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近年來數字景觀一詞逐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并逐漸影響傳統的景觀模式,其獨特的優勢和對傳統景觀模式的沖擊是未來園林景觀設計需要研究的重要內容。縱觀近20年數字景觀的發展歷程,基于文獻研究法,總結數字化景觀設計的演化趨勢與研究熱點,并以此為切入點,將現階段數字技術在景觀領域所面臨的問題歸納為:數字化不全面、景觀形式單一、缺乏對人群訴求的關注。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在數字景觀的視角下基于信息采集、分析和模擬的景觀技術數字化,基于互動性與體驗性的景觀場景數字化,以及基于多樣化公眾參與方式的數字化策略。
關鍵詞
數字景觀;數字技術;景觀設計;數字化場景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term digital landscape has gradually appeared in people's vision and gradually affected the traditional landscape model. Its unique advantages and impact on the traditional landscape model are important contents to be studied in future landscape design. Throughout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landscape in the past 20 years,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volution trend and research hotspots of digital landscape design. Based on this, the current problems faced by digital technology in the landscape field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incomplete digitalization, single landscape form, and lack of attention to crowd demands. Given these problems, the digital landscape technology based on information collection,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is discussed as well as digitalization of landscape scene based on interaction and experience and digitalization strategy based on diversified public participation.
Keywords
Digital landscape; Digital technology; "Landscape design; Scenario digitalization
文章亮點
1)結合歷年相關文獻,對數字景觀的發展歷程進行可視化呈現;2)從技術手段、景觀內容形式以及用戶參與3個方面探討數字化視角下的景觀設計。
大數據技術的普及正引領人們步入全新的數字時代,其不僅在物理層面上重塑了工作環境,更在認知和價值觀層面上對人們產生深刻的影響。數字技術工具的引入顯著加速了智慧城市的構建進程,其在設計領域的廣泛應用不僅革新了傳統的設計模式,還極大地拓展了創新邊界。然而,這一技術驅動的變革并非全然無害。一方面,對數字工具的過度倚重可能會滋生出一種由工具理性主導的價值觀,即過分強調景觀的有效性和實用性,而忽視了設計背后的創意與情感,如為了追求數字模式而產生的華而不實、千篇一律的形式主義景觀。另一方面,對數字工具的過度倚重還體現為對過度理性的執著追求,往往忽略了公眾的情感體驗。從設計的核心出發,設計的根基在于以人為本的理念。在信息時代背景下,探索如何運用數字技術來提升景觀設計水平,以及如何創造出富有情感與人性化的綜合體驗,已然成為景觀領域的新契機。文章基于文獻研究和相關數字軟件應用的方法,探究數字化視角下景觀設計的發展趨勢以及數字化設計方法。
