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啟高 岳慶玲 趙新亮
(河南科技學院,河南新鄉 453003)
提高農科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對促進農業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針對涉農院校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不足,探討新農科背景下提高農科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路徑,為涉農院校專業建設、課程建設以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供參考。
新農科背景下的人才培養,就是要培養滿足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需要、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農科專業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以及創新型人才[1]。其特征是強調學科的交叉融合,目的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現代農業產業升級發展,承擔起鄉村產業發展、糧食安全以及農業綠色生產等重要使命。就地方涉農院校農科專業人才培養現狀而言,取得了很大成績,也存在諸多短板,尚無法完全滿足農業農村現代化對農業科技教育的需求[2]。具體體現在以下5 個方面:(1)人才培養理念需要更新,以符合新農科建設的內涵要求;(2)專業結構需要優化,以適應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需求;(3)人才培養體系和模式需要創新,以較好地滿足新型農業人才培養的需要;(4)人才培養資源和平臺與農業產業鏈融合程度需要提高;(5)農科專業學生學農知農愛農干農的認同感需要進一步提升。
新農科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改革思路是以新農科建設內涵要求為指導,以農業產業學院建設為載體,以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優化農科專業布局與結構。以綜合素質和能力提高為核心重塑人才培養目標,以成果產出為理念重構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研究制定涉農高校推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實施意見,將農科專業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改革納入學校戰略發展規劃。
(2)建設“雙元主體、多方參與、深度融合”的農科農業產業學院,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效對接,創建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組織運行架構。
(3)科學界定和明晰新農科背景下和農業4.0產業發展需求下的農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目標要求下的規格指標體系。全面修訂農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重構課程體系,優化培養環節。
(4)探索建立產教融合育人平臺,以產業學院為載體,建立校企合一、教研合一和學做合一的融合育人平臺。
(5)探索建立“三對接、六協同”人才培養新模式。“三對接”即專業培養目標與行業人才需求對接、課程體系建設與產業對人才培養規格對接以及學生掌握技能與崗位要求對接;“六協同”即學校與企業協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協同開發專業課程、協同建設實習實訓實踐教學平臺、協同承擔教學任務、協同開展項目研究以及協同開展人才質量評價。
主要的技術路線:農科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及存在問題的調研分析→新農科背景下人才培養目標的重塑和指標體系的界定→人才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指標體系及考核評價體系構建→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創新平臺建設→“雙元主體、多方參與、深度融合”的農業產業學院建設→產業學院管理體制建設、運行機制建設、教師團隊建設和融合育人平臺建設→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與實踐探索。
樹立新農科育人理念是推進新農科建設的前提,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基礎。轉變教育思想,樹立新農科育人新理念。強化“四個觀念”,即立德樹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價值觀念;質量為王、質量是生命線的質量觀念;個性培養、人才多樣化發展的人才觀念;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觀念。同時,樹立“四個新理念”,一是樹立創新發展理念,堅持通過創新發展激發改革新動力、增添辦學新活力,通過創新機制破除制約農科人才培養的思想觀念和深層次障礙,推動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提升;二是樹立特色發展理念,凸顯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特色,突出特色發展,將特色發展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融合到教學改革和實踐中,推進農科專業可持續發展;三是樹立主動融入理念,以創辦農業產業學院為載體,建立校企人才培養聯盟,開展協同育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專業、課程和人才培養與企業產業完全對接,主動為區域農業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科技支撐;四是樹立“三農”情懷理念,將“三農”情懷教育貫穿整個培養過程,促進學生科學素養、人文素養與農科素養有機融合發展。
新農科建設的任務是致力于促進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的轉型升級,主動以需求為導向,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因此,涉農高校要以服務農業產業需求、發展規模適度、布局結構合理以及發展目標清晰、特色優勢明顯為目標;以改造傳統、培育新興、突出特色和打造一流為原則;以存量升級、增量優化、余量消減和整體提升為要求;調整優化農科專業結構,提升農科專業建設水平[3]。
一是堅持調改相結合,優化農科專業結構,增強農科專業活力。將智慧設施農業、大田精準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綠色生態農業和循環高效農業等融入學生的培養目標;將現代生命科學技術、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新能源新材料技術和現代金融管理技術等融入課程體系建設;將道德品質、心理心智、團結協作和“三農”情懷融入學生素質教育。
二是著眼發展需求,布局新興農科專業,增強專業發展后勁。為適應農業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的變革要求,積極服務農業產業發展需求,在充分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制定專業建設規劃,謀劃布局一批新興涉農專業。如增設智慧牧業、生物育種和生物信息學等新專業。
三是實施動態調整,靈活設置專業方向和服務面向,增強專業適應性。以農業產業需求為導向,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為主線,堅持多學科交叉融合、產教融合,構建“課程平臺+專業模塊+專業方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建設多個專業方向,為畢業生提供更多選擇機會和發展空間。如動物醫學專業靈活設置規模化養殖生物安全、小動物診療、動物性食品營養與安全以及獸藥研發與應用等微專業方向。
