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一名,李耿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珠寶學院,北京 100083
鈿子是一種清代滿族婦女穿著禮服、吉服時頭上佩戴的飾品,大體造型為簸箕狀,前高后低,用鐵絲或藤木制成骨架,用錦帛或紗覆蓋,在飾上珠翠等裝飾。隨著民族文化傳承不斷深入推進,清代滿族宮廷婦女頭飾引發關注,鈿子便是其中之一。目前,關于鈿子論述主要集中在對其圖案、裝飾的研究,以及個例賞析,相對較少進行全面且深入的總結,并分析對現代首飾的影響。而鈿子作為清代長期存在的頭部裝飾的不僅在裝飾展示了中國一脈相承的設計美學,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而且其背后所反映的等級、禮制等社會現實寫照也展示了豐富的文化價值,成為鈿子在現代能具有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因此本文從鈿子起源出發,探討其工藝材質、裝飾紋飾背后所蘊含的審美價值,旨在從傳統首飾中汲取靈感,并為現代首飾設計提供創作思路。
滿族鈿子并不是突然出現的,而是與該民族自身的服飾傳統息息相關,是根據其民族服飾頭飾發展歷史的變化而出現的(圖1)。清代滿族發源于我國東北地區,其歷史可追溯至早期的肅慎人以及遼金時期的女真人。在金史中對于女真人發式特點的描述將頭發編起盤在頭上,裹一頭巾裹,在下方系上一個名為玉逍遙的玉鈿(圖2),稱為辮發盤簪。可見滿族先民早先就有包裹頭發、并在包裹物上裝飾的傳統,這與鈿子的結構有一定相似之處。而金滅亡后,女真婦女的“辮發盤髻”至明末仍是其后裔滿洲女子的主要發型[1]。這種發型簡潔方便,能較好適應滿洲婦女“執鞭馳馬”生活需要,因此被保留。

圖2 金齊國王墓王妃頭巾(李耿攝)Fig.2 The queen headscarf from the Tomb of the King of Qi in the Jin Dynasty
清朝建國以來,滿族婦女的發飾也是以上述“辮發盤簪”為基礎不斷發展。清入關初期,滿洲貴族雖告別了馬背上的游牧生活,但在較長一段時間內,貴族婦女發型與入關前區別并不大[2]。順治康熙年間,滿族女子常服發式仍可見包頭樣式。在清康熙孝昭仁皇后常服像可見包頭發式,造型簡單,僅飾有兩個發簪。康熙中至晚期,發飾造型開始注重向裝飾變化。從一些畫像中可見,此時滿族宮廷女子發式從正面來看好似在腦后扣了一個盤狀物,視覺上與后來出現的鈿子的效果相同,因此從造型上來說,鈿子可能就是辮發盤簪從實用逐漸轉向注重裝飾化后的產物。橘玄雅先生《旗人女性的首飾》一文說 :“約在雍正朝的時候,隨著包頭的發展, 逐漸形成了鈿子。鈿子雖然以包頭為基礎,但是其形制更加堅固,能夠進行的裝飾更為豐富”。
然而,在之后的咸豐道光等時期,滿族婦女日常頭飾轉向加寬加高,清晚期更是以大拉翅更為著名。因此,在這段時間,鈿子的沒有過多的發展。在清末光緒年間,出現了一種“挑桿鈿子”,使用者為宮廷外旗人貴婦,這成為鈿子發展的最后階段[1]。
清代以來,諸多古籍有對于鈿子的基本造型進行描述。福格《聽雨叢談》卷六“鈿子”條云:“八旗婦人彩服,有鈿子之制,制同鳳冠,以鐵絲或籐為骨,以皁紗或線冒之……”崇彝在《道咸以來朝野雜記》寫到:“……其制以黑絨及緞條制成內胎,以銀絲或銅絲支之外,綴點翠或穿珠之飾。”可見鈿子的大體造型呈簸箕狀,用鐵絲或藤木為骨架,以紗或布覆蓋,在外部以珠翠裝點。鈿子素胎上插戴的珠翠名為鈿花,也叫面簪。根據鈿制裝飾在鈿子素胎的不同位置,分別名為面簪、結子、鈿口、鈿尾、頭面、翠條等 ,可以單獨拿下來作為簪釵裝飾[3]。簪花多為單數出現,有五、七、九之分,與鈿子的佩戴規則有關。
根據婦女的年齡、功能、佩戴的場合等方面可以將鈿子造型進行進一步細分。根據崇彝所言:“……鳳鈿之飾九塊,滿鈿七塊,半鈿五塊,皆用正面一塊,鈿尾一大塊,此所同者。所分者,則正面之上,長圓飾或三或五或七也。鳳鈿除新婦宜用,其他皆用滿鈿,孀婦及年長婦人則用半鈿……”即根據年齡分為鳳鈿(圖3)和常服鈿子,常服鈿子又分為滿鈿(圖4)和半鈿;鳳鈿有飾有九塊面簪,滿鈿為七塊,半鈿為五塊。

