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當今城市綠化空間需求不斷增加,一種新興的綠色開放空間類型——空中花園,在綠色開放空間中所占比重逐漸增大,如何設計與協調空中花園中的空間要素成為備受關注的重要問題。從空間特征、植物景觀、配套設施、服務管理4方面,對廣州珠江新城范圍內空中花園與地面綠地進行使用者滿意度的調查,并結合IPA–Kano模型,通過環境特征的重要性和績效評價,確定地面綠地和空中花園中各環境特征優化的優先次序:在地面綠地中交通便利性、衛生設施、安全設施為優化第一優先級;在空中花園中空間開敞程度、休憩設施、衛生設施、安全設施為優化第一優先級。最后,為優化基本型要素與提升游憩滿意度,提出增強可達性與植物景觀綠視量、改善配套設施使用體驗與空間體驗、完善配套設施、加強服務管理等建議。
關鍵詞
綠色開放空間;使用偏好;空中花園;高密度城市
Abstract
Nowadays, the demand for urban green space is increasing. Hanging gardens, a new type of green open space, take an increasing proportion in the green open space. How to design and coordinate the spatial elements of a hanging garde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attracts much attention. In this paper, user satisfaction of sky garden and ground green space in Zhujiang New City, Guangzhou was investigated from four aspects: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plant landscape, supporting facilities and service management. Combined with the IPA-KANO model, the importance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feature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priority of the optimization of various environmental features in the ground green space and sky garden. That is to say, among the environmental features of the ground green space, the environmental features in the first priority of optimization include traffic convenience, health facilities and safety facilities. Among the various environmental features of the sky garden, the first priority for optimization includes "space openness, leisure facilities, sanitation facilities and safety facilities. Finally,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essential elements and enhance the satisfaction of recreation,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enhance accessibility and green vision of plant landscape, improve the use experience and space experience of supporting facilities, improve supporting facilities, and strengthen service management.
Keywords
Green open space; Usage preference; Hanging garden; High-density city
文章亮點
