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杰 崔明亮 趙 強
(中國特種設備檢測研究院 北京 100029)
黨的二十大提出要堅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推進安全生產風險專項整治,加強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安全監管。特種設備安全作為國家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安全監管的重點領域,直接影響人民生活福祉及社會穩定。大型游樂設施是八大類特種設備之一,被稱為“特種設備中的特種設備”[1],是人們休閑娛樂的重要載體,其運行使用直接關系游客的人身安全,一旦發生事故,社會影響惡劣[2],屬于特種設備安全監管中的重中之重。
“前車之鑒,后事之師”說明了總結事故教訓的道理。通過對事故、事件原因的分析,找出引以為戒的教訓,再制定針對性的整改措施,達到防止事故發生的目的,尤其是對防止同類事故再次發生有非常大的實用價值[3]。本文介紹了大型游樂設施行業發展的基本概況,對2010—2022年間媒體公開報道的國內大型游樂設施事故進行了統計分析,并根據統計分析結果提出相應的建議。
憑借40多年來改革開放積累的資源和市場優勢,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游樂設施消費市場[1]。2010—2022年我國大型游樂設施保有量變化數據圖如圖1所示。

圖1 2010—2022年我國大型游樂設施保有量變化
由圖1可以看出,我國大型游樂設施保有量從2010年的1.58萬臺增長到2022年的2.52萬臺,年均增長5%,其中,2010—2018年間增長較快,年均增長7.3%,2018—2022年間保有量變化不大。
截止到2022年,我國大中型游樂園約500家,各種游樂場4 000余家,年游客量達到7億多人次[4],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22年,取得大型游樂設施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有131家,2013—2022年游樂設施制造企業數量變化情況如圖2所示。

圖2 2013—2022年游樂設施制造企業數量變化情況
由圖1和圖2可知,近十年間國內大型游樂設施和其制造廠家數量有了較大的增長。對2010—2022年間媒體公開報道的國內大型游樂設施事故進行統計,結果如圖3所示。

圖3 2010—2022年大型游樂設施事故統計
由圖3可以看出,2010—2022年間大型游樂設施安全形勢總體比較穩定。對數據進行統計可知,2010—2022年間共發生大型游樂設施事故54起,死亡31人,受傷71人;2010—2022年間平均每年發生大型游樂設施事故4.2起,死亡人數平均每年2.3人,受傷人數平均每年5.5人。其中2010年深圳華僑城“6·29”事故致6人死亡[5],使得當年死亡人數達到8人;2015年河南長垣“4·6”事故致19人受傷[6],當年受傷人數達到27人;2021年湖南邵陽“2·13”事故致16人受傷[7],當年受傷人數達到17人。2018年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開展大型游樂設施乘客束縛裝置安全隱患專項排查治理的通知》,對危險程度較高或以前出現過事故的設備開展了專項檢查,由圖3可以看出,2018—2022年事故起數及死亡人數基本呈逐年下降的趨勢,安全束縛裝置專項排查治理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對我國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發布的2018—2022年關于全國特種設備安全狀況通告中的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可知,2018—2022年5年間全國萬臺特種設備死亡率平均數為0.11,同期全國萬臺大型游樂設施死亡率平均數為0.40,大型游樂設施萬臺死亡率平均數遠高于特種設備萬臺死亡率的平均數,由此可見,大型游樂設施的安全狀況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2010—2022年間發生的54起事故中,按照經營規模不同,發生在大型主題游樂園中的有6起,占11%,發生在中小型游樂園的有48起,占比達到89%。按照經營模式不同,可分為分散經營模式和統一經營模式2種,將個體工商戶租賃場地單獨運營1~3臺設備的稱為分散經營模式,將公司運營3臺以上設備的稱為統一經營模式。對發生事故的使用單位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在54起事故中,分散經營模式的游樂園發生事故42起,占78%,統一經營模式的游樂園發生事故12起,占22%。
大型游樂設施事故大多發生在中小型游樂園或分散經營模式的游樂場所,主要原因在于中小型游樂園或分散經營模式的游樂場所由于規模較小,安全投入不足,從業人員專業素質較低且流動性較大,安全意識普遍不強,對設備的使用操作、應急救援、維護保養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無法嚴格按照使用維護要求進行使用操作、應急救援,不能及時有效地進行維護保養,從而造成事故高發。
大型游樂設施作為一種復雜的載人機電類設備,其各個環節的失效都有可能導致事故的發生。從導致事故發生的原因對54起事故進行統計分析(同一起事故,原因可能有多個),結果如圖4所示。