圖3 鳳鈿(尹一名攝)Fig. 3 Phoenix dianzi

圖4 帶滿鈿的旗人女性像局部(尹一名攝)Fig. 4 Women with "man dian"(part)
此外,鈿子可以根據不同的特征進一步細分,從功能方面來看,可分為兩種,一種為實用鈿,用來固定頭發,無各種珠寶;一種為裝飾鈿,鑲嵌鈿花,鈿花上有各種珠寶,具有裝飾性,同時也是一種地位高低的體現,目前各博物館館藏的鈿子多為有裝飾的類型。
從佩戴場合來說,分鳳鈿和花鈿,吉服戴鳳鈿,常服戴花鈿。鳳鈿主要用于吉慶場合,如上元、端午等傳統節日穿著基情禮服時,與之進行搭配。
清代滿族鈿子的裝飾豐富多樣,華美異常,與朝冠等記錄在冊具有明確階級含義的首飾不同。鈿子展示了一種相對靈活自由的頭飾設計風格,具有輕松而不失優雅的女性特質。由于清代宮廷后妃頭飾在典制之外的部分,總體的設計思想是工藝服務于題材[4]。所以工匠能夠進行充分的發揮,選擇豐富的題材、材質來裝飾鈿子(表1)。因此鈿子的裝飾材質極為豐富,除了底胎基本固定用鐵絲和藤木以外,裝飾用的材料可以說囊括了清宮首飾常見的材料,如金、銀等貴金屬、翡翠、碧璽、紅藍寶石、點翠、珊瑚、珍珠等;工藝包括鑲嵌、鏨刻、雕刻、點翠、琺瑯等。這些材料和工藝主要出現在其裝飾面簪上。鈿子的用材在顏色上一定程度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五色觀,即黃、赤、青、黑、白五種顏色,并通常顏色會在明度、飽和度、純度上做出變化[5]。

表1 鈿子常見制作材料及制作工藝(尹一名制)Table 1 Common production material and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dian zi
鈿子較為常見裝飾紋飾有自然紋飾、吉祥文字、幾何紋飾、鳳紋等,所表達的都是清宮滿族女子的美好祈盼(表2)。

表2 鈿子常見裝飾圖案及示意圖(尹一名制)Table 2 Common decorative patterns of dian zi and schematics
3.2.1 自然紋飾
自然主題紋飾以花卉紋居多,常見的花卉紋有牡丹、蓮花、梅花等,以象征女子的柔美或表達一些及吉祥含義,如牡丹象征富貴吉祥,蓮荷象征多子多福,梅花象征清雅高潔等。通常會在花卉紋上點綴一些蝴蝶、小鳥等造型,通常這些自然主題的紋飾大面積的出現在滿鈿上,滿鈿的適用范圍可知,是為了迎合相對年輕的女子佩戴的審美(圖5)。

圖5 飾自然紋飾的鈿子(尹一名攝)Fig. 5 Dianzi with natural patterns
3.2.2 吉祥紋飾
吉祥紋飾包括吉祥文字和一些具有吉祥含義的物象組成的紋飾。
吉祥文字可見壽、囍、萬字紋等,壽字紋常見以盤長紋為底,結合二者的含義可知,所表達的多為對長壽甚至永壽的愿望,這些字紋常見于半鈿上,符合半鈿多為孀婦及年長婦人適用的要求。
吉祥物像如錢幣紋,以銅錢形象作為鈿子覆蓋物上的紋飾,多為連續組合出現,以象征富貴不斷。錢幣紋也通常出現在半鈿上。還有葫蘆紋以諧音的方式象征福祿(圖6)。