1)從使用者角度出發進行三維視角下綠色開放空間使用偏好對比;2)通過問卷調查和IPA-Kano模型分析方法,確定空中花園與地面綠地的環境要素優化的優先次序,并相應提出優化策略。
21世紀以來,全球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呈現出高密度化的發展趨勢[1]。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也逐漸呈現此趨勢,但這種發展模式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如土地資源緊張、公共設施壓力增大等。在此背景下,城市居民對綠色開放空間的需求日益增強[2]。然而,高密度發展區域中可作為綠色開放空間的土地有限,城市地面上的綠地面積難以實現大幅增加。因此,在高密度城市中建設空中花園等立體綠化,成為增加城市綠地面積的重要途徑。地面綠地和空中花園作為綠色開放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共同承擔著滿足城市居民日常游憩需求的功能[3]。在公共綠色開放空間的功能定位中,盡可能滿足使用者的感受是首位,這是因為環境感知的優劣直接影響使用者的使用情緒與行為意向[4]。
在土地存量發展的背景下,三維視角研究聚焦于垂直公共開放空間,在提升對傳統地面綠地關注度的同時,提供了更加全域化的研究面。對城市全域綠色開放空間進行使用偏好評價,有利于為城市綠地建設提供更精準的針對性方案。目前城市綠色開放空間評價研究主要集中于質量評價、生態系統服務評估等內容[5]?,F有研究可歸納為2種情況:1)城市綠色開放空間使用評價的相關研究發展趨于成熟,但大多研究對象為地面綠地,較少提及立體綠化;2)研究大多為針對個案的評價,以區域為尺度選擇不同類型研究對象的系統性研究較少??罩谢▓@作為存量背景下增加綠色開放空間的重要形式,鮮少被納入城市綠地的評估類別。多數研究集中在空中花園的建設技術,及其對城市物理環境的影響,如適用于立體綠化的整體栽培基質的輕質復合材料[6~10]、立體綠化工程施工技術和養護措施[11],以及綠色屋頂降溫效應的時空變化特征[12~15]等。
鑒于上述研究現狀,以及現存的綠色開放空間建設多從供需角度出發,而忽視建成后不同空間的使用質量等情
況[16~19],本文以不同空間類型的綠色開放空間的使用者感知偏好為切入點,選用三維視角下的空中花園與地面綠地2種具有代表性的空間類型作為研究對象。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和IPA-Kano模型分析方法,識別影響使用者滿意度的環境特征,以及環境特征的重要性與實際表現績效,確定空中花園與地面綠地中的環境要素優化的優先次序。此外,對2類綠地進行比較分析,探討地面綠地使用偏好能否為空中花園的建設提供經驗;并通過分析使用偏好成因與各自優劣勢,探索三維視角下開放空間的未來發展方向,切實提高城市綠色開放空間的利用率。
1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1 研究范圍
本研究選取廣州市天河區珠江新城片區中的空中花園及地面綠地作為研究對象。珠江新城作為廣州天河CBD(中央商務區)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廣州典型高密度城市代表區域之一,其片區內城市形態豐富,散布著許多著名的景點如花城廣場、地標建筑西塔等。通過衛星地圖對空中花園和地面綠地進行初步識別和實地調研核實,研究梳理了珠江新城范圍內的地面綠地和空中花園的數量、具體位置等信息(圖1)。珠江新城片區內共計空中花園16個、地面綠地14個,其中空中花園包括4個屋頂花園和12個平臺花園,附屬于12個商業建筑、3個行政建筑與1個居住建筑;地面綠地包括5個居住區綠地和9個公共綠地。
1.2 指標體系
在構建研究指標體系時,首先參考借鑒《城市綠地設計規范》(GB 50420—2007)中“種植設計”等內容;其次參考已有文獻中成熟的滿意度評價體系[20]中“開放區域大小”等影響要素;最后從空中花園與地面綠地的異同著手,以地面綠地作為空中花園的研究參照,從空間特征、植物景觀、配套設施和服務管理4個維度進行考量,提出共12項場地特征要素(圖2)。其中,空間特征主要關注場地的可識別性等;植物景觀則關注綠化程度等;配套設施主要評估綠地的休憩設施等配備情況;服務管理則更側重于對設施維護等方面的評估。
1.3 問卷設計與發放
為探究指標體系中12項特征要素的實際績效表現與要素重要性之間的因果關系,本研究基于問卷設計七大原則和指標體系制定調查問卷,收集使用者對特征要素重要性及綠地滿意度表現的感知評分,并通過李克特5級量表量化數據,5分為非常滿意和非常重要,1分為非常不滿意和非常不重要[21]。本研究于2023年1月至5月進行實地問卷調查,共計發放有效問卷80份,其中向地面綠地使用者發放60份問卷,向空中花園使用者發放20份問卷。
