簡化,裸眼越來越長,最長裸眼段達到3500 m;為實現多目標兼探,定向井占比也越來越高,新的勘探形勢下,電纜測井作業風險極大,因此防電纜測井卡井身設計方案非常必要[1-4]。以H-1dSa井為例,介紹南海東部深層定向井A井目的層直井段防電測卡井身設計方案及應用情況。
惠州某構造被一條北西西向斷層分隔為A、B、E三塊,E塊位于斷層上升盤,下降盤為A塊和B塊。鑒于惠州某構造的復雜性,對該構造進行整體勘探部署,提出惠州某構造E塊和A、B塊采用1井3眼的方式進行鉆探,計劃自H-1d井800 m側鉆H-1dSa井,鉆探構造西南部的A塊。鉆探主要目的層為珠海組-恩平組,次要目的層為珠江組下段、前古近系潛山。
收集惠州某構造鄰近區塊近半年10口井作業情況,僅4口直井電測作業較為順利,其余6口井斜24°~31°的定向井均出現復雜情況或打撈。本井為了取全各類測井資料,必須優化井身結構,將目的井段設計為直井段,降低作業風險。
而通過對近十年電測遇卡的測井項目、井型井斜、裸眼長度、鉆井液比重等多方面深入分析研究,發現存在以下特點:(1)遇卡井型主要為定向井,遇卡打撈的井中定向井占比63.6%;(2)遇卡項目主要為測壓取樣占63.6%、旋轉井壁取心22.7%,該兩項占比超過86%;(3)遇卡井中裸眼長度超過1000 m的井占比72.7%;(4)最大壓差超過6.89 MPa的井占比68.2%。電纜測井作業風險極大,防電纜測井卡井身設計方案非常必要。
如圖1所示,為了分析“S”型井眼設計,從本井鉆探的地質目的、工程安全、電測作業安全、綜合成本等分析將目的井段設計為直井段的可行性。從地質目的方面,其他目的層疊合性好,具備設計成直井段的地質條件;從工程安全考慮,閉合位移1554.53 m,可將造斜段集中在非目的層,且用套管封固;從電測作業安全方面分析,鄰近區塊10口井電測作業中,僅4口直井電測較為順利,說明直井的電測作業風險更低;從綜合成本高低考慮,與挪井位打直井相比,現井眼側鉆能節省約7天鉆機時間,可節約更多的勘探成本。綜合分析認為,“S”型井眼設計,將目的井段設計為直井段的方案是可行的。

圖1 “S”型井眼示意圖
綜合分析地質目的、工程作業安全、資料錄取風險、綜合成本,最終確認在非目的層31.12 cm(12.25 in)井段完成造斜和降斜并用套管封固,21.59 cm(8.5 in)直井段揭開目的層,形成“S”型井眼,實現資料錄取目的。
本井“S”型井眼設計方案的優勢主要為:(1)21.59 cm井段鉆具托壓概率小,有利于快速鉆進;(2)“變斜為直”,電測儀器摩阻減小,相對下入較容易;(3)儀器和電纜不貼底邊,減少臺階阻卡和電纜吸附卡;(4)井壁巖屑或掉塊堆積概率降低,儀器遇卡風險降低。
本井“S”型井眼設計方案的難點主要為:(1)31.12 cm(12.25 in)井段軌跡復雜,井斜最大43.87°,不利于井眼清潔;(2)“S”型井眼井斜先增后降,鉆進摩阻扭矩較大;(3)套管下入難度增加。
本井“S”型井眼設計方案時針對以上難點進行研究,制定了相應的改進措施:(1)提高鉆井液動塑比,提高巖屑攜帶能力;(2)提高鉆井液潤滑性,多次驗證鉆井摩阻扭矩適宜;(3)套管下入前墊入高潤滑能力泥漿,提前進行模擬校核,套管采用半掏空,并準備循環頭。
根據以上研究,設計井號為H-1dSa井,如圖2所示,水深108.00 m,補心海拔25.0 m,設計井深5190.00 mMD/4625.00 mTVD,鉆探主要目的層為珠海組-恩平組,次要目的層為珠江組下段、前古近系潛山,在非目的層集中造斜,且用套管封固,在鉆探目的層段設計為直井段,整體井身結構呈現為“S”型井眼。

圖2 H-1dSa井井身結構示意圖
根據勘探地質設計要求,在目的層段要進行測壓取樣和旋轉井壁取心作業,在 H-1dSa井21.59 cm(8.5 in)井段,由斯倫貝謝提供井下儀器和地面采集系統,超大直徑探針、速星模塊、超高壓泵、多取樣瓶模塊組合下井,流體識別模塊為IFA,MDT多取樣模塊(MRMS_1)設置為低震動(low-shock)取樣模式;旋轉井壁取心作業工具為MRCT/GR。為實現設計目的,針對提到的測井作業難點及措施方案,本井在電纜測井過程中解決方案如下:
(1)針對井眼清潔度,采用工程處理措施,主要是主動劃眼修整關鍵井段井壁和大排量循環至無明顯巖屑返出。
(2)針對井壁穩定性,采用鉆井液性能調整方式,例如增加PF-FT-1、PF-NRL提高鉆井液封堵能力;增加XP20N、PD-RESIN提高控制高溫失水能力;增加PF-EXLUBE、PF-LUBE HT提高潤滑性;增加Dristemp、PF-DFL 180抗高溫聚合物和PF-COK提高抗溫能力和抑制性,改善鉆井液的抗溫性、潤滑性、封堵性和控制高溫高壓濾失量,確保井壁穩定性。
(3)針對電測阻卡風險,一方面精簡儀器組合、優選扶正器,用更靈活的飛輪代替扶正器,如圖3所示,現場交底預案完備;另一方面是電測操作步驟明確、應急預案完備等,以降低電測阻卡風險。

圖3 改井測井工具扶正器
本井在21.59 cm(8.5 in)井段順利進行測井作業五次,其中地層測試作業兩次、旋轉井壁取心作業三次,測井時間累計142.75 h,儀器起下過程中無明顯阻卡。
本井在目的層段的77個深度點進行測壓,其中包含有效點32個、超壓點2個、低滲點7個、致密點19個、失封點17個,經過泵抽取樣,清楚認識了ZJ530、ZH121、ZH130、ZH132層的物性以及流體性質,達到了最初設計的目的。其中在深度4410.46 m測壓取樣過程中,泵抽509 min結束后,依靠儀器自重放活儀器,沒有遇阻遇卡現象發生,如圖4所示。

圖4 在深度4410.46 m測壓取樣過程圖
本井在目的層段設計45個深度點進行旋轉井壁取心,作業3次,實取45個深度點45顆心,收獲率100%,壁心處泥餅質量較好,出井儀器無夾帶掉塊。
通過對海上油田深層定向井“S”型井眼防電纜測卡的井身設計研究,在非目的層31.12 cm(12.25 in)井段完成造斜和降斜并用套管封固,在21.59 cm(8.5 in)井段采用直井段揭開目的層,形成“S”型井眼,并通過優化鉆井液性能,確保井壁穩定性,優選飛輪代替傳統的測井工具扶正器等措施,最終實現資料錄取目的,效果良好,目前已在南海東部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