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代明,寧孝勇,張家林
(四川省達州市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四川 達州 623000)

達州是四川省畜禽養殖大市,生豬常年出欄居全省第四,肉牛養殖位居全省農區第一,家禽存欄居全省第五。為全面了解掌握達州市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情況,達州市老科協、市農業農村局組織專家隨機調查了全市44家養殖企業,通過訪談、召開座談會形式,聽取主管部門、鄉鎮、企業、養殖戶的意見建議,科學研判,形成了達州市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現狀調查報告。
1.1 畜禽糞污產生量大,環境污染風險較高2022年末,全市生豬存欄274.66萬頭,牛存欄63.82萬頭,羊存欄92.06 萬只,家禽存欄3918.57 萬只。2022 年全市畜禽糞污產生總量約1 802.93 萬噸,其中固體糞污1 009.65 萬噸、液體糞污793.28 萬噸。規模養殖場糞污產生量524.71萬噸,自行處理還田比例達77.46%。而中小養殖場自行處理還田比例僅45%左右,環境污染風險加大。個別養殖場存在污水處理后直接排放現象。
1.2 固體糞污處理較好,液體糞污利用率低 固體糞污通過堆肥及發酵床等方式,加工成農家肥或有機肥,固廢利用率較高。全市目前建有機肥廠12家,生產能力達到50萬噸,固體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8%以上。然而液體糞污利用率低,主要原因是農戶接受意愿低、田間貯存池不夠、田間管網建設少等。從調查情況看,規模養殖場建田間管網比例僅22.5%,中小養殖場幾乎未建田間管網,液體糞污還田任重道遠。
1.3 糞污消納協議面積大,實際利用面積小 全市養殖企業簽訂糞污消納協議達100%,但實際利用面積小。主要原因:一是種養主體分離。規模養殖企業流轉土地從事種植業的僅占15%左右,種養結合不緊密。二是規劃不合理。養殖區域和種植區域距離遙遠,不能形成一體。三是運輸成本高。因田間管網少,主要靠罐車運輸,養殖戶難以承受高額運輸費用,液體糞污利用“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
1.4 規模場設施較規范,中小場設備較落后 調查發現規模養殖場設施配套率達100%,建設較規范,但中小養殖場和養殖戶無論是畜禽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還是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均存在較大差距,處理能力不足,環境壓力較大。
2.1 畜禽糞污處理投入不足 國家用于扶持畜禽糞污綜合利用項目的資金較少,且缺乏針對中小養殖場的支持政策。此外,地方政府未出臺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補助政策,養殖企業面臨較大的資金壓力。大型養殖場雖然設施配套率較高,但中小養殖場和養殖戶在畜禽糞污處理設施和資源化利用方面存在較大差距。
2.2 種養結合有效銜接不夠 種養主體分離、規模不匹配、聯系不緊密等問題突出,區域(流域)畜禽養殖分布不均衡。只有少數養殖業主流轉土地種植水果或糧食作物,但缺乏相應的田間貯存池和管網配套設施。在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土地整理項目中,也缺乏對液體糞污利用的規劃設計。
2.3 種養主體缺乏主動意識 因技術不成熟、處理成本高、設施不配套等造成部分養殖業主對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積極性不高。二是種植主體使用有機肥缺乏動力。因農戶對有機肥的作用認識不足,認為有機肥肥力沒有速效肥高,在農業比較效益偏低的情況下,除少數業主用于附加值高的特色產業外,大田作物如水稻、玉米等有機肥的使用極少。
2.4 糞污綜合利用監管缺失 目前,監管重點主要集中在畜禽養殖廢棄物的排放,尚未涉及養殖場糞污的后續利用監管。尚未開展畜禽糞污還田的測土施肥,絕大多數養殖場對有機肥中蟲卵數量、重金屬殘留量、有機質含量等指標不具備檢測能力。調查發現,部分養殖場存在直接售賣生糞、生糞直接還田現象。
3.1 制定獎勵辦法,調動積極性 出臺扶持政策。加大對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和第三方集中處理設備的財政投入力度,減少養殖企業資金壓力。加大對田間管網和田間貯存池建設的財政投入,對種養殖戶自建田間管網和田間儲存池給予財政資金補助。加大對有機肥廠設施設備的財政投入,為有機肥廠選址、土地配置提供方便。對養殖戶糞污還田的運輸成本和糞污檢測設備給予財政資金補助。對實行糞污資源化綜合利用取得較好效果的種養殖企業給予資金獎勵。加強種養循環農業技術指導,組建專家咨詢、技術指導服務團隊,對企業在制定差異化發展規劃、引進新技術、糞污處理工藝、糞肥檢測、測土配方施肥、種植技術等方面進行培訓指導。
3.2 建立環保成本共擔機制,促進養殖業健康發展 政府應主動為養殖主體解決畜禽糞污處理利用的用地難題。對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項目所涉及的稅收、貸款等提供優惠。擴大畜牧業養殖保險的覆蓋面,提高保障金額,降低畜牧業養殖風險。建立畜禽產品全產業鏈環保責任機制,探索建立畜產品“環保稅”制度,將稅收資金用于畜禽養殖廢棄物的專項治理,形成全產業鏈環保成本共擔機制。
3.3 推進種養結合有效銜接,加快糞污資源化利用 一是借鑒城市污水處理和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成功經驗,由政府出資建設縣域畜禽糞污集中處理利用中心,采用PPP 模式交由第三方機構運營。二是高標準農田和土地整理項目要規劃配套建設田間貯存池和田間管網,打通糞污還田最后“一公里”。三是合理確定種養循環發展路徑。嚴格按照農業農村部《畜禽糞污土地承載率測算技術指南》(農辦牧〖2018〗1號),促進農牧結合及種養循環發展。加大以水稻、玉米、蔬菜等糧經作物為重點的糞肥就地就近還田利用。在消納耕地不足的區域,優先推廣機械干清糞工藝,固體糞污處理以堆漚肥處理為主,液體糞污處理重點推廣沼氣發酵、異位發酵床、貯存發酵等技術。在非環境敏感區積極引導農戶將沼液、沼渣還田利用。四是推進綠色種養循環農業示范。建設綠色種養循環農業示范縣,農技與畜牧部門要加強配合,開展種養區配套、糞肥就近消納、就近還田補獎試點,打造連片種養循環示范區,扶持一批企業、專業化服務組織提供糞肥收集、處理、施用服務,帶動縣域內糞污基本還田,推動化肥減量,促進耕地質量和提升農業綠色發展。
3.4 加強養殖糞污利用監管,建立耕地質量監測機制 加大糞污處理的監管力度,嚴禁未達標糞肥直接還田。加大糞污處理后的有機肥質量監管,定期組織肥料質量監督抽查,加強對商品有機肥、生物有機肥、有機水溶肥、有機無機復混肥等含有機成分的商品化肥料的管理。對直接堆漚還田的農家肥施用予以技術指導,保證堆漚發酵時間,嚴禁生糞進田。加大土壤質量、生態環境監測力度,確保耕地質量安全,防止養殖主體超承載力排放對環境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