1 數字化景觀
數字技術是一門與電子計算機緊密結合的現代科學技術,其呈現需要特定的設備作為傳輸工具。數字技術借助設備將各種信息,如圖像、文字和聲音等,轉化為計算機可以識別的二進制數字[1],再對這些二進制數字進行一系列的計算、處理、儲存、傳輸和恢復等操作,這便是數字技術的基本定義及其存在的過程[2]。由于數字技術需要計算機對相關信息進行編碼和解碼,它也被稱為計算機數字技術或數碼技術[3]。
而數字化景觀是多種數字技術與傳統景觀元素相融合的景觀方式,它通過文字、聲音和燈光等多種媒介,從人們的感官體驗入手,創造具有高度沉浸感和交互性的景觀空
間[4]。這實質上是將科學、技術和藝術融合在一起的重構過程,能夠更加有效地傳達特定場所的價值及語義。在國內,部分學者將數字景觀描述為利用計算機技術,并結合GIS、遙感、多媒體等多種先進的數字技術,對景觀信息進行收集、監控、分析、模擬和再現的過程、技術和方法[5]。進一步來講,數字景觀也可以被視為是在數字化技術的輔助下,貫穿整個景觀設計周期的一項活動。
2 數字景觀發展研究
2.1 初步數字化階段
長期以來,設計類專業主要依賴經驗積累與人工制圖,其局限性與工作效能低下不言而喻[6]。2000年到2015年,數字景觀的研究以可視化表達、三維建模、虛擬現實技術等一系列技術的出現為標志(圖1)。在這一階段,數字景觀研究的核心在于將先進的數字技術作為關鍵工具和方法引入景觀設計范疇,由此促進傳統設計流程與思維方式的革新,進而實現設計過程的初步數字化。例如方案的可視化表達擺脫了手繪圖紙單一比例作圖的局限;三維建模使設計能夠在計算機中實現二維與三維的交互,為方案的進一步推導和深化提供了便利;虛擬現實技術則能夠大幅提升設計的表現力。
2.2 融合發展階段
隨著景觀向著全尺度、多元化發展,設計產生了多種繁瑣的景觀數據及復雜空間的建模需求。在2015年到2024年,數字景觀已具備在流暢的動態三維空間中實施景觀規劃與設計的能力,并逐步轉向解決景觀領域的綜合性問題。這一階段的研究重點在虛擬現實技術、大數據、地理信息系統、參數化設計等方面(圖2)。其中互聯網大數據與地理信息系統在數據采集和對生態環境的認知、分析與評價過程中,實現了對地形、地貌、植被、水文等多種景觀要素的定量研究,顯著提升了客觀環境數據的集成與協作效率,確保了景觀設計的精準性和系統性;以Rhino為代表的參數化建模實現了對復雜空間的可視化編輯建模,顯著增強了對景觀環境三維特性的理解與控制能力,從而極大地提高了景觀設計的精細化水平[7]。
2.3 多元發展階段
歷經前2個階段的發展,數字景觀已經超越了單純探討景觀外部環境特征的范疇,開始致力于融合多學科、多領域的技術方法。比如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數字景觀實現了對景觀環境及其演變過程的實時掌控,再借助計算機便能夠全面映射生態景觀環境,進而顯著提升后續管理的時效性和科學性[8]。此外,已初步嘗試的人工智能技術為景觀的智能化提供了新的方向及可能,以OpenAI團隊研發的ChatGPT和Midjourney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工具,已展現出將文本轉換為二維圖像的能力,這一技術不僅顯著提高了工作效率,還極大地促進了設計方案的生成與優化。
3 數字景觀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3.1 數字化不全面
