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玉兵 馬麗園
心臟移植術是指通過手術的方式將供體心臟或人工心移植到患者體內,部分或全部替代自然心臟的功能和作用,使終末期心臟病患者心臟功能得到良好恢復的一種有效的外科治療手段。近年來,心臟移植在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上都有突破,極大推動了該領域的進一步發展;然而,它只是治療心臟疾病的開始,術后采取有效的護理手段,才能夠確保患者順利康復,降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同時保障患者的生活質量。
那么,心臟手術后,對患者應采取哪些護理措施呢?
由于術前心衰限制活動,長期臥床導致患者肌肉出現不同程度的萎縮。為了減輕肌肉萎縮程度,促進恢復,術后患者需盡早展開康復訓練。在拔除氣管插管后,可以進行深呼吸、有效咳嗽等訓練,以提升心肺功能。之后可通過六步試驗等進行心肺功能評估,進而制定針對性的康復訓練計劃,并在醫生指導下嚴格執行。但要注意,出院6周內不可以劇烈活動或從事重體力勞動。根據術后恢復情況,大多患者可于3~6個月后承擔適量工作,但不建議從事重體力勞動。
出院后,飲食方面要保證營養均衡。建議攝入高優質蛋白質食物,如魚、蛋、瘦肉等動物性食物;限制鈉鹽的攝入,每日鹽的攝入量應在3~4g;避免油膩食物攝入,減少食用動物內臟,增加新鮮蔬菜和水果的攝入;需要補充鈣質,以奶制品最佳;戒煙戒酒,禁飲濃茶、咖啡。
接受心臟移植手術的患者術后容易產生排斥反應,需要終身服用免疫抑制劑。一旦晚服或漏服容易導致嚴重的排異反應,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死亡。因此,患者需要遵照醫囑,嚴格按照藥物劑量和頻率來服用免疫抑制藥物,并定期接受血藥濃度檢測。在用藥期間,需要注意多種藥物的相互作用。在使用新的藥物時,患者應提前咨詢醫生,避免發生不必要的藥物相互作用。同時,一些常用的免疫抑制劑存在一定的副作用,要注意觀察用藥反應。
心臟移植后的患者因為服用免疫抑制劑和激素,導致機體抵抗力降低,容易發生感染。為了防止口腔潰瘍和感染,每日常規口腔護理2次,每次服藥和進食前后都要漱口。為了防止尿路感染,要勤換衣褲,保持會陰部的清潔干燥。為了預防呼吸道感染,要加強保暖,少去人員密集處。另外,服用免疫抑制劑可能會增加患皮膚癌的風險。因此,在陽光強烈時外出,要做好化學和物理防曬,適當遮擋裸露肌膚。如出現皮膚破潰長期不愈合情況,應引起注意,盡早治療,避免耽誤病情。
患者還容易出現活動耐力降低、腎功能障礙、喉返神經障礙等并發癥。除了在病情穩定后積極進行康復訓練,保證充足和規律的睡眠,還要注意經常監測尿量,當出現腎功能障礙后積極進行專科治療。喉返神經障礙可表現為吞咽障礙、發聲障礙,應積極進行吞咽訓練、發聲訓練。
心臟移植手術后,患者需要定期進行復查,以評估移植心臟的功能是否正常。如果發現任何異常,醫生可以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復查內容包括:血常規、腎功能、肝功能、電解質、血脂、血糖、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心臟磁共振成像、心肺運動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