圖6 飾吉祥紋飾的鈿子(尹一名攝)Fig. 6 Dianzi with auspicious patterns
3.2.3 幾何紋飾
幾何紋飾可見盤長紋、編織紋等等,多為底紋出現,即鈿子素胎上編織的裝飾,為黑色,展示出了工匠高超的技藝,有的如盤長紋可以作為文字紋的底紋,這些幾何紋飾通常也是具有吉祥含義的,如盤長紋可以象征富貴不斷、生命綿延等,共同反映出清代首飾裝飾以吉祥為首要目的的現實需求。
3.2.4 具有等級性的紋飾—龍、鳳紋
龍、鳳紋多出現在鳳鈿或滿鈿上,一般為立體造型,以金編織或雕刻。龍紋可見成對出現(圖7)。鳳紋有的在尾羽飾以點翠和鑲嵌寶石,極其精致奢華,鳳嘴中銜垂墜的流蘇珠子。龍、鳳紋一般代表了皇室貴族尊貴的身份,適用于節日慶典、婚嫁等重要場合,在常服鈿子上少見。

圖7 飾龍鳳紋的鈿子(尹一名攝)Fig. 7 Dianzi with dragon and phoenix patterns
清代裝飾總體來說追求極致的精致華麗,在裝飾上的整體風格偏向精細,鈿子也不出其右。但在鈿子精致的裝飾中可以窺見一些清代首飾隱含的“樸素美”,這種樸素的審美并不是指用料或是制作工藝的簡約,而是指鈿子上珠玉裝飾的打磨。清代時西方已經出現寶石刻面技術,能夠增加寶石的美麗和精致程度,但清代的首飾中卻沒有廣泛應用該種技術,例如鈿子上的寶石幾乎均為隨形打磨。這包含著清代手工藝人崇尚“天真”的思想[4],即崇尚事物本來的面貌。其中既有中國古代寶石琢磨方式歷史傳統原因,也包含著深層次的審美傾向上的原因。因此,雖然當代大多情況下認為清代的工藝裝飾繁縟為重,缺乏意境,但不可否認,華麗的裝飾下仍隱含著中國傳統審美中所崇尚的本真的審美追求,其中也包含鈿子在內的清代首飾具有了精致的“樸素美”。
和諧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追求的生活理念,表現在鈿子上為兩個方面:一是外部造型上和表面裝飾上均具有均衡對稱的特點,是一種結構的和諧;二是工匠在制作鈿子時,對不同造型、不同色彩的裝飾物象的添加經過了細致的考量,使雜亂的裝飾呈現出了和諧美。
從結構上來看,鈿子上的主要裝飾面簪數量有三、五、七之分,且共同特征是正、背各一塊,其他均勻分布,由于整體造型和主要裝飾均為對稱排列的因此在視覺上頭飾雖大卻不顯雜亂,而是具有符合皇家身份的莊重典雅,這正是其對稱設計所帶給人們的視覺感受。此外在年輕婦人所用的滿鈿上,除了對稱的面簪外,在空白處會飾有花鳥草蟲裝飾,打破了對稱設計略顯僵硬的弊端,更適合年輕女子的身份。
使鈿子上雜亂裝飾具有統一和諧之感的第一個方式是制作工藝的統一,以點翠鈿子為例,用不同藍色調的翠羽鑲嵌成了不同的裝飾,雖然造型各不相同,但由于色調統一,使人感覺到一種和諧美。另一種方式為用大面積的黑色打底,主要出現在半鈿上,半鈿所漏出的顏色多為編制帽子時的黑色,點綴帶色彩的面簪較少,因此在視覺上也能達到和諧而不雜亂的效果。
包括鈿子在內的滿族首飾,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又推陳出新,在發展過程中吸收多種文化的特色,使之成為時代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體現與象征。
首先表現的是中華民族崇尚吉祥的文化傳統。清代以來,裝飾圖案的設計在總體上遵循“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設計法則。鈿子設計紋飾也是祥瑞為中心主題,包含了寓意女子生活幸福美滿的花卉紋等;寓意長壽的蝙蝠、壽紋等;寓意富貴、權力的龍紋、鳳紋等……使用了諧音、象征等多種手法將圖案與美好含義相契合,經歷了不斷傳承,成為中國首飾設計圖案中及設計文化的縮影。