數字化的核心在于將多樣化的信息形態,諸如圖像、數據乃至行為模式等,轉換成計算機能夠解讀的語言,以此實現工作流程自動化,從而有效輔助甚至替代人類完成諸多任務。數字化景觀設計意味著景觀規劃設計全流程的各個環節都可以納入數字工作平臺,不是僅為字面上的運用各種數字技術進行的景觀設計,而是強調在景觀設計全學科過程中的科學手段與技術方法[9]。馬冬寧[10]將數字化景觀設計流程劃分為3個方面:一是數字化輔助設計,主要是單純利用計算機輔助圖紙繪制,以及數字化分析指導設計;二是參數化設計與數字協同管理,側重于運用先進數字技術對景觀數據進行深度分析,確保設計決策的精準性與合理性;三是數字化景觀設施,通過集成數字技術,豐富景觀的內容與表現形式,實現景觀與技術的深度融合(表1)。目前景觀數字化的應用在3個方面均有涉及,但未能全面覆蓋景觀設計流程的所有環節。例如,史化鎵團隊[11]在進行上海世博文化園雙子山項目設計時,首先運用三維掃描技術構建雙子山數字景觀模型,然后利用ArcGIS對獲取的景觀數據進行分析,為山體豎向設計及植物種植提供科學的指導,最后則利用VR技術模擬場地虛擬環境來展現設計成果,這體現出流程系統方面的數字化。而北京G·PARK能量公園,利用數字媒體技術、傳感技術以及AI人工智能技術設計了豐富的互動性景觀設施,體現出了景觀內容方面的數字化[12]??梢姰斀癫糠志坝^數字化設計存在局部化、不徹底等問題。
3.2 “標準化”設計
互聯網、自媒體的興起為特色景觀空間開辟了高效傳播路徑,顯著推動了經濟的增長。但由于具有視覺吸引力的、有利于在平臺傳播的事物更容易得到大眾認可,新的空間范式很可能就此形成。正如彭懷貞分析,僅側重于數字技術的科學性和權威性,依賴計算機分析結果來改造景觀和提出建議,將不可避免地導致設計產出的同質化現象[13]。這一趨勢不僅使得獨特的景觀藝術及其文化內涵逐漸邊緣化,而且反映出追求消費模式化和商品化的傾向,從而忽略了景觀設計本應承載的文化價值和社會意義[14]。例如,在部分商業景觀中,設計者傾向于采用超大型LED電子屏幕,過度追求廣場噴泉的多樣形式,以及將園林景觀以二維碼的形式展示等。這些景觀節點設計為營銷噱頭服務,依賴技術元素吸引用戶,忽略了對環境的真正理解和用戶的真實需求。然而,景觀設計不僅是一項旨在滿足實際功能需求的實踐行動,更是一項蘊含獨特藝術價值與深遠意義的藝術創造活動。景觀設計的核心價值在于豐富用戶的體驗與情感,部分過于側重表面視覺沖擊力的景觀形式,不僅可能忽視深層的情感共鳴,還可能減弱公眾參與以及積極感知景觀的能力[15]。所以數字化設計不應當片面強調美化功能,而是應當滿足基本功能的需求,賦予景觀多樣的表現形式,追求高于自然意境的情感表達,從而避免“標準化”設計的出現。
3.3 公眾參與度較低
伴隨人類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景觀設計的理念與社會實際需求、公眾期待之間出現了明顯的失衡。某些公園景觀的設計聚焦于滿足市場的需求,并傾向于將技術應用與功能性作為核心考量,而往往忽略了設計所蘊含的人文意義和社會責任。部分設計人員過于側重融入先進技術,導致了設計元素冗雜、操作復雜度提升以及使用門檻高、忽略可持續發展等問題。王小亦[16]在研究公園視角下的數字化公園景觀中指出,數字化公園景觀的服務范圍廣泛、專業性極高且包含復雜景觀設施,這些特點往往使得公眾難以全面理解并有效利用這些資源,進而顯著降低了公眾對公園景觀的參與度。景觀項目以公眾參與為基石,是調動公眾參與熱情、引導公眾參與活動、滿足公眾生活需求、促進社會開放包容的開放渠道。在推進景觀數字化創新的過程中,應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設計理念,積極引入智慧與數字化技術,以多樣化方式提升公眾參與度,將社會公眾、公共生活以及公共環境3個要素緊密整合,進而激發社會的升級與創新力,推動景觀的持續健康發展。
4 數字技術視角下景觀設計策略
景觀設計的數字化過程可以劃分為:數據收集、統計分析、方案模擬、數字建造和后期管理5個環節。本文以此為基礎,與傳統景觀設計流程相比,將數字化景觀設計流程概括為技術數字化、場景數字化和參與方式數字化3個方面。
4.1 技術數字化
景觀數字化設計中技術層面的數字化主要以信息技術為支撐,即運用智能工具來精確分析設計因素,參考數據分析結果,選用更加科學的設計決策。同時借助計算機綜合運用GIS、遙感、遙測、多媒體、互聯網、人工智能、虛擬現實、仿真和電子傳感等數字技術,開發數字景觀設計的新方法,對景觀信息進行采集、檢測、分析、模擬、創造、再
現[17]。技術數字化主要從高效化景觀數據采集、精確化景觀數據分析以及可視化景觀方案模擬3個方面展開。
4.1.1 高效化景觀數據采集
數據采集在數字景觀設計領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是整個設計過程的基礎性環節。伴隨著軟硬件技術的持續演進,景觀設計已不再局限于傳統數據采集方法。
