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擁有休息、放松、玩耍和參與文化藝術活動的權利。為了保障每一位兒童享用這樣的權利,人類社會應該建設數量足夠的高質量的兒童樂園。在這些樂園中,每個兒童都可以安全和自由地游憩。
親自然是人類的天性,兒童也毫不例外。生活在鄉村的孩子整天在地里奔跑,自然的環境和要素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可能。在城市建成區中的兒童活動區域則要素更為復雜,需要為兒童提供可以自由和安全活動的場地和設施。而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提供的兒童設施存在顯著的差異。
在我國,建設和管理良好的社區,通常配備了專業工廠生產的兒童游樂設施。其中,最為常見的是以滑梯為核心的或大或小的組合游樂設施。它們在結構上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并具備開展如攀爬等兒童身體鍛煉活動的功能。但是,這些設施幾乎都由金屬和塑料構成,所在場地上擺放著彈性的塑膠地墊。這樣標準化的工業商品提供了良好的保護性,但是隔離了自然的環境。
在歐洲地區,我們看到了更多由自然材料建造的兒童設施和游樂場地。德國漢諾威市兒童林地健身場(Wakitu Playground)的攀爬架是由木頭搭建而成的,孩子手腳觸摸的是天然的材料。盡管滑梯的墊面是由光滑的不銹鋼組成,但是孩子們呼嘯而下,屁股撞擊的卻是細軟的沙子。在美國紐約市展望公園(Prospect Park)兒童游樂場,一株倒伏的大樹被截斷,剝去樹皮之后的樹干和枝丫,或豎或橫,分布在沙池和草坪之中,成為孩子們的大型玩具。英國倫敦奧林匹克公園一處樹林的背后是翻滾灣游樂場(Tumbling Bay Playground),其內分布著下凹的沙池、崎嶇的沙石戲水區、樹皮地面的秋千區,以及各種由不規則木頭搭建的樹屋及其棧橋,各年齡段的兒童均可游玩。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市阿提斯皇家動物園(ARTIS Zoo)一個沙池中,放置了2塊高矮不一的光滑的石頭,為孩子們提供了攀爬和跳躍的機會。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市西拉哈塔拉公園(Silahtara?a Park)一處低洼草地上,幾個幼兒踐踏著水坑,泥水滿身,樂此不疲。這些兒童游樂場,無論是設施的材料還是其安全性、衛生性,都呈現了不一樣的狀態。
在德國漢諾威市博尼法蒂烏斯廣場(Bonifatiusplatz)的社區綠地,分布著各個年齡段的兒童的游樂設施,居住小區附屬綠地幾乎等同于兒童游樂場。由此,反思我國的居住小區的綠地建設,普遍追求園林藝術的塑造,基本是成人生活理想的世界,并非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即兒童的家園。另一方面,全國大中小城市正在如火如荼建設的“口袋公園”,依然是各種造景設施或觀賞植物的集中地,甚少具有兒童專屬的游憩場地。住區的附屬綠地和社區的街頭游園,正屬于低齡兒童步行可及的生活圈,為什么不以孩子們的需求優先呢?兒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按居住區配置的幼兒園和小學成為城市建設的基本配套設施。然而,為兒童提供玩耍的兒童游憩場地并沒有受到同等的規劃和營造。
當前,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成為我國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點任務,各地也在推進城市公共空間適兒化改造。在兒童日常出行的生活圈中盡可能提供充足、安全和能夠自由玩耍的兒童游憩場地,依然是一項最基本的任務。兒童只有參與了身體機能鍛煉和社會交往練習,才能更好地成長,并融入家庭與社會。
每個人都希望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兒童的樂園的建設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