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昊 張照鑫 楊麗文
廣西師范大學 廣西 桂林 541006
勒·柯布西耶曾在其現代詩建筑宣言《走向新建筑》中,定義建筑的美感在于通過建筑師對各種形態的安排,實現某種秩序,從而生出一種純粹的精神創造,達到和諧,由于我們感知到這一種和諧的秩序,影響了我們的心里和認知的各種活動,從而體驗到了美感。貝聿銘的作品通過融合傳統美學與現代設計,創造出獨特的地域性建筑。他注重對建筑的材料、形態、結構等方面進行研究和創新,使得建筑在外觀上既能與周圍環境和諧協調,又能展現出自身的獨特風格。他的設計既能滿足當代功能需求,又能傳遞文化內涵和人們的情感共鳴。貝聿銘的設計理念中,也體現了勒·柯布西耶所提到的建筑的美感通過秩序和和諧來實現的觀點。他注重建筑的整體性和諧,通過對各種形態和元素的精心安排,使建筑在空間結構、比例和尺度上達到和諧統一的效果。這種和諧的秩序不僅可以給人帶來美感,也能夠影響人們的心理和認知活動,提升人們對建筑的體驗。
通過分析貝聿銘的優秀案例,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示。建筑設計要注重地域文化的融入,既要傳承傳統的美學和價值觀念,又要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同時,建筑師需要不斷進行創新和探索,結合當地的地理環境、氣候特點和人文歷史,打造具有獨特風格和地域特色的建筑。最重要的是,建筑應該在形式和功能上實現和諧統一,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和舒適的使用體驗。
獅子林是蘇州園林中最著名的一座,它以其精美的園林景觀和獨特的設計而聞名。貝聿銘在獅子林這樣的園林中成長,不僅受到園林美學的啟發,也從中獲得了豐富的情感和靈感,這對他的設計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貝聿銘最著名的封山作品之一是蘇州博物館,是中國重要的文化場所之一。在設計中,貝聿銘充分運用了東方元素與現代主義風格的有機結合,展現了他卓越的設計標準和獨特的創造力。這座博物館不僅體現了現代化的建筑風格和科技感,同時也融入了中式風格的元素,使其與中國傳統文化緊密相連。這種對中式風格的深入理解,使得貝聿銘所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成為一個非常有特色和獨特的文化場所。
蘇州博物館以“和諧自然,天人合一”為設計理念。建筑造型和外部空間的處理都體現了傳統與現代的結合。蘇州博物館外觀為古典建筑的形式,在滿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基礎上注重對傳統建筑形式進行現代性轉換。該項目于2003年被評為“中國十大建筑經典”之一,被譽為“中國最美的博物館”。

圖1 蘇州博物館“和諧自然,天人合一”
所謂“園無水不活”,江南之園,園園皆有水,[1]蘇州博物館的設計從“山是水的靈魂”出發,尊重山水地貌,傳承太湖文化,在平面布局上以“山、水、園、林”為主線,充分利用自然山水,采用框景、借景等手法,使建筑與景觀融為一體。
建筑形體處理上,建筑整體造型以蘇州園林的幾何形體為基本構成元素,充分利用山、水等自然元素作為造型基礎和設計語言。建筑體量的處理上也繼承了傳統園林中的“借景”手法。在博物館的功能布局上,將傳統園林中“廳”的功能引入到博物館中,使其成為博物館中一個獨立的空間。博物館內部空間布置也非常自由靈活,大面積的通透玻璃將室外景觀引入室內,在博物館內部可以看到窗外風景。玻璃幕墻也可以從不同角度欣賞外面的風景。