1)網絡數據獲取。網絡日益成為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承載著用戶的各類社交活動信息。相關研究者可通過挖掘網絡數據,提取出與景觀主客體相關的地理位置空間信息,并利用特定的可視化工具呈現,從而分析與人群活動相關聯的景觀問題。比如通過百度地圖的API開放平臺獲取長沙市大學分布情況的POI數據,然后導入ArcGIS進行可視化處理,可得到關于長沙市大學分布狀況的熱力圖(圖3)。
2)地理環境數據獲取。對于影像或圖片信息的獲取,相較于傳統的數據采集方式,衛星遙感技術展現出顯著優勢,包括獲取數據速度的提升、測量數據精準度的提高以及實現全面圖像能力的增強。隨著無人機航拍技術的普及與應用,空間數據的獲取成本大幅下降,操作門檻也顯著降低。這不僅實現了城市綠地、街道、山體等常見地理環境的高精度測繪,更突破性地增強了對礦坑、險峻斜坡等復雜地形的空間數據采集能力,極大地豐富了地理信息資源,提升了空間數據分析與應用的廣度和深度。例如成玉寧團隊[18]運用遙感技術對南京花卉公園的地形、地貌、水文以及植被覆蓋等自然要素進行了詳盡的數據采集與量化分析,并將這些數據作為決策的基礎,為后續景觀的設計方案提供了科學依據和合理的框架。由于鹽堿地獨特的地形條件,王娟等[19]在采集濱海鹽堿地環境的景觀數據時面臨著巨大的困難,隨后其團隊利用航拍和無人機對鹽堿地的植物配置和水質進行了數據采集,進而為后續研究提出了生態優化策略。
4.1.2 精確化景觀數據分析
景觀數據分析已成為評估景觀價值、解讀其自然與人文特質及審美意義的關鍵工具。相比之下,傳統景觀分析主要依賴于定性的觀察和描述,而現代數字化技術通過引入定量分析手段,極大地提升了景觀分析與評估的科學精確度和針對性,徹底革新了傳統景觀分析方法。借助數字化技術,能夠捕捉并解析涵蓋場地的地形、水文、植被等關鍵生態特征的信息,并將其轉化成多樣化的景觀數字化數據,為深入分析和理解自然環境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目前常用的數字化景觀分析方式主要有:
地理信息系統囊括了地球表層的地理信息,廣泛應用于科學研究、資源管理和地理規劃等多個領域[20]。該系統具備對各類數據深度分析的能力,并且作為開放式軟件支持與多種軟件集成應用,可以接收來源于網絡的包含地理坐標信息的數據,并加以可視化處理,如利用ArcGIS對景觀環境進行高程、坡度以及坡向的可視化分析(圖4)。
2)Grasshopper是一種基于Rhino軟件的可視化編程語言插件,作為參數化設計領域的關鍵工具之一,廣泛應用于交互設計的特定環節。相較于其他的數據分析工具,Grasshopper能夠接收用戶指令,運用預設的算法自動構建模型并生成可視化分析圖,顯著提升設計效率與精確度。比如可以在Grasshopper中通過輸入地理位置坐標、光照時間段以及光照因子等信息,執行solar analysis的命令,得到日照模擬結果(圖5)。
3)數理統計分析法主要通過軟件工具對景觀環境中呈現的水環境、土地環境、植物生長的現象進行分析,觀察發現各景觀現象的內在規律,再作出具有一定準確性的判斷。主要使用SPSS、SAS等軟件工具來執行回歸分析、聚類分析和層次分析等任務。
4.1.3 可視化景觀方案模擬
當前數字化景觀建造設計側重于景觀場景的可視化呈現與景觀過程的動態模擬。這涉及運用建模與渲染技術對項目進行全面仿真與演繹,旨在構建用戶能夠即時觀察并理解的景觀模型。主要軟件包括:
1)平面圖形軟件。此類軟件以CAD為代表,作為計算機輔助設計的基礎矢量圖形軟件,常被用于制作詳細的施工工程圖紙和方案線稿,能夠精準地繪制景觀方案圖像,同時能夠對地面面積等數值進行精細量取,實現了圖紙的快速調整,減輕了設計者的勞動強度。
2)建模渲染軟件。可視化技術正逐步展現從二維向三維演進的顯著特征。這類軟件主要包括以操作簡單便捷和效率高而著稱的三維建模工具SketchUP、處理復雜場景和曲面的Rhino、搭建虛擬場景和制作三維漫游動畫的3DMax等等。
3)后期編輯軟件。這類軟件主要包括進行效果圖繪制和后期潤色的Photoshop、分析圖制作和方案排版的Iustrator與Indesign等。
4.2 場景數字化
