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娜

很多人會問記性差是不是就代表老年癡呆,答案是不一定。人的大腦在老年期會衰老得很快,但是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衰老。生理性的衰老也會記性差,可是經過提醒會慢慢想起來;病理性的記性差就是真的差,不管如何提醒大腦仍是一片空白,而且同時計算力差,理解力差等。癡呆是一種病理性衰老。
先介紹一下,專業領域是如何界定癡呆的?
癡呆的定義是指較嚴重的、持續的認知障礙。臨床上以緩慢出現的記憶力差、智能減退為主要特征,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改變及精神行為的改變。通俗地說就是記性很差,簡單的計算也算不對。可能找不到家門,不認識熟人,不能理解別人說話的意思。性格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情緒“陰晴不定”。產生疑心老伴有外遇、疑心家里進了賊或憑空聽到有人和自己說話等精神病性癥狀。
癡呆包括很多種類,但是常見的是阿爾茨海默和血管性癡呆,目前癡呆原因及病理仍未闡明,可能因素很多,發生疾病的高危因素也很多。
阿爾茨海默可能的發病機制包括遺傳因素、神經病理、中樞神經遞質、微量元素、慢病毒感染、腦外傷、免疫、鈣離子、生長因子、興奮性毒素等,這些因素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病理性衰老可能的原因,換句話說就是阿爾茨海默“無從預防”。所以如果懷疑家里有人得了老年癡呆,那么一定要警惕,及早就醫,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延緩癡呆的進展。
血管性癡呆有明確的病因就是腦血管病,因為腦血管病引起腦組織的病變從而導致癡呆。如果可以避免腦血管病就可以降低患血管性癡呆的概率。腦血管病的高危因素有高血壓、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癥、吸煙、酗酒等,因此預防的方式是調整飲食習慣、多鍛煉、保證睡眠、培養積極樂觀的情緒等,讓自己遠離腦血管病,遠離血管性癡呆。
那么老年癡呆患者如何居家護理呢?
保證居住環境安靜,尤其是夜間。因為晚上的聲、光刺激會嚴重影響患者睡眠及情緒;白天多讓患者聽舒緩、輕松的音樂。在病情許可的情況下,鼓勵患者多活動,如散步等。外出多曬太陽可以促進鈣吸收,增加體質,外出活動時多陪患者聊天,幫助其回憶過往經歷。切記不要讓患者單獨活動,防止走失。
飲食護理—— 癡呆患者隨著病情發展往往吃飯時不知饑飽,因此一定要定時定量,且食物需營養豐富,選擇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比如面條、雞蛋羹等,蔬菜要燉得軟爛易于吞咽,海鮮要注意無刺。
睡眠護理—— 老年癡呆患者往往有睡眠障礙,表現為入睡困難、易醒,有時甚至日夜顛倒。首先平時要幫助患者保持規律的生活,其次要為老人創造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忌睡前飲濃茶、咖啡、吸煙等,以免影響睡眠,必要時可給予藥物輔助入睡。最后夜間應有人陪伴患者居住,以免發生意外。對于晝夜顛倒的患者,白天安排適度的康樂活動,盡量避免患者白天睡覺,以使他們能在夜間安靜休息。
防藏藥—— 老年癡呆患者常忘記吃藥、吃錯藥、重復吃藥,因此藥物一定由護理者“按頓送服”。如果患者存在吞咽困難,最好將藥片掰成小粒或研碎后溶于水中服用;有的癡呆患者會有疑心,覺得藥物有毒,趁著護理者不注意將藥片吐出,因此需檢查患者口腔是否藏有藥物,服藥后建議觀察半小時,防止患者服藥后去廁所摳吐。
防跌倒摔傷—— 癡呆患者由于疾病及藥物影響多伴有椎體外系統病變,表現為震顫麻痹,共濟失調,容易發生摔倒,老年人骨質疏松極易骨折。所以家里地面注意防滑、平整,老人活動時有人陪伴,動作宜慢,床邊設護欄,陽臺門及窗戶應當加鎖,防止患者墜樓。日常用品定點放置,物品有明顯的標志,便于識別和記憶,盡量避免改變家具位置,保持家庭環境簡潔。
防自傷、傷人—— 癡呆患者常伴有抑郁、焦慮情緒,幻覺、疑心被害等精神病性癥狀,在癥狀支配下患者害怕、擔心,因此存在自傷或傷人的風險。護理者在與患者交流時,關注其情緒變化,早發現早就醫,同時妥善管理家中危險性的物品,比如刀具、打火機、84消毒液等。
防走失—— 癡呆患者有認知功能障礙、定向力障礙,表現為經常找不到回家的路,記憶力也很差,無法記住家人的聯系方式,因此患者外出時必須有人陪伴。家屬可在患者衣兜內放置身份識別卡片,寫清患者姓名、疾病、家庭住址、聯系電話號碼等,若患者走失,便于被人發現送回。
老年癡呆患者由于認知功能受損,使得理解力、注意力、智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和以前的自己比簡直是“天壤之別”,這種落差會讓患者產生抑郁、焦慮、愛發脾氣等情緒問題,有的人會顯得遲滯,反應、動作都很慢。到疾病后期患者人格也會發生改變,表現自私、偏執、冷漠等。
同時,患者會存在很多精神病性癥狀,比如憑空聽到評論自己的聲音,覺得家里進了人偷東西,覺得自己被人陷害命不久矣等,在精神病性癥狀的支配下,患者會情緒激動或行為怪異。及時給予患者抗抑郁、抗焦慮、抗精神病性藥物治療后,癥狀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因此日常照護中要注意觀察老人的精神及情緒,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以避免病情進一步發展。
看護者在與患者交流中注意自己的表情和態度。態度和藹,說話溫柔和語速放慢,話語要簡單易懂不帶有命令色彩。用語言交流效果不好時,也可用“肢體語言”與其溝通,如微笑、握手、撫摸等,讓患者感受到關愛;鼓勵患者參加社會生活,多與人交流。
有生活自理能力的,盡可能讓其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樹立患者的自信心;盡量滿足老人的合理要求,有些不能滿足應耐心解說;經常陪患者聊天,幫助患者回憶以前的事情,同時鼓勵患者多說話,使他們感到被重視,被尊重。對于患者的異常情緒要充分理解,不與其發生爭執,同時想辦法轉移其注意力。
老年癡呆目前并無根治的辦法,為了延長患者的壽命,家庭護理顯得尤為重要。隨著社會的發展,照顧癡呆老人已不是“吃飽穿暖”只滿足基本生理需求的傳統護理模式,在日常照料中必須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即生理、心理、社會協同作用的治療及護理模式,善待癡呆患者,才能使他們度過健康幸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