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碩陽

第一次以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單位組團參賽;第一次全面對標冬奧會設項,增設青年組;第一次在冬運會上組織群眾賽事活動,近400名冰雪運動愛好者參加速度滑冰、越野滑雪項目比賽;第一次將體能作為競體比賽資格賽的準入標準;第一次在速度滑冰、空中技巧等項目上設定進入決賽的最低成績標準。
5個“第一次”,將本屆全國冬運會和下屆冬奧會暗暗相連。賽場上,“冬奧會”更是各路冰雪健兒口中的熱詞。
平昌冬奧會男子短道速滑冠軍武大靖,如今已是吉林省體育局冰上運動管理中心運動員兼教練員,在“十四冬”收獲1金1銀,風采依舊。他說:“我覺得自己身體狀況還挺好,我的最終目標是米蘭冬奧會。”
平昌冬奧會亞軍劉佳宇本次收獲單板滑雪女子U型場地技巧銀牌,這位名將豪情壯志猶存:“希望接下來可以跟青少年運動員們一起努力,讓下一屆或者再下一屆的冬奧會有更多的期待和驚喜。”
奪得自由式滑雪男子大跳臺冠軍的楊昊同樣眼含希望:“要是能有積分參加冬奧會,爭取能跳出好成績,為國家爭光。”
第十四屆全國冬季運動會是北京冬奧會后我國舉辦的規模最大、水平最高、影響深遠的全國綜合性冰雪賽事,承載著重要使命。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主任王磊說:“‘十四冬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進一步培養壯大冬季項目后備人才,服務于米蘭冬奧會備戰參賽目標,提升我國冬季運動綜合競技實力。”對700余天后即將開幕的2026年米蘭冬奧會,憧憬與希望、目標與追求,都已在“十四冬”的方方面面盡顯。
奪得“十四冬”滑雪登山男子短距離金牌后,來自吉林隊的張成浩對自己的冬奧首秀有些迫不及待。他說:“我們目前的計劃是在明年拿夠積分,取得參加2026年冬奧會的資格。”
同樣迎來首秀的還有滑雪登山項目本身。2026年米蘭冬奧會共設8個大項、16個分項、116個小項,其中滑雪登山項目成為新增大項。十四冬對全部116個小項實現了設項的全覆蓋。1月30日,扎蘭屯金龍山滑雪場見證了歷史的誕生,西藏隊的玉珍拉姆奪得滑雪登山女子短距離冠軍,獲取了冬運會歷史上首枚滑雪登山金牌。
王磊說:“‘十四冬與米蘭冬奧會全面接軌,雪車、雪橇、滑雪登山等均是首次在全國冬運會設項,目的就是充分發揮舉國體制優勢,為運動員提供更多實戰練兵機會。”

國家體育總局登山運動管理中心高山運動部競賽主管李振龍說:“運動員通過參加‘十四冬滑雪登山項目,不僅提高了競技水平,還提高了心理適應能力,‘十四冬是對滑雪登山項目的一次很好推廣。相信2026年冬奧會可以沖擊這個項目的獎牌,爭取拿到好成績。”
實際上,“十四冬”共設有176個競技項目小項。“另外的60個小項在哪兒?就是來自我們設置的青年組比賽。”王磊介紹,本屆冬運會在短道速滑、自由式滑雪等優勢項目以及越野滑雪、高山滑雪等基礎大項上設置了青年組,旨在優勢項目的后備人才更早在冬運會上展示技藝,有利于下一步米蘭冬奧會的選拔。
為優秀的年輕選手搭建頂級舞臺,這樣的初衷很快迎來了收獲。天津冰壺隊隊長李澤泰剛剛在1月17日帶隊奪得了“十四冬”男子青年組冠軍,兩天之后,又站在了2024江原道冬青奧會的賽場,與隊友們一起代表中國隊獲得了冰壺混合團體的第四名。李澤泰說:“對我來說,‘十四冬是穩定心態、提高水平的好機會,”。
2月1日落幕的江原道冬青奧會上,中國代表團以6金9銀3銅刷新了參賽以來的歷史最好成績,這些青年才俊的身影也已遍布“十四冬”的各個角落。匙翔宇、劉奕杉分別在開幕式上擔任執旗手和火炬手,李金恣、楊婧茹這對“兔子戰術”的搭檔則在冰面上飛馳。“十四冬”的到來,為更多選手提供了一展身手的平臺。
1月25日,“十四冬”單板滑雪平行大回轉項目在喀喇沁賽區全部結束,觀戰的國家單板滑雪平行大回轉隊領隊鄭振國對比賽各方面感到滿意。他說:“本次比賽采用了新的賽制,之前很多比賽都采用兩輪比賽計時的賽制,近些年來我們逐漸與國際接軌,采取資格賽以及對決模式的新賽制。這次進行得非常成功,競賽非常圓滿。”
在本屆冬運會上采用新規的項目遠非僅此一家。王磊介紹:“‘十四冬所有項目都采用了各項目國際單項組織的最新規則,也就是米蘭冬奧會屆時會實行的競賽規則。此外,部分重點項目還邀請了一些高水平外籍裁判執裁,幫助選手和教練更好理解新規則的要義,更好適應兩年后冬奧會上的執裁標準。”