在景觀領域,數字技術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采用單一形式構建的景觀模型往往難以實現理想的效果,這是因為公眾參與景觀的過程不僅受到時間與空間的動態影響,還會隨情境的變化而改變[21]。因此,為了提升公眾對景觀的滿意度與參與度,設計需要考慮景觀的多樣性和靈活性,以適應不同人群的多樣化需求和體驗偏好,從而創造出更加豐富、適應性強的景觀環境??傊?,為豐富景觀體驗,應整合多樣化數字技術,打造模塊化、能夠智能互動的景觀裝置,讓公眾從新穎的角度去探索和理解景觀環境。
4.2.1 互動性模式:數字藝術設施
數字藝術裝置的核心特征不僅體現在藝術表現的數字化與交互方式的創新上,更在于其通過運用數字技術,實現了景觀從靜態到動態的革命性轉變,極大地提升了景觀表達的可能性。這一過程不僅讓景觀擁有了生命與活力,還巧妙結合了科技與美學,為公眾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感知體驗。公眾不再僅僅是觀賞者,而是成為藝術的一部分,通過觸摸、動作識別等多樣化的交互手段,與數字藝術裝置進行互動,共同創造出了充滿趣味性和參與感的互動景觀模式[22]。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公眾的參與度,也使得藝術與科技的結合更加緊密,為未來的公共空間設計提供了新的靈感與方向。例如電子傳感技術能夠將游客的反饋轉換成電子訊息,并借助計算機進行實時響應,從而使景觀元素對環境刺激產生反應。以日本團隊teamLad在偕樂園做的“光之祭典”為例,其中的巨型雪松裝置采用了先進的共振發光和傳感技術,能夠自主產生光線。當其中一個裝置被推動時,它發出的光的顏色會發生變化。裝置還會產生回聲,并與周圍的其他裝置產生共振。這種回聲裝置為游客帶來了奇妙的互動體驗。
4.2.2 體驗性模式: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
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 Reality,VR)通過整合計算機科學、多媒體技術以及多模態數據處理技術,構建出高度沉浸式的虛擬環境,使用戶能夠以近乎真實的感官體驗參與到這個數字世界中來。增強現實技術(Augmented Reality,AR)源自虛擬現實技術,其獨特之處在于能夠實現實時融合真實與虛擬環境。與側重虛擬環境體驗的VR不同,AR旨在提供更為貼近現實、沉浸感更強的感官互動體驗??傊?,二者的出現除了實現基礎的感官互動之外,還實現了景觀環境的交互性。景觀環境自此實現了真實物理空間場所和虛擬現實場所的交疊。這一模式改變了傳統景觀環境的實體模式,增強了空間環境的感染力,使觀眾通過心理感受與環境場所進行互動并獲得更愉悅的心情,為用戶帶來積極滿足的情緒體驗。如李慶祥[23]通過虛擬現實技術,設計了基于“海綿城市”理論的城市公園景觀,以虛擬的形式打破了實體景觀時空的局限,并帶來了十足的互動性和體驗感。
4.3 參與方式數字化
4.3.1 環境模擬可視化評估
近年來,景觀環境感知和視覺評估已逐步成為數字技術在解決景觀設計問題上的研究熱點。通過構建虛擬的三維場景,鼓勵公眾從顏色、舒適度等多個維度進行評估,以有趣的方法激發公眾的參與熱情,并鼓勵他們參與到反饋中。此外,還可以創建數字化管理平臺,并搭建官方網站進行信息整合、信息公示和虛擬參觀等。這不僅豐富了公眾的反饋途徑,還進一步完善了景觀設計的管理體系。例如在克拉科夫Podwawelskie住宅區,波蘭克拉科夫科技大學的學生團隊利用Minercraft游戲虛擬引擎,建立了約124 m2的虛擬公園環境,其中包括綠化、基礎設施和建筑物等。隨后他們通過游戲程序的聯網功能搭建了開放的服務平臺,供附近居民使用。人們對這一創新反饋形式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并為此公園設計提供了有價值的改進意見。
4.3.2 社交網絡支持評估
