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鳳山

不知不覺,小何已經大學畢業,成為一名研一的學生了。本來興致勃勃的他,想要在研究生期間好好表現,可隨著時間的流逝,小何愈發感到焦慮和坐立不安。
一開始,小何以為自己只是還沒有進入狀態,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轉換角色,但過去了這么久,小何仍舊覺得壓力很大,難以適應。
對于課題,小何心存擔憂,總懷疑自己適不適合做科研,擔心無法畢業;由于家在外地,小何經常想家,加上與異地戀的女友分手,更是感到身旁無人支持;他知道家里不富裕,不好意思向家里開口要錢,平時利用課余時間做兼職,晚上回宿舍不得不熬夜學習;在學術交流和社會實踐上,由于對自己沒有信心,小何總不敢與導師、同學們交流……研究生生涯所遇到的煩惱與苦悶,讓小何對未來漸漸喪失信心,覺得前途一片昏暗,甚至后悔讀研了。
從小何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在研究生階段,學生會面臨各方面的壓力,或許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不同,總結起來,不外乎以下幾種。
學生剛步入研究生階段,首先面臨不知道選擇什么研究方向、不能有效閱讀文獻、不會學術論文寫作等問題,內心產生茫然和不適應之感;
其次,開題階段的研究生,會面臨選題迷茫、擔心不易操作等問題;
再者,高校會明確規定研究生需要發表多少篇見刊論文,這也是畢業的硬性指標,給研究生帶來了很大挑戰;
最后,在撰寫論文和答辯階段,學生會擔心畢業論文不能通過盲審和答辯,導致不能正常畢業。
生活壓力,來源于多個方面。
一部分源于經濟問題。大部分研究生都沒有獨立的經濟能力,要依靠父母的支持,會因為擔心增加父母的經濟負擔而產生心理壓力。
一部分源于面對陌生的城市、學校、同學等新環境產生的不適應。一些學生則是對研究生生活有自己的暢想,而現實與想象有區別,心里不能接受二者間的落差。
研究生與導師之間的關系,直接影響著研究生的心理壓力程度。
有的導師管理非常嚴格,使學生感到沒有自由,且常因任務沒完成或者標準不夠而受到導師批評,對導師產生懼怕心理;有的導師喜歡先讓學生放手去做,有一定成果后再予以指導,其中一部分學生就會產生渴望導師指導而不得的怨恨心理;還有一種學生像小何一樣,不是導師不給交流機會,而是由于自身原因,不敢與導師交流,但他們內心卻是渴望的。這種擰巴的心理狀態,也會形成一種壓力。
另一方面,研究生的學習生活主要以個體為主,尤其是理工科類研究生經常與實驗儀器打交道,缺少集體性的活動,后期又全身心投入到畢業論文寫作中,很少顧及人際交往。長此以往,
交際圈越來越小,性格可能會逐漸冷漠、孤僻,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一定障礙。
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會有壓力,不要把當下的困難想象得不可戰勝。并且,有些壓力光靠你自己是無法解決的,比如家中經濟壓力大、就業環境不好、感情中的現實因素等。而學業壓力、人際壓力、環境適應,我們是能靠自身力量去緩解的,該如何做呢?
與大學階段相比,讀研階段的科研要求更高,感到學業壓力更大很正常,要理性看待。
不想為學業壓力過度擔憂,一個有效的方法是提高效率。
將學習任務列成一份清晰的待辦清單,明確各項任務都是什么,然后把每天的任務按照重要、緊急程度排好優先次序,排除可能干擾的事情后,有條不紊地去推進。
另外,要定期整理自己的紙質文獻、電腦文獻等,不要讓過量的無用信息占據你的注意力。細節上,也要注重效率,比如自習后收拾好書本,睡前都收拾好書桌,保持有秩序的生活,也讓思路保持清晰。
導師是“研”途的領路人,導師不僅有淵博的知識儲備,還有對學科發展的敏銳洞察力,對研究生的學業和職場發展都會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導師都希望學生成長成才,難免會批評你,對你不滿意,導致你懼怕導師,或者對導師有誤解。其實你不必害怕,也不要曲解導師的意思,要和導師友好相處。
如果你不太了解導師,不知道怎樣和導師相處,可以向學長學姐詢問,了解對方的性格和處事,讓自己逐漸適應對方的風格。科研遇到困難時,你也要勇敢地克服畏懼,放下心理負擔,主動與導師溝通和請教。不要怕暴露你的缺陷,只有把缺陷暴露給導師,才能獲得指導與進步。
多數研究生的生活是每天宿舍、實驗室、食堂“三點一線”,枯燥是難免的。社交是生活的調劑,長期沒有社交會導致自我隔離、自我限制、自我封閉。
因此,我們要積極地走出去,融入到集體生活中去。一方面,我們可以與同屆同學多溝通交流。有相似經歷的同齡人,能更好理解彼此的心情,有朋友在身邊,也能讓我們更快地適應新環境。學長學姐作為“過來人”,豐富的經驗可以讓我們少走彎路,對于專業和就業行情也更了解,能給予我們一些就業指導。另一方面,我們還可以報名參加學校的業余活動,豐富課余生活,使負面情緒在活動中得到釋放。
心理學研究表明,適當的體育鍛煉不僅可以強身健體,還能讓人們感到壓力的釋放和焦慮的緩解,產生積極情緒,獲得更多積極感受。
學習累了,你可以做一些輕柔和緩的運動,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排解心中的焦慮和憂郁。一些競技類的體育項目也可以嘗試,這不僅可以讓你在與其他人的同臺競技中體驗比賽的興奮感,感到放松自我,還可能收獲友誼,讓研究生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做到以上幾點,相信你會知道如何與壓力“共舞”,也能盡快適應研究生階段的新環境和新變化,找到適合你的學習節奏和生活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