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宇
“我們不需要這樣的粉絲!”短道速滑名將林孝埈去年底在社交賬號上發布的這句話,既是代表他個人乃至整個短道速滑隊譴責來自個別粉絲的不理性言行,更是對整個體育圈發出了提醒——必須警惕飯圈文化的肆意蔓延。
本場風波的起因并不復雜,當時在國際滑聯短道速滑世界杯北京站的男子500米決賽中,林孝埈由于犯規被取消成績,還將因傷缺席下一站賽事。這本是競技世界中再尋常不過的小意外,但由于林孝埈是擁有大量粉絲的超人氣選手,當偶像遭遇挫折時,一些粉絲在網絡上將矛頭直指速滑隊教練,還有人謾罵速滑隊的其他隊員,最終導致林孝埈不得不親自出面批評此類網暴言論。
中國體壇類似的情況絕非第一次出現。東京奧運會跳水比賽全紅嬋以橫空出世的方式奪冠之后,迅速贏得了無數粉絲的喜愛。但在這些喜愛中,逐漸摻雜了一些異樣的內容。每當全紅嬋與另一位名將陳芋汐同場競技時,某些極端粉絲總會對后者報以異常敵視的態度。一旦比賽結果是陳芋汐力壓全紅嬋奪冠,粉絲更將其歸咎于打分不公,進而在網上攻擊評委群體乃至整項賽事。
中國乒乓球隊歷來盛產明星選手,近年來接連遭遇“私生飯”的侵擾。所謂“私生飯”,原本是一個僅存在于娛樂圈的概念,指專門侵犯明星私生活的極端粉絲。然而,在過去的這一年里,樊振東遇到了被瘋狂粉絲侵入自己房間的情況,不得不為此報警并發布聲明。樊振東的隊友王楚欽也對在機場遭遇頻繁跟拍的現象表達了不滿。由此可見,飯圈文化已經入侵體育圈,并有愈演愈烈的惡化趨勢。
事實上,運動員因其出色表現而受到萬眾敬仰,本身是件無可厚非而且積極正面的事情。從當年的聶衛平、郎平,再到后來的姚明、劉翔,都是在一代甚至幾代人中具備巨大影響力的超級偶像。觀眾喜愛他們,不但為這些優秀選手集聚了人氣,還推動了整個運動項目在中國的蓬勃發展,可謂多方共贏的理想局面。
然而,這種相對單純的欣賞與喜愛卻可能被異化成飯圈文化。兩者之間的主要區別在于飯圈文化表面上似乎也是基于粉絲對偶像的喜愛,但這種“喜愛”往往會脫離偶像本身,與其說粉絲追捧的是偶像,不如說他們只是把偶像當作承擔自身夢想和特定人設的載體。說得直白一點,看似愿意為偶像付出一切的極端粉絲,其實只是把偶像當成了工具和借口而已。
比如所謂的“私生飯”,本身就存在那種試圖侵入他人私生活空間的邪念,對于偶像的癡迷只是他們粉飾自身惡行的一種借口。又比如,有些粉絲為了所謂捍衛偶像而頻繁實施網絡暴力,這只說明他們本來就是網絡暴力的推崇者,捍衛偶像其實是為抱團施暴找借口。還有一些飯圈文化,本質是少數人打著追捧偶像的幌子,從其他粉絲那里瘋狂斂財,甚至反過來,以粉絲組織頭目之名去要挾偶像及其經紀團隊,謀求各種不正當的經濟利益。看明白了這些內涵,就不難理解,有時恰恰是偶像自身成了飯圈文化的最大受害者,包括形成了“粉絲行為,偶像買單”的荒唐現象。
對于飯圈文化的危害性,中國體育圈有一個逐步認識的過程。最開始,無論選手個人還是整個運動項目,可能也頗為享受眾星捧月的輿論環境,一度比較認可高度組織化的粉絲行為,以為即便偶有出格也純屬意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當異化的飯圈文化逐漸露出獠牙之后,體育圈終于感到必須警惕與自省,國家體育總局、中國奧委會已經接連發文抵制飯圈文化。
歸根結底,體育運動的魅力在于不斷尋求競技成績與精神層面的突破,而不是局限于靚麗顏值或者完美人設。觀眾喜愛體育明星,應當控制在相對理性的范圍之內,而非對個人情緒的肆意放縱。一旦這種喜愛摻入了飯圈文化的毒素,恐怕只會讓所有的參與者都深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