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偉鋒,劉泓濱,吳智恒,張華偉,韓守磊
(1.昆明理工大學,云南昆明 106742;2.廣東省科學院智能制造研究所,廣東廣州 510070;3.廣州市昊志機電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廣州 511356)
諧波減速器是機械傳動領域的一種核心傳動零部件。根據結構形式不同,一般分為杯形和禮帽形諧波減速器[1-3]。因其傳動精度高、減速比大和體積小等特點,被廣泛應用在工業機器人、航空航天、軌道交通、醫療器械等領域[3-5]。
柔輪和軸承是諧波減速器的核心傳動零部件,其復雜的變形和應力分布影響了諧波減速器的傳動性能和疲勞壽命[5-7]。關于柔輪,目前大部分研究忽略了軸承對柔輪的影響,將其簡化為外推相同距離的剛性凸輪來進行研究[7-10];建立非全齒的柔輪來對諧波減速器進行研究[10-12];關于軸承,主要通過函數載荷的形式來對軸承進行加載研究[12-15]。實際上,結構簡化過多會影響諧波減速器的分析結果,本文作者通過建立杯形諧波減速器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諧波減速器核心零部件的應力和變形分布規律,并對柔輪的裝配變形進行實驗驗證。
本文作者以某企業CSD-32-80杯形諧波減速器為研究對象,額定扭矩為153 N·m。由于柔輪杯底的剛度較大,因此將螺栓孔省略;剛輪的剛度較大,因此只保留其完整的齒圈和倒角特征;波發生器中凸輪的剛度較大,因此簡化細小結構;軸承中保持架不是分析對象且受力較小,因此將其省略。簡化前后的裝配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諧波減速器簡化前(a)、后(b)的模型
簡化后的柔輪和軸承的尺寸參數如圖2所示。

圖2 柔輪(a)和軸承(b)尺寸
其中余弦凸輪的最大徑向變形量ω=0.56 mm,柔輪的原始特征曲線是余弦凸輪曲線的等距曲線,其數學表達式如式(1)[3]所示:
ρR=τR+ω·cos2φ
(1)
其中:ρR為余弦閉合曲線向徑;τR為柔輪未變形前特征曲線半徑;ω為最大徑向變形量;φ為極角。
關于模型材料,柔輪為30CrMnSiA,剛輪為40CrMo,軸承內外圈為ZGCr15,滾珠為GCr15,凸輪為45鋼,其相關參數如表1所示。
關于網格劃分,通過Solid186和Solid187單元對柔輪、剛輪和軸承進行網格劃分,由于凸輪剛度較大,因此將凸輪設置為剛體,由于柔輪和剛輪齒圈的接觸較為復雜,因此對齒圈位置的網格進行加密,從而提高網格質量。網格劃分效果如圖3所示。

圖3 網格模型示意
諧波減速器仿真屬于非線性接觸問題,其接觸參數容易影響求解精度和速度。本文作者通過面-面接觸來建立模型的接觸關系,首先設置柔輪筒底凸臺為對地轉動副,并限制凸輪的全部自由度,同時滾珠與滾道的剛度系數設置為1,其余接觸設置為0.1[12],且每次迭代自動更新,打開大變形開關。最后設置兩個分析步:第一個分析步為諧波減速器的裝配過程,第二個分析步為施加載荷的過程。部分接觸參數設置如表2所示。

表2 接觸參數
為了分析軸承和剛輪對整體應力應變的影響,建立了模型1和模型2兩個有限元分析模型,前者為波發生器與柔輪裝配的裝配體,后者為剛輪與模型1裝配的裝配體,同時定義凸輪的長短軸為整個模型的定位基準。
如圖4(a)(b)所示,柔輪和軸承的最大徑向變形量位于長短軸位置,波發生器與柔輪裝配后,柔輪和軸承外圈都產生了傾斜,柔輪長軸的最大徑向變形量比理論變形量0.56 mm大24.6%左右,柔輪的傾斜變形會使得齒圈位置的齒產生磨損,甚至產生干涉,因此軸承對諧波減速器應力應變的影響不可忽略。