其次,鈿子的裝飾、用料等反映了清代嚴苛的等級制度,也體現了當時的部分社會文化。如鳳鈿除新婦宜用,其他皆用滿鈿,孀婦及年長婦人則用半鈿。吉服戴鳳鈿,常服戴花鈿。鳳鈿主要用于吉慶場合,如上元、端午等傳統節日彩服時等。再如《清同治大婚典禮紅禮檔》中詳細記載了同治大婚時皇后及后妃的嫁妝。其中皇后的嫁妝中有八頂鈿子,其中有兩頂鳳鈿,六頂滿鈿;貴妃和嬪的嫁妝中僅有兩頂滿鈿[6]。只有皇后才可以使用鳳鈿,而貴妃和嬪只能配戴滿鈿,鳳鈿和滿鈿又有鈿上所飾之物的多少的區別。這都反映了不同身份等級的滿族女性對應不同身份的頭飾,是一種社會文化的體現。
最后,包括鈿子在內的清代頭飾還反映出了一定時代文化特色。中國清代和西方洛可可風盛行時代在年代上比較接近。洛可可藝術流行于宮廷,代表貴族統治者的審美趣味,這與中國清代宮廷珠寶首飾設計性質相同。從風格整體特征來看,清代宮廷風格和洛可可風格都重視纖細精巧,繁縟精致的形式效果[7]。由此可見鈿子的裝飾風格可能受其影響。
在現代研究中通常認為清代的工藝美術造型繁縟堆砌,缺乏美感。但相對來說,一些工藝品類中所包含的設計思維仍對現代環境下所進行的文化研究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鈿子作為一種具有民族特性的歷史文物反映了一個民族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遺跡和遺物所具有的民族特色,其或者能夠成為今天研究民族歷史,并對古代首飾進行現代設計提供參考價值。
清代滿族鈿子在溯源上,是女真族貴婦辮發盤簪加上裹巾后逐步演變發展而成。辮發盤簪發式誕生之初是為適應游牧民族婦女執鞭策馬的生活傳統,是以實用性為首要目的而設計的。因此鈿子其傳統上就具有實用性的基因。清代入關以后,滿族貴族婦女的發式在一段時間內仍以辮發盤簪為主,而后逐漸從早期的實用性向裝飾性轉變,從造型的變化來看,鈿子就是這一時期的產物,因此鈿子的造型在本質上反映了滿族婦女頭飾富有民族特性的社會審美與訴求。在現在有關對鈿子的記載中,認為其中一個類別為實用鈿,即區別于朝冠、吉服冠等禮制首飾,能同時應用于日常生活和搭配吉服參加慶典的首飾。因此鈿子并不是華而不實的裝飾品,或許由于重量較輕、或許由于佩戴方便、又或許由于帽形首飾能更好的收納頭發等優點,使滿族婦女將其日常佩戴。
鈿子的發展過程反映了一種實用性與民族特性相結合的重要特點,其造型的產生和確定是基于滿洲婦女的需求而變化發展的,因而得以流傳。這也啟示現代首飾應具有實用性和裝飾性并存的特點,無論是設計師從個人特色出發,還是以具有特色的文化理念出發,都需要在結構造型、佩戴方式等各個方面,以人為本,以人的使用為主要需求,在此基礎上考慮首飾設計中具有特性的部分。
從鈿子的裝飾要素來看,其設計和使用一方面反映了宮廷年輕女子對美好生活、愛情的向往,另一方面反映了年長的婦人對長壽的追求。因此其裝飾特點是既滿足對吉祥的憧憬,又契合女性的不同年齡。清代宮廷后妃頭飾大體分的裝飾紋飾是自然紋飾、吉祥紋飾、幾何紋飾三種題材,其核心反映的是吉祥文化。鈿子等清宮頭飾裝飾紋飾主要通過象征、諧音、符號意象的方式實現對象與意義之間的聯通建構[8]。如蓮荷代表多子多福、牡丹代表富貴、“壽”“萬”則直接用文字含義表示祥瑞等等,諸如此類的吉祥圖案很好的對應了佩戴者趨吉避禍的心理。與此同時,根據前文對裝飾紋飾的具體分析可知,不同年齡段女子鈿子裝飾有所不同,并且具有一定規律性,即年輕女子用滿鈿,多裝飾花鳥草蟲等充滿活力的自然之景;而年長的婦女則是“壽”、盤長等具有長壽之意的更具莊嚴之感的圖案。同時還可以彰顯等級,如皇室貴族等佩戴鳳鈿等。如圖8 中藍袍女影像中,該畫像的制作背景大致是在清朝為皇室成員或貴族婦女如浩命夫人等身位較高的人繪制的容像。可見該女子約為青或中年婦女形象,所佩戴的為鳳鈿,鈿子上有若干黃金鳳釵且并無過多裝飾,這種裝飾方式符合與女子的身份和年齡相符合。因此,鈿子上的裝飾要素通常是與佩戴者的心理的內在需求和年齡身份等客觀需求相匹配的。因此在現代首飾的設計中需要關注設計和適應人群的聯系,在珠寶首飾設計之前,可以進行短時間的調研來確定佩戴者的主要需求,不能僅憑設計師的一廂情愿進行設計和制作。