圖4 2010—2022年大型游樂設施事故主要原因統計
由圖4可以得出,54起事故發生的原因中,設計缺陷導致事故9起,制造缺陷導致事故2起,安裝缺陷導致事故1起,非法使用導致事故3起,違規操作導致事故12起,維保不到位導致事故14起,安全管理不到位導致事故16起,乘客違規動作導致事故11起。所有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中,安全管理不到位占24%,維保不到位占21%,違規操作占18%,乘客違規動作占16%,上述4類原因均與游樂園管理有關,占79%,這主要是由于大型游樂設施事故主要發生在使用環節,使用環節的維護保養不足及運營管理不當均可直接導致事故的發生。
從導致事故發生的危險源對54起事故進行統計分析(同一起事故,危險源可能有多個),結果如圖5所示。

圖5 2010—2022年大型游樂設施事故危險源統計
由圖5可以看出,54起事故中乘客束縛裝置相關事故10起,安全防護裝置相關事故3起,電氣控制系統相關事故5起,機械零部件相關事故12起,乘客風險11起,鋼結構風險2起,操作人員風險14起。其中,操作人員、機械零部件、乘客風險和乘客束縛裝置是引發事故的主要危險源。
經分析可知,操作人員為主要危險源之一的原因如下:一方面,部分游樂園安全管理不規范,操作人員安全意識不足,操作過程中注意力不集中,誤操作從而導致事故發生;另一方面,部分游樂設備控制系統自動化程度低,操作人員長時間操作容易疲勞,導致安全事故發生。機械零部件為主要危險源之一的原因在于部分游樂園維護保養不當,使得部分涉及安全的機械零部件疏于維護保養及日常檢查,導致這些機械零部件在運行過程中失效造成事故。乘客風險為主要危險源之一的原因在于部分游樂園在運營過程中,未按照乘客安全須知中的相關規定對不符合乘坐要求的乘客進行勸阻,或者乘客在乘坐游樂設施的過程中發生不安全行為如設備未停穩就自行解開安全帶等造成事故。乘客束縛裝置為主要危險源之一的原因在于乘客束縛裝置是大型游樂設施的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直接關系乘客的安全,一旦乘客束縛裝置出現問題,會直接導致事故的發生。
事故產生的后果主要為擠壓、墜落、碰撞、甩出和高空滯留,從事故導致的后果類型對54起事故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如圖6所示。

圖6 2010—2022年大型游樂設施事故導致的后果類型統計
由圖6可以看出,54起事故中發生墜落11起,碰撞9起,甩出17起,高空滯留12起,擠壓5起。其中,甩出事故最多,占比達到32%,其次是高空滯留,占比為22%,第三為高空墜落,占比達到20%,這主要是因為現代大型游樂設施普遍具有高速、高空的特點,運行過程中出現異常情況時,容易發生高處墜落和甩出及高空滯留事故[8]。
對造成54起事故的大型游樂設施的設備類型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如圖7所示。

圖7 2010—2022年大型游樂設施事故設備類型統計
由圖7可以看出,發生事故最多的設備類型是觀覽車類,一共是22起,其次是滑行車類,一共是7起。這兩類設備發生事故較多,主要是因為觀覽車類設備中除運行速度較慢的摩天輪外,還有許多圍繞中心軸高速旋轉的設備如遨游太空、狂呼等,且設備種類較多,數量較大,所以事故占比較高;滑行車類游樂設施具有速度快、方向不停變換、動作豐富等特點,一旦出現問題,具有不可控性。
對造成54起事故的大型游樂設施的具體設備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如圖8所示。

圖8 2010—2022年大型游樂設施事故具體設備統計
由圖8可以看出,發生事故次數最多的設備是滑道,共發生5起,其次是遨游太空、滑索、狂呼,各發生4起。
對54起事故中有人員死亡事故的具體設備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如圖9所示。