蘇州博物館的建筑設計很好地融合了傳統和現代元素。就比如大堂向西延伸的懸掛樓梯設計經常令各大設計師嘖嘖稱奇,樓梯的西邊墻上有一個流動的瀑布,最后瀑布的水流入樓梯下方的蓮花池中,瀑布與蓮花池的交相呼應體現了傳統園林中的假山景致。這個設計既展示了傳統景觀的魅力,又融入了現代商務中庭的元素。
大樓梯的對稱形狀和山水元素的抽象處理,彰顯了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這種設計使得博物館既能傳達信息時代和商業化的現代社會的氛圍,又保留了傳統建筑的特色。通過將假山景致和屏風的概念融合在一起,以及對山水元素進行幾何化處理,蘇州博物館展現了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體現了其獨特的特征和風格。
蘇州博物館建筑體量緊湊,其外形輪廓與傳統園林的基本形式相協調。通過對基地周邊環境的分析,結合蘇州園林的空間構成,通過軸線和疊山理水的處理手法,將博物館與周圍環境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建筑內部采用“一進二院”的布局形式,在各功能用房之間設置庭院。
三座博物館沿軸線對稱布置,互相貫通,形成一個完整的博物館空間。從入口處至第二層展廳為序廳、歷史陳列區、特展區及多功能廳。第三層為辦公區、庫房及辦公用房。建筑的兩個中庭與序廳、歷史陳列區及多功能廳形成一個完整的博物館空間。
設計中注重將博物館建筑與環境相協調,利用院落空間營造出一種舒適宜人的氣氛,使博物館既具有現代建筑的功能要求又有江南園林的特色,并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達到與周圍環境和諧統一、相得益彰的效果。
從蘇州博物館的整體設計來看,貝聿銘將中式園林的設計手法體現的淋漓盡致,布局效果上也達到了淡泊安逸的效果。對于單體展廳的平面布置則采取了展陳設計中常見的方格網法。從展陳空間的分類來看,蘇州博物館的展陳空間一般將其劃分為陳列類展陳空間、情景類展陳空間、休閑類展陳空間3類。
蘇州博物館在空間營造上采用化整為零的做法,如同傳統園林中建筑物散落于院林之中的方法,用多個建筑體塊圍合成小庭院,建筑中多處采用隔而不斷的處理方式,使得游人可透過庭院、景窗等欣賞庭院內景,博物館北面直接與拙政園的一部分銜接,使得新舊兩個園景自然地融為一體。
同時,蘇州博物館的內部空間巧妙地運用自然光,貫徹了貝幸銘“讓光線來做設計”的理念,建筑借用屋頂的形式與構造方式,采用鋼結構,玻璃,在屋頂形成金屬遮光條,使得光線經討格柵在室內形成斑駁交織的光影之美,不僅帶來視覺上的享受,也為博物館提供了更多自然光源,為參展提供息好的光環境[3]。
在空間組織上,以建筑為主、景觀為輔的原則,將博物館的室內空間與室外自然景觀相結合,形成一個既能滿足功能需要又富有江南園林韻味的空間環境。主要展區均采用大屋頂、高屋頂及透明玻璃的組合方式,一方面通過大屋頂和透明玻璃可以更好地將自然光線引入室內;另一方面通過大屋頂和透明玻璃的組合可以形成空間通透、視覺通透的效果。這種具有現代建筑特點和江南園林風格的設計手法是對傳統建筑空間結構和形式語言的現代演繹。在設計過程中,貝聿銘先生考慮了與周圍環境相協調的問題,設計了一些獨特的空間處理手法。
整個博物館的內部空間是圍繞著建筑群的軸線展開的,而主要展區又都布置在建筑的中軸線上。為了使各個展區之間彼此呼應、層層遞進,博物館的主要展區——文物展覽區都采用大屋頂的空間布局形式,在這個大屋頂之下,又布置了小屋頂,使整個建筑物形成了一個整體。為了使展廳之間有自然的過渡和聯系,同時也為了使各個展廳之間有連續的過渡和聯系,在大屋頂之上設置了一個完整的空中庭院,這個庭院被貝聿銘先生稱為“城市花園”。