1.4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IPA-Kano模型進行數據分析。重要性與績效分析法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IPA)是評價顧客對服務的滿意度以及判斷服務要素優先性的工具[22];Kano模型(圖3)是一種對用戶需求進行屬性歸類和重要程度排序的模型,通過正反2個層面設計問卷,計算各要素類型的Better-Worse系數,并與IPA矩陣四象限(圖4)進行對應,可知使用者重視程度較高且需要優先改進的要素類型,以此提升服務質量。
使用IPA-Kano模型(圖5)可將IPA分析和Kano模型的優勢相結合,在關注要素類型的重要性和滿意度表現的同時,探究各要素類型對總體滿意度的潛在影響,可提升結果的全面性、準確性。通過IPA-Kano模型構建隱性重要性-顯性重要性矩陣,最終將柵格呈現出的顯隱對比結果劃分為4類要素[5, 22]:在顯性和隱性層面上都具有較高重要性的重要型要素類型;重要性在隱性層面上較高,但在顯性層面上相對較低的魅力型要素類型;在2個層面上都相對不重要的非重要型要素類型;重要性在顯性層面上較高,但在隱性層面相對較低的基本型要素類型。將要素類型對滿意度的影響按重要性排序,從高到低依次為基本型要素類型、重要型要素類型、魅力型要素類型、非重要型要素類
型[4, 21],該排序可為優化城市綠地設計提供指導。
2 結果分析
2.1 環境特征的顯性重要性提取
研究分別提取使用者對地面綠地和空中花園的環境特征的主觀感受,以及對客觀表現的評價。
首先通過詢問使用者如“場地的可識別性在你的游憩過程中是否重要”等12個與指標體系內容相關的環境特征問題,以李克特5級量表作為打分標準,獲取使用者的偏好傾向(即環境特征的顯性重要性)。結果顯示地面綠地和空中花園2種類型的環境特征偏好選擇存在高相似性,其中植物美觀程度、休憩設施、衛生設施、安全設施、環境清潔程度5項指標的重要性較強(圖6)。
接著通過詢問使用者“該環境特征在當前地面綠地/空中花園中實際表現如何”,以李克特5級量表作為打分標準,提取環境特征要素的感知績效。結果顯示地面綠地和空中花園整體績效表現具有一定相似性,主要體現在植物種類豐富度、植物美觀程度、休憩設施、設施維護、植物養護和環境清潔程度上;但同時也能看出兩種空間的植物種類豐富度、植物美觀程度和環境清潔程度表現均較差(圖7)。
2.2 環境特征的隱性重要性提取
滿意度表現是使用者的主觀評價,環境特征的主觀感受與總體滿意度之間的高度相關性可能會導致多重共線性,影響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利用IPA-Kano模型無法直接獲取隱性重要性,因此本文采用SPSS 26.0進行雙變量相關分析。通過分析使用者對12個環境特征的主觀感受與總體滿意度,獲取2個變量間的相關系數。當環境特征對總體滿意度影響越顯著時,相關系數越高,隱性重要性越高,反之相關系數越低,隱性重要性越低。結果表明:對使用者總體滿意度影響程度較高的指標有設施維護、環境清潔程度以及植物養護;空中花園則為綠化面積大小、植物養護以及環境清潔程度(表1)。
2.3 綠色開放空間環境特征的優先級分析
以顯性重要性與隱性重要性作為x軸和y軸,通過IPA-Kano模型建立柵格網,以12個變量的平均值作為中心坐標,以散點圖的形式對2種綠地類型的要素類型進行分析(圖8~9)。研究發現,總體上2種類型綠地環境特征的重要性分布存在相似性與差異性:
由圖可知,“7.休憩設施”“12.環境清潔程度”為地面綠地的重要型要素類型(第Ⅰ象限);“5.植物種類豐富度”“6.植物美觀程度”“12.環境清潔程度”為空中花園的重要型要素類型,其中環境清潔程度是兩者共有的重要型要素類型,該要素類型的質量對使用者的整體滿意度感知及評價的影響較大。
“4.綠化面積大小”“5.植物種類豐富度”“6.植物美觀程度”“10.設施維護”“11.植物養護”為地面綠地的魅力型要素類型(第Ⅱ象限);“4.綠化面積大小”“10.設施維護”“11.植物養護”為空中花園的魅力型要素類型,其中綠化面積大小、設施維護和植物養護是兩者共有的魅力型要素類型,該要素類型的質量不會直接影響使用者的總體滿意度。
“1.標識性元素”“3.空間開敞程度”為地面綠地的非重要型要素類型(第Ⅲ象限),“1.標識性元素”“2.交通便利性”為空中花園的非重要型要素類型,其中標識性元素是兩者共有的非重要型要素類型。該要素類型的顯性重要性與隱性重要性均較低,即使提升該要素類型的質量也無法快速提高使用者的總體滿意度。
“2.交通便利性”“8.衛生設施”“9.安全設施”3項指標為地面綠地的基本型要素類型(第Ⅳ象限),“3.空間開敞程度”“7.休憩設施”“8.衛生設施”“9.安全設施”為空中花園的基本型要素類型,其中衛生設施、安全設施是兩者共有的基本型要素類型?;拘鸵氐娘@性重要性高,但隱性重要性低,提升這類要素類型的質量能夠有效且快速地提升綠地服務質量,但對總體滿意度的影響較小。