圖9 2010—2022年大型游樂設施事故造成人員死亡的具體設備統計
由圖9可知,造成死亡事故次數最多的是滑道和滑索設備,均為3次人員死亡事故,其次是狂呼、遨游太空和峽谷漂流設備,均為2次人員死亡事故。
對54起事故中具體設備造成人員死亡總人數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如圖10所示。

圖10 2010—2022年大型游樂設施事故造成人員死亡的設備統計
由圖10可知,累計造成人員死亡人數最多的是太空迷航設備,1次事故共造成6人死亡,其次是滑道、滑索和狂呼設備,均造成3人死亡。據了解,太空迷航設備是當時國內制造單位設計制造的首臺(套)產品,屬于初創型大型游樂設施,存在嚴重的設計缺陷,安裝調試期間已發現隱患但未能有效整改,使用過程中維護保養不到位[9]。
對圖8、圖9和圖10中統計數據進行分析可發現,滑道、滑索、狂呼和遨游太空及漂流幾類設備屬于事故次數及造成死亡人數較多的設備,主要原因在于上面4類設備大部分位于景區或中小型游樂園,一般采用分散經營模式,安全管理不規范,且部分設備如滑道可由乘客自行操控,故發生事故較多。
對54起事故中造成高空滯留的12起事故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如圖11和圖12所示。

圖11 2010—2022年大型游樂設施高空滯留事故具體設備次數統計

圖12 2010—2022年大型游樂設施高空滯留事故造成滯留人數統計
由圖11和圖12可知,動感影院發生過3次事故,共造成83人高空滯留;高空飛翔發生過2次事故,共造成56人高空滯留;過山車發生過3次事故,共造成17人高空滯留。這3類設備容易造成高空滯留的主要原因在于這3類設備一般運行高度較高,本身救援難度較大,且電氣控制系統及機械傳動系統比較復雜,安全保護裝置比較靈敏,一旦發生故障,安全保護裝置動作,極易導致應急救援超時,造成高空滯留事故。
針對中小型游樂園及采用分散經營模式的運營使用單位事故發生率較高的問題,建議監管部門在日常執法檢查中加強對中小型游樂園及分散經營使用單位的監督抽查力度,重點從安全管理、維護保養、規范操作流程、規范乘客乘坐姿勢等方面提醒使用單位,督促其嚴格落實大型游樂設施相關法規及標準要求,切實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2018年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組織開展了安全束縛裝置專項排查工作,極大地降低了事故發生次數及死亡人數,取得良好成效,故建議針對大型游樂設施事故特征持續開展相關專項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工作,如針對容易造成乘客高空滯留的動感影院、高空飛翔等設備開展應急演練專項抽查。
大型游樂設施事故均發生在運營使用環節,事故發生主要原因中,與游樂園安全管理相關的占比達79%。故建議大型游樂設施運營使用單位在運營使用過程中加強操作人員及乘客的安全教育,日常維護保養過程中加強對涉及安全的機械零部件和乘客束縛裝置的安全檢查,嚴格落實游樂園安全管理相關法規及標準的相關規定。
對于發生事故較多的設備如滑道、滑索、遨游太空、狂呼,應根據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吸取經驗教訓,設計之初要進行更加全面的安全評估,從源頭規避風險,提高設備的安全性;對于高空類設備,在設計時要進行高空救援的可行性評估,消除高空滯留所造成的安全隱患。
對于新研發的風險較高的大型游樂設施(如運行速度、運行高度、承載人數等參數較大的以及運動型式復雜的大型游樂設施),設計時應重點對操作人員、機械零部件、乘客風險和乘客束縛裝置等危險源進行辨識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風險,并延長樣機的可靠性驗證試驗時間,型式試驗機構應加強對試驗樣機的抽查力度。
本文分別從事故使用單位、事故原因、事故危險源及后果、事故設備4個方面著手對2010年以來國內大型游樂設施事故案例進行了統計及分析,從加強安全監管及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加強運營管理、延長樣機可靠性驗證試驗時間3個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安全防范措施,以期為提高我國大型游樂設施的安全運營水平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