隨著數字景觀技術的持續進步,景觀設計師與大眾之間的距離也逐漸縮短,這是因為數字景觀技術為他們之間的互動創造了全新的場所和路徑。基于互聯網的新媒體技術平臺,如移動智能設備上的社交軟件(如微博、QQ、微信等)極大地拓寬了公眾參與的途徑,實現了實時的雙向交流互動。通過這個平臺,景觀設計師能夠在規劃的初期進行深入的調查和訪談,在設計的中間階段收集公眾的反饋,并在設計的后期在線公開信息。同時社交媒體生成的眾多數據不僅包括用戶參與的調查數據,還涵蓋了社交平臺上的公開信息以及地理位置信息等。深度處理與分析數據,能夠為項目的策劃與設計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并為即將完成的項目提供實際建設效果的反饋。
5 總結
在科技迅速進步的背景下,數字化景觀設計成為了新興的研究領域。得益于相關的政策扶持和景觀行業的持續發展,數字景觀設計在最近幾年內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從數字景觀技術視角出發,總結梳理相關文獻及案例,分析景觀數字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探討相應的數字化設計策略,得到以下結論:
1)數字化景觀的發展主要分為3個階段,首先在初期的數字化階段,景觀實現了從實體形態向視覺可感知形式的轉變,標志著景觀設計開始邁入可視化階段。之后進入融合發展階段,數字技術的引入顯著提升了景觀設計的精準度與復雜度,使得設計過程更加精細、高效。第3個階段為多元發展階段,越來越多的前沿數字技術為景觀領域存在的問題提供了創新性的解決方案,還極大地豐富了景觀的內容和表現形式,推動景觀的革新與多元化發展。
2)數字化景觀在飛速發展的同時表現出相應的問題,首先是部分理論及實踐的研究尚未涵蓋數字化景觀設計流程的方方面面,存在數字化不全面的問題;其次是過度追求景觀的技術化,導致“標準化”設計的出現;最后設計為了迎合市場需求,強調設計項目的技術運用與功能實現,卻忽視了設計的人文價值與社會責任。
3)根據數字化景觀現存問題,提出數字技術視角下的景觀策略。實現全流程的景觀數字化,應體現在數據采集、數字化分析、數字化輔助設計、數字建造以及用戶評估等環節?;诖耍疚奶岢?方面的策略:一是實現技術方法的數字化。借助數字技術的方法和手段,指導景觀設計進行高效化的數據收集、精確化的景觀分析以及景觀方案模擬的可視化,以此為后續的景觀流程提供堅實的基礎。二是實現景觀場景的數字化。利用前沿數字技術,與既有的景觀元素相結合,創造出互動式的動態景觀裝置。豐富景觀的內容與呈現方式,為用戶提供沉浸式、個性化的互動體驗。三是實現用戶參與方式的數字化。利用數字技術拓寬公眾參與的途徑,打破設計師與用戶之間的交流壁壘,注重公眾的訴求,落實以人為本的景觀設計理念,從而提供更加優質的景觀體驗。
數字化景觀設計是園林景觀領域順應數字化時代發展的產物,當今正處于蓬勃發展階段,然而當前對于該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個核心方面:一是運用數字技術開展科學分析,以驅動景觀設計的精細化;二是探索互動性景觀設施的應用,提升用戶體驗。關于景觀設計全流程的數字化的理論探索相對較少,尚未建立起清晰且系統的方法。因此,為全面實現景觀的數字化轉型,需從技術手段、場景內容形式以及用戶參與等多個維度進行深入探討。同時這一過程應涉及數據采集、數據分析、數字構建等關鍵環節,旨在構建一套系統化的數字化景觀流程。基于此方法論,本文以期為相關領域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論經驗,從而推動景觀數字化進程的深入發展。
本文所提策略涵蓋了數字化景觀設計中的技術手段、場景內容形式以及參與方式,但景觀形式多樣,數字化設計的應用也存在更多方式,本文對于景觀中數字化設計的方法及流程的梳理可能存在遺漏,需進一步完善和細化。在數字化的時代背景下,數字化景觀設計表現出了與科學技術的良性結合,計算機科學、互聯網、數字媒體、地理信息技術等在景觀領域都得到了廣泛應用與深入發展。與此同時,萬物互聯與人工智能技術的迅速崛起,正逐漸與景觀領域形成緊密的融合趨勢。因此,未來數字化景觀設計將在技術應用上展現出更為豐富的多樣性,并且其應用場景將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廣泛性。
注:圖3~4底圖審圖號為GS(2022)1061號,其余均由作者自繪。
參考文獻:
[1]夏源薇. 數字景觀在城市商業空間中的設計研究[D]. 濟南:山東建筑大學,2019.