圖4 模型1(a)、2(b)整體變形和長短軸徑向變形(c)
在長軸方向,模型1中柔輪和軸承外圈的最大徑向變形量分別為0.692、0.646 mm,模型2中兩者的最大變形量分別為0.594、0.587 mm,模型2中柔輪和軸承的徑向變形量分別比模型1低14.1%和9.1%。如圖4(c)所示,剛輪使柔輪和軸承外圈在長軸位置產生了軸向彎曲,從而保證柔輪與剛輪的正常嚙合,因此剛輪會影響諧波減速器的應力應變分布。
在短軸方向,如圖4(c)所示,兩個模型中的軸承外圈與柔輪的徑向變形量不一致,柔輪與軸承外圈之間存在徑向間隙;模型2中柔輪和軸承外圈最大的徑向間隙約為0.051 mm,該間隙會使柔輪和軸承容易產生局部磨損,從而影響諧波減速器的傳動性能。
圖5為兩個模型的應力云圖,其中:模型1中柔輪和軸承外圈的應力分別為300.14、315.95 MPa,模型2中兩者的應力分別為451.79、484.24 MPa。結果表明:波發生器與柔輪裝配后,柔輪的最大應力在齒圈后端的齒根位置,軸承外圈的最大應力位于長短軸位置,應力分布偏向一側,剛輪使柔輪和軸承的應力都相應增大。

圖5 柔輪和軸承應力
諧波減速器的變形和應力分布規律,除了受到裝配變形的影響外,還受到負載的影響。圖6(a)為柔輪在229.5 N·m下放大45倍的徑向變形云圖。為了定量分析,圖6(b)和(c)為柔輪齒圈在各負載下的徑向變形量和徑向變形量增量,表明柔輪在受載過程中,柔輪齒圈在靠近嚙合位置的區域產生了局部變形,其變形增量隨負載增大而逐漸增大。

圖6 負載下柔輪變形規律
圖7(a)為柔輪額定負載下的應力云圖,額定負載下柔輪應力為466.77 MPa。圖7(b)為柔輪在不同載荷下的應力,柔輪應力的增長趨勢為折線上升,其中0~153 N·m時,柔輪應力增長的斜率約為0.097;而153~229.5 N·m時,柔輪應力增長的斜率約為0.354。柔輪在153 N·m后的應力加速增加,其原因是諧波減速器在153 N·m后的嚙合面積增加變緩,同時接觸狀態發生改變。

圖7 柔輪在不同負載下應力
本文作者通過德國GOM公司的ARAMIS分析系統和ZWICK疲勞試驗機進行裝配測量實驗。首先利用標定板對ARAMIS分析系統進行標定與參數修正,其次在柔輪噴上黑白散斑并安裝在工裝上,然后設置ZWICK疲勞試驗機的驅動程序,通過液壓頭擠壓波發生器與柔輪進行裝配,最后對柔輪變形測量結果進行后處理,并對柔輪的初始變形和裝配位移進行修正,得到柔輪的變形云圖。其現場示意如圖8所示。

圖8 實驗現場圖
如圖9(a)(b)所示分別為仿真和實驗測量的柔輪變形云圖,結果表明:實驗和仿真的變形分布趨勢基本一致,柔輪產生了傾斜變形,柔輪齒圈的變形量最大,而筒底位置的變形量最小,柔輪變形分布基本符合余弦曲線規律。

圖9 實驗和仿真的變形云圖和變形量
為了定量分析,圖9(c)(d)分別為柔輪在長軸位置和齒圈位置的變形量,其中z為距柔輪筒口的距離。結果表明:實驗與仿真結果的趨勢基本一致,實驗結果略大于仿真結果。其原因是柔輪存在初始變形,同時在裝配過程中存在一定的裝配位移,但是誤差在合理的范圍內。
針對杯形諧波減速器復雜的應力應變分布規律,對諧波減速器裝配和加載過程進行仿真分析,并通過實驗進行驗證,得出以下結論:
(1)波發生器裝配后,柔輪和軸承外圈都產生了傾斜,柔輪的徑向變形量大于理論值。薄壁軸承對諧波減速器的應力和變形分布有較大影響。
(2)剛輪使柔輪和軸承外圈產生了軸向彎曲,模型2的柔輪和軸承在長軸位置的最大徑向變形量比模型1分別減少14.1%和9.1%,應力值相應上升。剛輪對整體應力應變分布有較大影響。
(3)扭矩使柔輪應力增長趨勢為折線上升,柔輪應力在153 N·m后加速上升,其斜率約為0.354。同時,過高的負載容易引起柔輪齒圈產生過大的變形,影響諧波減速器的工作性能。
(4)實驗與仿真的變形趨勢基本一致,驗證了仿真分析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