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高血壓病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青少年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高血壓病會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本文將介紹青少年高血壓病的危害、特點、原因以及防治措施。
高血壓是許多疾病的危險因素,可能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等并發癥及相關疾病。青少年高血壓病如不及早加以干預與治療,會誘發一系列疾病,對身體造成嚴重傷害。
高血壓病的危害主要包括腦神經損傷、腎臟損傷、心臟損害及血管病變等。對于大腦神經的損害,主要體現在許多患者容易患上腦梗死、腦出血等腦血管疾病,進而引發偏癱、肢體功能障礙、認知障礙、意識障礙等。而關于腎臟損傷,由于持續的高血壓狀態會對腎臟腎單位的正常功能產生影響,出現蛋白尿、血尿、下肢水腫等高血壓腎病的表現。關于心臟損害,血壓長期保持較高水平可能會使心肌增厚,影響心臟正常的舒張與收縮功能,發展至一定程度會導致心臟衰竭。至于血管病變,高血壓會影響動脈血管的正常收縮功能,使血管壁增厚,彈性變差,甚至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動脈血管狹窄或者堵塞,影響心、腦、腎等重要器官的供血和供氧;高血壓還會使血管壓力增加,血管內膜會過度伸張,容易引起血管內膜損傷,使其變得粗糙,有可能形成微血管瘤、動脈瘤、主動脈夾層等。
青少年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高峰期,與中老年群體相比,青少年高血壓病具有一定特點。
相比于中老年群體的高血壓,青少年高血壓更多呈現舒張壓相對較高,而收縮壓升高趨勢較緩的特點。這種血壓在醫學中也稱為單純舒張期高血壓,主要原因在于青少年群體全身血管的整體功能以及彈性好于中老年群體,在心臟收縮力量增大時,各處大血管也會呈現擴張趨勢幫助緩解血液沖擊力,在這些因素影響下,青少年高血壓患者的收縮壓不會過高,但舒張壓會出現明顯的升高。
此外,相較于中老年群體,青少年容易經常出現頭暈、頭痛等癥狀,高血壓病的癥狀表現并不明顯。青少年不容易發現高血壓,就是因為多數患者沒有明顯癥狀,即使出現癥狀也僅為輕微且沒有特異性。青少年高血壓發病時間相對較短,全身臟器以及功能受損程度比較輕微,尚未形成其他器質性的病變。但青少年血壓的波動性較大,部分青少年高血壓病患者的血壓可迅速升高,甚至可發展成為惡性高血壓,或形成耐藥的頑固性高血壓。
青少年高血壓病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遺傳因素:高血壓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如果父母、祖父母等直系親屬存在高血壓病,其子女患病的概率會增加。
不良的生活習慣:不良飲食習慣(如高鹽、高糖、高脂肪、低鈣、低維生素和低纖維素飲食)、不良作息(如熬夜、睡眠不足)等因素,均會引發高血壓病。
繼發性疾病:繼發于其他疾病的高血壓稱為繼發性高血壓,常見的繼發疾病包括內分泌系統疾病、腎上腺腫瘤疾病、主動脈縮窄、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等。
藥物因素:某些藥物,如激素類、非甾體抗炎藥等,長期或不當使用也可能導致血壓升高。
心理與社會因素:長期的精神緊張、焦慮、抑郁等情緒狀態,以及家庭、學校等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也可能成為青少年高血壓的誘因。
1.調整生活方式
青少年高血壓病的防治,首先在于調整生活方式,其中包括合理安排膳食、保持心理平衡、適量體育運動等。
在飲食方面,首先需要減少鹽的攝取,每天食鹽量最多不超過5克;盡可能多吃一些應季的新鮮水果蔬菜;盡量少吃或者不吃富含飽和脂肪酸以及反式脂肪的食物。如果已經存在超重或者肥胖問題,需要綜合計算每日飲食熱量,控制能量攝入,及早開展體重管理,減輕體重。
每日盡可能減少靜坐時間,青少年要養成每日運動的習慣,每日至少進行中等強度的體育運動60分鐘以上,以有氧運動為主,如跳繩、游泳、跑步等。
青少年可通過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培養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的良好適應能力,避免情緒激動及過度緊張、焦慮,遇事要冷靜、沉著;當面臨較大的精神壓力時應設法釋放,多向朋友、親人傾吐或參加輕松愉快的課余活動,從而維持穩定的血壓。
同時,家長和學校也應該加強對青少年的健康教育,提高他們的健康意識,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2.定期體檢,監測血壓
青少年需要定期接受體檢,測量血壓。青少年可使用便攜式血壓儀在家進行自我血壓監測,并進行記錄。如果血壓存在異常,需盡快就醫,及早進行干預。
3.藥物治療
如果調整生活方式控制血壓無效,可以考慮藥物治療。常用降壓藥包括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鈣通道阻斷劑、腎上腺素受體阻滯劑、利尿劑等。若開始藥物治療,青少年一定要嚴格按照醫囑規律用藥,切勿漏服或者自行停藥。青少年在接受藥物治療的同時,仍需要進行生活方式調整。
高血壓病會對青少年的生長發育、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心理及情緒問題往往是高血壓病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如果青少年出現高血壓病,更容易形成不良的心理狀態,從而導致惡性循環。所以青少年應了解高血壓病相關知識,積極防治高血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