單板滑雪U型場地賽場上,來自保加利亞的伊萬諾夫就是特邀執裁“十四冬”的外籍裁判。這位有20多年經驗的國際滑雪裁判評價說:“就本屆冬運會的表現來看,中國選手整體水平處于世界領先行列。就賽事組織而言,這屆比賽也完全具備了國際雪聯世界杯的水準。”
同樣采用冬奧標準的還有場館。本屆冬運會的場館非常分散,除北京延慶、河北張家口之外,內蒙古自治區也有4個賽區。王磊說:“延慶、崇禮的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及國家跳臺滑雪中心等都是北京冬奧會競賽場館,內蒙古的幾個場地也都接近或達到國際標準,基本和冬奧會保持一致。”
除了國際標準,也有“本土政策”。國家體育總局競體司司長張新介紹,本屆冬運會第一次將體能作為競體比賽資格賽的準入標準,第一次在速度滑冰、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等項目上設定進入決賽的最低成績標準,引導各隊提升技術水平,杜絕低水平競爭。
王磊介紹,曾服務于北京冬奧會的高山滑雪醫療團隊也參與“十四冬”的賽事救援中。無論賽事服務,還是場館、規則,都遵循高標準,“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備戰實際效果,在兩年之后更適應冬奧會的比賽環境”。
就在“十四冬”如火如荼進行的時候,中國冰雪的好消息不斷從大洋彼岸傳來。北京時間2月19日,在加拿大卡爾加里舉行的2023/2024賽季國際滑聯速度滑冰世界單項錦標賽中,韓梅以1分13秒27的成績獲得女子1500米項目的銀牌。一天之前,她獲得了本屆比賽女子1000米的亞軍。
正在激烈進行中的2023-24賽季,這位26歲的內蒙古名將佳績頻傳,多次登上速滑世界杯分站賽的領獎臺。在1月11日至14日提前進行的“十四冬”速度滑冰公開組比賽中,她在4項個人項目中為東道主豪取3金1銀,展現出上佳的實力和狀態。劍指米蘭,是她更長遠的目標。
韓梅說:“中國隊在女子5000米項目上12年都沒有拿到過奧運會的資格了,這個項目確實很難啃,對我是非常大的挑戰。我要爭取在這個長距離上有所突破。”讓中國冰雪在冬奧賽場揚威,運動員們也都憋著一股勁兒。在本屆冬運會上,參與的代表團越來越多,這股合力變得愈發強大。
“十四冬”第一次以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單位組團參賽,很多代表團首次踏上了冬運會的賽場。征戰過多屆大賽的名將李奇時深感如今的賽場上“并不孤單”,“以前的國內競爭主要集中在黑、吉、遼三個省,現在更多人參與競爭,我覺得這是好的發展,對中國速滑是一個促進。”
王磊說:“過往冬運會以地市為單位參賽,有利于深入基層,但是整合力度不夠,層次不夠。‘十四冬首次以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單位組團參賽,允許在一定條件下實行運動員聯合培養,進一步促進了全國各省區市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形成全國一盤棋,共同推動冬季運動發展的合力。從已經結束的部分比賽項目來看,不少冬季項目新興地區代表團都有不俗表現。”
2月20日,冰壺賽場產生了首枚金牌,黑龍江隊通過加局,7比6戰勝福建隊,獲得了混雙冠軍。對憾負的福建隊來說,銀牌同樣彌足珍貴。福建冰壺隊去年開始才首次在國內賽場亮相,經過全國冠軍賽、全國錦標賽等賽事的歷練,成績穩步提升,本次“十四冬”混雙比賽中曾打出一波七連勝,最終闖入決賽。
競爭激烈的短道速滑賽場上,山東隊在強手如林的競爭中搶得混合團體接力的金牌,這也是這支冬運會“二年級生”隊伍奪得的首枚冬運會冰上項目金牌。山東省冬季運動管理中心競訓部部長蔡鵬介紹,2010年山東省按照“省隊市辦”模式組建短道速滑隊,在教練楊占宇、劉曉穎的帶領下,摸索出“輪轉冰”的選材新路。
本屆冬運會的35個代表團中,廣東、福建、云南等十余個省區市都是首次派隊參賽。各隊也都在努力探索適合自己發展冰雪運動的道路。獲得短道速滑公開組四項冠軍的孫龍說:“我們終究要站在國際賽場上,團結一致、為國爭光。”在冬運會舞臺積蓄力量,更好地備戰米蘭冬奧會,這也是中國冰雪的共同目標。
責編 柏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