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癥監護病房(ICU)專門負責救治病情極為危重的患者,而重癥護理是保障他們生命安全的關鍵環節。對青少年患者而言,面對重癥監護病房的特殊環境,他們往往充滿了未知與恐懼。因此,在重癥護理工作中,除了基礎護理,護理人員還要提供關懷與溫暖的人性化舉措,讓青少年患者感受到希望與力量,從而樹立信心。
1.生命體征監測
在重癥監護病房中,首先是對患者生命體征的監測。護理人員應熟練掌握各種監測設備的使用方法,如心電監護儀,該設備能實時顯示青少年患者的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重要指標。護理人員應時刻保持警覺,準確記錄并分析這些數據,以便及時發現潛在危險,為醫生的進一步診療提供最準確的依據。
2.呼吸機護理
部分病情嚴重的青少年患者可能需要依靠呼吸機來維持呼吸功能。護理人員會根據患者的年齡、體重、病情等因素對呼吸機的參數進行調整。同時,密切關注呼吸機的運行狀態,確保氣路系統通暢,避免出現漏氣、堵塞等情況。此外,會定期為患者進行吸痰操作,以保持呼吸道通暢。由于青少年患者呼吸道較為嬌嫩,護理人員操作時應格外小心,確保動作輕柔且精準,避免對呼吸道造成損傷。
3.輸液與用藥管理
在重癥監護病房中,青少年患者通常需要通過靜脈輸液來補充營養、維持水電解質平衡以及接受藥物治療。護理人員必須嚴格按照醫囑進行輸液操作,精準控制輸液速度和劑量。由于青少年的身體代謝相對較快,藥物在體內的作用和代謝過程與成年人有所不同,因此在用藥管理方面必須格外謹慎。護理人員要確保藥物的正確配伍,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并且要密切觀察患者用藥后的反應,及時向醫生反饋觀察結果,以便醫生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調整治療方案。
1.心理安撫
青少年患者在進入重癥監護病房后,往往會因為陌生的環境、嚴重的病情以及與家人的分離而產生巨大的恐懼和焦慮。此時,護理人員應扮演心理安撫者的角色,使用溫和的語言與患者交流,讓患者感受到關懷。護理人員應向患者解釋正在進行的治療措施,即使他們可能不完全理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他們的不安。對于意識清醒的青少年患者,護理人員還可以通過分享一些輕松的小故事,或聊一聊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如音樂、運動等,以轉移他們的注意力,緩解緊張情緒。

2.環境營造
重癥監護病房的環境通常比較壓抑,儀器的警報聲、刺眼的燈光等都可能加重青少年患者的不適感。護理人員可以在保證醫療安全的前提下,盡量為患者營造一個相對溫馨的環境。例如:適當調低病房內燈光的亮度;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擺放一些青少年喜歡的小物件,如卡通玩偶等,讓他們在病房中能看到熟悉和喜歡的物品,感受到溫暖和關懷。同時,護理人員要注意保持病房的安靜,合理控制儀器的警報音量,減少不必要的噪音干擾。
3.尊重與溝通
尊重青少年患者的個性和意愿是重癥護理中人文關懷的重要體現。盡管他們處于病重狀態,但內心依然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護理人員在進行各項護理操作前,應主動向患者說明操作目的和過程,并征得他們的同意,可以通過直接的語言溝通、眼神交流或輕微的點頭示意。當患者表達自己的需求時,要認真傾聽并盡力滿足其合理要求。此外,護理人員應與患者家屬保持密切溝通,及時向他們反饋患者的病情和狀態,以此減輕家屬的擔憂。同時,這樣的溝通也有助于家屬傳遞對患者的關愛,家人的支持有助于減輕青少年患者的心理壓力,使其配合治療,盡早恢復。
1.醫護協作
在重癥監護病房,醫生和護士是緊密合作的團隊伙伴。醫生負責制訂治療方案,而護士則是方案的重要執行者,兩者之間需要保持高效的溝通。護士要及時將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用藥后的反應等情況準確地反饋給醫生,以便醫生及時調整治療策略。同時,醫生應向護士詳細解釋治療方案,確保護士在護理過程中能夠充分了解并把握其目的及要點。這種默契的協作關系對保障青少年患者治療的連貫性和有效性至關重要,以確保患者能得到最為適宜且有效的醫療救治。
2.護理團隊內部溝通
重癥監護病房的護理工作復雜且繁重,需要護理團隊成員之間密切配合。不同班次的護士必須做好交接工作,詳細交代患者的病情進展、護理措施的實施情況等關鍵信息。在日常護理工作中,護士們需相互交流經驗,共同探討如何更好地護理青少年患者。比如,針對青少年患者的心理特點,研究更有效的心理安撫措施等。通過這種內部溝通與協作,護理團隊能夠不斷優化護理服務,為青少年患者提供更貼心、更有“溫度”的護理。
1.身體康復指導
當青少年患者的病情逐漸穩定并進入康復階段時,重癥護理人員還會為患者提供身體康復指導,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身體狀況,制訂個性化的康復計劃。對于因長期臥床可能出現肌肉萎縮的患者,護理人員會指導他們進行簡單的肢體活動,如關節屈伸、肌肉收縮等練習,逐步恢復肌肉力量。同時,應告知患者飲食方面的注意事項,確保攝入充足營養,以促進身體的恢復。
2.心理康復指導
重癥護理人員需關注患者的心理康復,繼續給予他們心理上的支持和引導;鼓勵青少年患者表達自己在重癥監護病房期間的感受,幫助他們正視并接納這段特殊經歷,從而克服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如恐懼、焦慮等。同時,引導患者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幫助他們重新融入正常的生活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