為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順應新農科建設內涵要求,修訂農科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培養方案的修訂要滿足農業產業發展要求、專業認證要求、學校辦學定位要求以及人才類型與職業能力發展要求。堅持立德樹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服務需求能力、提升專業建設水平、注重學科交叉融合和強化實踐、突出學生能力培養等基本原則。
新農科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要體現3 個轉變。一是由單一農科教育向農科、工科和文科等多學科交叉融合轉變,特別是信息技術的融合,培養復合型創新型人才;二是由傳統的強調專業教育向專業加綜合轉變,拓展學生的專業面向;三是學生培養方面,由注重知識傳授向知識、能力和素質全面提升轉變。新農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圍繞專業人才培養新目標,通過通識教育、學科基礎、專業教育和雙創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以及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相互聯動的多元化實踐教學平臺的搭建,全面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基礎能力、專業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
培養方案的修訂,通過重塑農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解決培養目標與農業產業發展需求不適應的問題;通過重構課程體系,解決人才培養特色不明顯、培養質量不高的問題;通過實施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平臺的搭建,解決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不足的問題;通過強化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強學生愛農興農的責任意識。
在新農科建設背景下,創建農業產業學院,是深化產教融合,促進產業鏈、創新鏈與教育鏈、人才鏈有機銜接的重要途徑,是涉農高校建設融“產學研用”為一體的實踐教育平臺的重要推手,是深化人才供給側改革、探索實踐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重大舉措。因此,涉農高校要圍繞區域、產業、行業和企業需求,以共建、共管、共享和共贏為基本原則,推動產業學院建設;以產業學院建設為抓手,不斷創新農科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打造校企、校地育人共同體[4]。
產業學院建設要聚焦服務區域主導產業、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就學校內部而言,要面向專業群與產業群契合度較高、產教融合基礎較好的學科專業。通過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打造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創新、企業服務和學生創業等功能于一體的示范性人才培養實體,探索形成產學深度合作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以共建產業學院、共搭育人平臺、共育專業人才、共組教師隊伍以及共融校企文化、共享發展成果為實施路徑,探索建立產業學院管理新架構和合作新機制。
一是搭建產教融合實踐教學平臺。吸納各類資源,使構建的專業實踐教學平臺功能強大、資源共享和開放高效。產業學院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基礎上,可以采取“引企入校”方式,與企業共同建立校內實習實訓教學平臺;也可采取“引校進企”方式,選擇經濟實力強、產業基礎好的企業,在企業建立校外實習實訓平臺。
二是以教促產,探索產教融合長效機制。產業學院要充分發揮專業優勢、技術優勢和人才優勢,主動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聯合企業建立產學研合作平臺,圍繞企業生產需求和產業技術創新,以項目為紐帶,聯合開展項目申報、課題研究、科技攻關、產品研發、成果轉化和新項目孵化等工作,有效支撐企業生產和農業產業發展,探索形成產教融合長效機制。同時,產業學院在積極服務企業產業過程中,要將研究成果融入教育教學,以科研促教學,以成果反哺教學。
三是共建雙師型教師隊伍。針對校內教師實踐經驗不夠豐富、企業教師專業理論功底不強等不足,產業學院要注重校企雙方相互配合,建設一支穩定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根據教學任務安排和企業生產安排,有計劃地安排教師進企業實踐,同時,吸納行業、企業技術專家和管理人員到學校擔任專職或兼職教師,為學生授課,實現校企合作上課、合作實訓和合作指導,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四是發揮學校和企業各自的優勢,提升專業建設水平和企業生產水平。一方面,學校要緊密對接產業鏈,加強專業建設,凝練專業特色和優勢,推進多學科交叉融合,改造提升傳統專業建設,同時,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業新興產業發展,著力打造專業新增長點,培育新興農科類專業。另一方面,學校要積極與企業對接,將企業生產實際中的困難和問題作為科研攻關的重點,聯合開展項目研究,解決企業發展中的實際問題,提升企業生產水平和科技創新水平。
涉農地方高校針對專業特點設定不同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范式,根據專業特點、產業特點、就業方向及職業特點,積極探索實踐靈活多樣的人才培養模式[5]。積極探索“教、學、做一體化”“學、做、賽、創、證五合一”“學科—專業—基地—公司—農戶”“課程+課題+專題+專項”“嵌入式定向培養”等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課程思政+實踐鍛煉+文化雙融+‘三農’情懷”素質拓展培養模式;圍繞教學環節,大力推進教學改革,不斷改革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和可考核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注重學科融合,建立多學科交叉的多元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6]。
新農科建設是地方涉農院校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的主要建設任務,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是有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通過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一方面,可以有效解決農科類專業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適應的問題,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7];另一方面,激勵高校科技人員深入企業,幫助企業進行成果轉化、科技開發、技術轉讓和技術服務,推動農業企業產業升級和科技進步。
本文針對涉農院校人才培養中存在的短板,探討新農科背景下地方涉農院校產教融合協調育人機制創新,提出了更新教育理念、優化專業結構、重塑課程體系、搭建產教融合平臺以及創新合作機制等新農科人才培養實施路徑,為涉農院校專業建設、課程建設以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