博物館的室內空間從主入口進入博物館后就是一個開闊的中庭空間。整個中庭是一個由柱子、臺基、臺階、回廊和景墻組成的空間結構,在這里可以感受到蘇州園林空間組合和層次變化的特點。
在中庭內部還布置了兩個小型展廳——“園林博物館”和“貝聿銘和他的女兒”。“園林博物館”是貝聿銘先生根據自己對江南園林藝術的理解而設計的,整個展館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博物館本身,另一個是貝聿銘先生本人的居住空間。博物館本身以庭院形式展開,游客可以從入口進入博物館后沿著中庭內墻兩邊走到展館中去。而展品展覽區則在中庭兩側布置了一些展廳和臨時展廳。
蘇州博物館作為一座現代化大型綜合博物館,其內部空間布局不僅要滿足基本使用功能要求,還要充分考慮到自身特點和江南園林風格對空間的要求。蘇州博物館采用大屋頂、高屋頂及透明玻璃等現代建筑形式和手段來滿足其功能需要,同時也充分考慮到蘇州園林特有的空間結構。

圖3 蘇州博物館平面布置圖
蘇州博物館是一個開放性的博物館,室內空間處理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整個空間組織流暢、開放,空間序列合理,功能布局緊湊。
博物館室內空間設置了幾處特色的空間,包括中庭、中央大廳、展陳空間。中庭和中央大廳是博物館最主要的公共活動空間,其中中庭將三個展陳空間連接起來,成為整個博物館的主要交通通道。
展陳空間是蘇州博物館建筑主體的延伸,它將蘇州古典園林的“小景”之美、山水之韻融入到公共空間之中。中央大廳是整個博物館的核心部分,主要用于展示展覽和舉辦大型活動。展陳空間由傳統園林中“小景”元素——漏窗、花格、漏窗式隔斷組成。
貝聿銘的名言“讓光線來做設計”突顯了他對空間與光的關系的重視。在設計蘇州博物館的室內空間時,他有自己獨特的觀點和主張。他認為簡單地運用木制遮光片可以同時實現遮陽處理和引入透過的陽光進入空間,光線賦予物體存在的可能性。
蘇州博物館的室內空間隨著時間和季節變化而改變,光線的強弱也起到了主導作用。陽光透過頂部的條狀結構,形成連續的光影效果,宛如一幅繪畫長卷,瞬間讓原本單調的白墻煥發生機。光影塑造空間,營造特定氛圍,與簡約而寫意的審美理念相契合。
蘇州博物館的屋頂采用了大量的三角形和矩形元素,既打破了周邊建筑慣用的大屋頂傳統,也創造了奇妙的效果。貝聿銘通過老虎天窗,讓自然光線從屋頂照入室內,為室內提供充足的自然照明。特別設計的屋頂在幾個重要的展覽區域使用,不僅提升了空間高度,還使光線呈現多層次變化,展品不受光線干擾。貝聿銘獨特的光影設計手法使得整個蘇州博物館室內空間呈現多變的景象。通過靈活運用光影,人們在其中游走,賦予整個空間生命力。
貝聿銘以他獨特的光影設計理念和創造力,將光線融入建筑設計過程中。他熟練地應用光線的變化和運動,打造了富有生命力和魅力的蘇州博物館室內空間。這種光影設計手法將光線融入到空間中,恰到好處地塑造了空間氛圍,使人們在其中體驗獨特的審美感受。

圖4 室內借景入室
貝聿銘先生以傳統建筑的形式語言,將現代建筑的功能和造型特點相結合,創造出了既有中國傳統建筑的空間意識又有現代建筑的造型特點,成為了當代中國建筑藝術的重要代表,對于中國傳統建筑的保護和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傳統建筑是一種“詩意”的營造方式,這種營造方式在注重形式美感和空間意境創造的同時,更注重建筑功能和空間意義的表達。通過對傳統建筑形式語言的傳承和創新,從功能和空間意義上體現出了當代建筑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