使用者對綠色開放空間的滿意度評價很大程度上反饋了使用者對環境特征的感知,反映出實地環境質量的高低。結合IPA–Kano模型,通過環境特征的重要性和績效評價,確定地面綠地和空中花園環境特征優化的優先次序。地面綠地中衛生設施、安全設施、交通便利性的優先級最高,休憩設施、環境清潔程度的優先級較高,綠化面積大小、植物種類豐富度、植物美觀程度、植物養護和設施維護的優先級次之,標識性元素、空間開敞程度的優先級最低。空中花園中休憩設施、衛生設施、安全設施、空間開敞程度的優先級最高,植物種類豐富度、植物美觀程度、環境清潔程度的優先級也較高,設施維護、綠化面積大小、植物養護的優先級次之,標識性元素、交通便利性的優先級最低。
3 討論
空中花園作為較新興的綠色開放空間,不僅能最大限度地解決城市高密度地區綠色空間不足的問題,還可對城市物理環境產生良好效益。此外,將空中花園塑造為兼具私密性和開放性的室外活動空間,可滿足高密度城市中人們對短途可達的綠色空間的需求。通過對空中花園和地面綠地進行4個指標維度的分析比較,在空間特征與植物景觀維度方面,空中花園存在空間較小、植物種類單一等不足,目前使用者對地面綠地仍表現出更明顯的選擇傾向和使用偏好,且建設體系較為成熟的地面綠地更具吸引力。通過比較使用者的偏好和研究成因,吸取地面綠地建設經驗,對空中花園建設具有借鑒意義。
在地面綠地和空中花園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可以提出共同的優化策略:完善基礎設施,同時要加強服務管理。地面綠地要完善安全設施,需設置隔離帶等路政設施,減少車輛在綠地穿行。不同的是,空中花園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為提高安全系數,地面鋪裝應選擇防滑材質,并保障正常排水;立面上則需設置防攀爬外翻的護欄,定期檢修立體綠化設施,規避松動脫落等安全隱患。
針對空中花園優化優先級較高的空間開敞程度指標,設計時需減少使場地內部擁擠的元素,保留活動空間;選用本土攀緣植物進行搭配,增加綠視量。地面綠地要優化優先級較高的交通便利性指標,則需增強綠地的可達性,引導人流使用場地,激發場地活力。
雖然2類空間的標識性元素、綠化面積大小和植物養護指標的優化優先級較低,但優化標識性元素可以提升空中花園對使用者的可見性,減少建成后荒廢的情況。
4 結論
本文以三維視角下高密度城市綠色開放空間使用偏好為研究重點,鑒于過去相關研究較少從使用者視角出發比較空中花園與地面綠地的使用情況與偏好,研究以問卷形式獲取使用者感知評價,從指標體系4個維度中確定空中花園與地面綠地的環境要素優化的優先次序:在地面綠地中,處于優化第一優先級的環境特征有交通便利性、衛生設施、安全設施,處于優化第二優先級的有休憩設施、環境清潔程度,處于優化第三優先級的有綠化面積大小、設施維護、植物養護、植物種類豐富度、植物美觀程度,處于優化第四優先級的有標識性元素、空間開敞程度;在空中花園中,處于優化第一優先級的環境特征有空間開敞程度、休憩設施、衛生設施、安全設施,處于優化第二優先級的有植物種類豐富度、植物美觀程度、環境清潔程度,處于優化第三優先級的有綠化面積大小、設施維護、植物養護,處于優化第四優先級的有標識性元素、交通便利性。并分析對比珠江新城片區內空中花園和地面綠地的使用偏好,提出建設建議。
研究印證了現有部分研究提到的城市綠色開放空間存在植物養護水平較低、休閑設施滯后等問題,補充了三維視角下綠色開放空間實際建設成效評價類研究的不足,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與實踐性。此外,研究受客觀因素制約存在不足:研究區域為高密度地區,研究結果可能對其他地區不具有強適用性;由于實際空間可進入性不穩定等因素制約,樣本選取和問卷樣本數量存在一定局限性?;谏鲜鲅芯烤窒?,后續研究可選擇更豐富的研究區域類型,以更加穩定的方式獲取研究樣本,創新空間使用偏好的對比研究方法,為城市綠色開放空間建設提供更精準的建設方向。
地面綠地和空中花園作為三維視角下綠色開放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有大量相關研究證實其生態調節與精神調節功能。在吸收地面綠地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如何在存量時代下提升空中花園的植物景觀豐富度,讓使用者獲得別具特色的游憩體驗,以及如何將立體綠化空間打造成更宜人的活動場所,將是后續研究的重點。
注:圖片均為作者自繪。
參考文獻:
[1]吳屹豪,劉陽. 緊湊高密度環境下的城市形態研究進展——源流演進、主流范疇與應對策略[J]. 新建筑,2023(5):139-145.
[2]杜宏武,李樹華,姜斌,等. 健康城市與療愈環境[J]. 南方建筑,2022(3):1-8.