圖8 藍袍女影局部(尹一名攝)Fig. 8 Portrait of a Woman in a Blue Robe

圖9 點翠鈿子[9]Fig. 9 Dianzi with cui
清代滿族鈿子盡管裝飾華麗復雜,但仍具有整體的和諧之感。清代的手工藝者在設計時采用的制作工藝統一和大面積色塊對比的方式,以點翠鈿子(圖8)為例,設計者用統一的點翠工藝和藍色調為主的翠羽鑲嵌成了不同的裝飾,雖然點翠造型各不相同,也存在各色寶石點罪其中,但由于相對大面積一致的工藝和色彩,形成以了一種和諧之感。使觀看者能感受到豐富裝飾中暗含的和諧之美,這也是古代首飾在當代仍具有相當大的生命力的原因之一。現代首飾設計發展節奏快,成品數量多,設計師們需要通過強烈、和諧的設計效果以在眾多設計作品中吸引觀看者和消費者的視線。伴隨著新興首飾材料的興起,傳統的首飾材料在增加強烈的視覺效果方面或許稍顯遜色,因此更要考量首飾整體的和諧性,使之和觀看者相互吸引。
清代滿族鈿子反映了多種時代文化,除造型溯源、等級規定這類具有滿族特性的文化之外,漢族,以及前文提到的洛可可裝飾風格在其裝飾上也有體現。鈿子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屬于多元文化結合反映時代特色的產物。現如今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人們能夠接觸到更加多元的文化,同時我國對民族文化和傳統文化的大力扶持,使得許多具有特色的文化符號進入人們的視野。比起大眾審美的珠寶首飾,人們更傾向于購買更小眾,具有特色文化屬性的首飾。鈿子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礎上很好的融合其他諸如漢族、蒙古族以及同時期西方文化。多元素的融合有助于首飾設計在屬于自己的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也為自身的創新提供了機會。鈿子以多元文化融合反映時代特色的設計方式為現代首飾設計提供了更多的思路,當下的審美風尚是最好的設計靈感來源,能夠為設計師提供更直接、更高效的設計元素。
通過以上的論述可以發展,清代滿族鈿子的形成和變化展示了滿族頭飾中本民族特性和受多元文化影響的特點,反映了所處時代的首飾禮制、等級、社會文化等要素。同時鈿子的形態、工藝、材料、紋樣等設計要素共同促成了其和諧、“樸素”的美學價值,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鈿子在制作中中注重展示民族特點的同時關注人的需求、順應時代潮流等設計方式,對現代首飾設計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