[2]趙杰. 城市開放空間數字景觀評價與優化設計研究[D]. 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21.
[3]王量量,劉雅茹,黃文燦,等. 基于數字技術的傳統村落景觀風貌解析方法研究——以泉州肖厝村為例[J]. 中國園林,2023,39(6):13-19.
[4]劉頌. 數字景觀的緣起、發展與應對[J]. 園林,2015,32(10):12-15.
[5]張海斌,康紫瑤,王茜,等. 數字化景觀設計研究綜述[J]. 工業建筑,2023,53(S2):97-102,43.
[6]成玉寧,樊柏青. 數字景觀進程[J]. 中國園林,2023,39(6):6-12.
[7]劉頌,張桐愷,李春暉. 數字景觀技術研究應用進展[J]. 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16,31(4):1-7.
[8]黨安榮,張丹明,李娟,等. 基于時空大數據的城鄉景觀規劃設計研究綜述[J]. 中國園林,2018,34(3):5-11.
[9]郭迪杰,高偉,李騰. 基于數字景觀技術的風景園林專業教學改革研究——以華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專業為例[J]. 廣東園林,2018,40(4):25-29.
[10]馬冬寧. 數字化背景下首鋼工業園區景觀體系設計研究[D]. 北京:北方工業大學,2022.
[11]史化鎵,李瑋,張冬梅. 人工構筑近自然山體景觀設計方法示范應用——以上海世博文化公園“雙子山”項目為例[J]. 園林,2024,41(9):108-117.
[12]陳雅琦,陳文麗. 數字媒體技術下的城市景觀交互裝置研究——以北京G·PARK能量公園為例[J]. 智能建筑與智慧城市,2024(5):164-167.
[13]彭懷貞. 數字技術工具理性對景觀設計的影響研究[D]. 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20.
[14]張超君. 基于智慧園林思考的數字化景觀設計研究[D]. 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21.
[15]王春陽. 數字化理理念下國內城市公園景觀設計體驗研究[D]. 南昌:南昌大學,2022.
[16]王小亦,梁曉慧. 公眾視角下數字化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研究[J]. 美與時代(城市版),2024(6):78-80.
[17]張超君. 基于智慧園林思考的數字化景觀設計研究[D]. 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21.
[18]成玉寧. 數字景觀開啟風景園林4.0時代[J]. 江蘇建筑,2021(2):5-8,17.
[19]王娟,付雪薇. 濱海鹽堿地植物景觀生態優化策略——以南大港濕地公園為例[J]. 中南農業科技,2024,45(2):134-138.
[20]盛智露. 數字景觀在城市建設中的應用研究[D]. 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9.
[21]李鵬波,黃麗敏,吳軍,等. 池塘之于鄉村——基于參數化分析的福建??诖宄靥辽鷳B景觀修復策略研究[J]. 城市建筑,2024,21(3):213-218,222.
[22]曹凱中,朱夢瑤,張穎. 可交互數字藝術在城市口袋公園中的設計研究[J]. 景觀設計,2024(1):14-17.
[23]李慶祥. 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海綿城市景觀公園設計——以柳州天山公園為例[J]. 現代園藝,2024,47(9):126-128.
作者簡介:
劉恒/2000年生/男/河南濮陽人/湖南科技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湘潭 411100)/在讀碩士研究生/專業方向為藝術設計
(*通信作者)向建華/1978年生/男/湖南湘潭人/博士/湖南科技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湘潭 411100)/講師/研究方向為生態景觀修復與數字景觀/E-mail:jhxiang@hn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