[3]林佳昕,李燕,杜宏武. 廣州高密度住區空中花園的恢復性效益研究[J]. 中國園林,2023,39(7):59-64.
[4]陳璐瑤,譚少華,楊春,等. 感知價值視角下的城市綠道環境游憩滿意度評價——以重慶市九龍坡綠道為例[J]. 中國園林,2022,38(1):76-81.
[5]李文華,雍新琴. 城市綠地評價研究進展[J]. 湖南生態科學學報,2023,10(4):97-109.
[6]戚興來,張夢楠,吳圣眾,等. 聚氨酯-泥炭土輕質發泡材料的制備與性能研究[J]. 森林與環境學報,2021,41(3):325-330.
[7]張覺,鐘哲科,吳初平,等. 生物炭聚氨酯立體綠化基質的制備及其性能研究[J]. 灌溉排水學報,2017,36(S2):209-214.
[8]龍欣,范楚琪,房林,等. 3種固化無土基質的水肥保持效果及對立體綠化植物扦插和生長的影響[J]. 熱帶作物學報,2023,44(6):1170-1179.
[9]JAISWAL B,SINGH S,AGRAWAL S B,et al. Improvements in Soil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at Natural Saline and Non-Saline Sites Under Different Management Practices[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22,69(5):1005-1019.
[10]TURUNEN M,HYVALUOMA J,HEIKKINEN J,et al. Quantifying the pore structure of different biochars and their impacts on the water retention properties of Sphagnum moss growing media[J]. Biosystems Engineering,2020,191(C):96-106.
[11]馬國鑫,翟曉強,胡永亮,等. 基于“海綿城市”建設理念下立體綠化工程施工技術分析[J]. 中國建筑裝飾裝修,2023(18):154-156.
[12]陳佳宇,尹海偉,孔繁花. 綠色屋頂降溫效應的多維時空變化特征[J]. 生態學報,2020,40(4):1445-1454.
[13]胡鑫康,顧康康,耿世堯,等. 基于ENVI-met軟件對熱環境模擬及人體熱舒適性研究:以安徽省建科院綠色屋頂為例[J]. 環境與職業醫學,2021,38(7):694-700.
[14]SANTAMOURIS M. Cooling the cities - A review of reflective and green roof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to fight heat island and improve comfort in urban environments[J]. Solar Energy,2014,103:682-703.
[15]COUTTS A M,DALY E,BERINGER J,et al. Assessing practical measures to reduce urban heat: Green and cool roofs[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13,70:266-276.
[16]CHEN B,NIE Z,CHEN Z,et al. Quantitative estimation of 21st-century urban greenspace changes in Chinese populous cities[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7,609:956-965.
[17]孟露,李倞. 基于可達性的北京市海淀區綠色開放空間供需關系分析和優化方向研究[J].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23,45(2):108-119.
[18]王忙忙,王云才. 平衡還是匹配?生態智慧引導下的公園綠地供需關系多情景分析與優化[J]. 中國園林,2021,37(7):37-42.
[19]牛月艷,李康,周彤. 城市綠色開放空間規劃設計研究進展[J]. 建筑經濟,2022,43(S2):253-256.
[20]李世杰,曾曉悅,樊德良,等. 開放共享背景下城市公園綠地露營滿意度評價——以廣州為例[J]. 中國園林,2024,40(1):72-78.
[21]房德威,王雪,孫珊. 基于IPA-Kano模型的地面公交服務質量優化對策——以哈爾濱市為例[J]. 科學技術與工程,2020,20(32):13454-13459.
[22]LAI W K I,HITCHCOCK M.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in tourism: A framework for researchers[J]. Tourism
Management,2015,48:242-267.
作者簡介:
陳佳怡/2002年生/女/湖南長沙人/廣東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廣州 510090)/在讀本科生/專業方向為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
伍澤唐/2001年生/男/廣東江門人/廣東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廣州 510090)/在讀本科生/專業方向為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
謝文琳/2002年生/女/廣東汕頭人/廣東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廣州 510090)/在讀本科生/專業方向為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
戴嵐儀/2002年生/女/湖南株洲人/廣東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廣州 510090)/在讀本科生/專業方向為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
(*通信作者)李世杰/1990年生/男/河南洛陽人/博士/廣東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廣州 510090)/講師/研究方向為城市地理與城鄉規劃/E-mail:lishijie@gd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