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德生
廣東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 佛山 528041
美麗鄉村作為振興農村經濟和統籌城鄉共同發展的重要國策之一,《中共中央國務院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了“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麗鄉村建設”,鄉村聚落景觀成為建設發展的重要體現,基于農旅融合舉措,改善“村景”是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助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部署之一。以理論結合實踐應用,緊扣鄉村聚落景觀設計需求,打造新時代特色農旅新風貌是當今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任務[1]。
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和現代化的飛速發展成為沖擊城市與村鎮發展的重要因素,大批的鄉村聚落居民為了謀生,選擇了背井離鄉,不斷往城鎮遷移,不少傳統村落逐漸成為了“空心村”。缺乏人氣和經濟支持等因素影響下,鄉村聚落的建筑和景觀出現了日漸消失的跡象。據國家住建部等組織評審公布了五批4757個中國傳統村落顯示,全國平均每天有約1.6個傳統鄉村聚落消失。學者王彬武等認為當今鄉村聚落景觀格局時空演變已經表現為空間形態趨于破碎等現象。由于缺乏了科學合理的統籌設計和規劃,相當一部分地區的鄉村功能性生態景觀被人為破壞嚴重,包括池塘、溝渠、水井、堰等被私自不合理改造,嚴重影響公用生活用水、排水、蓄水、灌溉等功能,威脅了人居相宜的生態體系可持續性發展。鄉村聚落景觀缺乏合理性設計和引導、景觀同質化、模式化等現象其已成為國內眾多的鄉村聚落現存的通病[2]。
譚廟村地處廣東省肇慶市懷集縣冷坑鎮東北部,其是冷坑河和泰來河匯合處,是位于有“中國燕都”、“中國長壽皇后之鄉”、“六祖惠能頓悟地”之稱的懷集縣重鎮之一,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整個村落共有耕地1809畝,包括水田1500畝、旱地309畝,林地980畝。禪宗文化一直是譚廟村的的重要文化,其著名的六祖巖是唐代名僧六祖惠能于龍朔年間(662年前后)到懷集避難時曾在此巖洞中棲住10年,已成為當地重要景點之一[3]。作為有悠久歷史的傳統鄉村聚落,譚廟村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山、水、建筑、景觀風貌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庫,但由于地區相對偏僻,經濟落后,與“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圈”融入度不高,很多村民為了生存,紛紛移民到發達的經濟圈生活和工作。在人員不斷流失的情況下,村中很多建筑和景觀缺乏了合理的修繕和維護,部分出現倒塌和雜草叢生的現象。
通過對譚廟村的地理、人文歷史和資源等綜合分析后,鄉村景觀設計構思以“景村融合”為理念,“禪宗文化古村”為主題特色,以譚廟村民傳統田園生活為主要基調,充分整合周邊資源,全盤布局(圖1)。總體景觀設計規劃實施“一核+一心+一圈+三區”的總體空間布局:一軸:核心景觀道,一心:農旅綜合發展中心,一圈:鄉村聯動發展圈,三區:鄉村聚落文化展示區、農田勞動體驗區、農產品種植示范區。建成的鄉村聚落景觀將會是省內及周邊居民的網紅打卡點(圖2)、珠三角傳統禪文化高地、休閑娛樂和健康養生旅游文化匯聚地。

圖1 總體設計規劃圖

圖2 網紅牌坊造型
景觀的設計主題定位緊扣農旅融合與未來發展,鄉村聚落的活力可持續性,帶動鄉村旅游和鄉村農業的發展,其發展模式最重要的就是構建景區化發展的村景環境共同體,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景觀空間規劃、多元化農業景觀、配套設施完備、經濟利益共存,用旅游作為激活鄉村聚落的主要載體,形成“用景促村、用村帶景、景村互進”的和諧發展模式[4]。
(1)“四態”(形態、生態、文態、業態)的準確定位。聚落景觀設計中把“四態”構成一個良性的立體循環體系,從鄉村聚落的景觀道路、區域、邊界、節點、標志物、環境六大類為主要設計方向,考慮不同的人群的農旅活動需求和認知,營造特色、質樸人居環境景觀,力求把農家、道路、山野在鄉村聚落景觀中完美融合。在景觀裝飾界面上,以凸顯傳統手工藝為主,采用原有的磚石土木等本土自然材料,保持原本的自然肌理和圖案,例如在建筑或邊界的立面設計瓦片墻、卵石墻、冰裂石墻,以廢棄的陶瓷瓶罐進行加工處理制作成各類花盆和景觀裝飾擺件等。在建造中盡可能就地取材、變廢為寶,達到形態宜人、生態自然、文態動人、業態豐富的總體目標。確保形態是穩而不亂,生態不會被破壞,文態得到真實延續,業態是正常有序開展,“四態”定位相互統一(圖3)。

圖3 “四態”與“四脈”關系圖
(2)“四脈”(形脈、水脈、文脈、綠脈)巧妙運用。1.設計以“形脈”的土地空間資源為主線。為了高度把農旅功能區域進行合理融合,自村口到村中、村尾把原來的窄小的道路進行擴寬,并以此作為主干道,其功能區包括農產品采摘區、文旅小街、民宿區、蓮花湖、六祖慧能湖、拓展和歡樂區等重要場所,各分支道路以匯合的形式進行路網相連,形成“穿針式”的交通路線。相關配套的基礎設施與道路同步跟進,全方位對鄉村聚落空間形態統籌規劃設計。設計基于“形脈”的四通八達,實現路通財通的可能性,為日后的農旅經濟開展打下堅實基礎[5]。2.突出“水脈”優勢。利用譚廟村兩面沿河環繞的優勢,經過對村中生態景觀的地域性特征進行分析后,從點狀、線狀、面狀三個層面出發,挖掘利于生態景觀水空間形成中的自然因素與人工因素,把風水蓮花塘作為景觀的主要視覺中心,六祖惠能湖作為村中的水景呼應,其它的人工湖和小型池塘作為節點式,構成總分水環境補充。總體圍繞農貿為主的“水脈”設計,目的把鄉村聚落水系景觀提升、駁岸改造和自然風光利用進行更自然的生態融合,達到旅游體驗的多維度視覺效果體現(圖4)。3.實施以“文脈”浸潤設計。結合懷集地域文化的傳承,以禪宗文化元素為建筑的裝飾重要元素,環境設計中巧妙融入民俗文化、祠堂文化、建筑文化、紅色文化,體現新時代文化的與時俱進。為更好體現文態融合,在村口文創街設有文化展館,展館以敘事形式把各類文化按照時間軸形式進行展示,達到在鄉村環境放松的同時得到豐富文化營養的滋潤。項目設計主線堅持在農旅背景下,以文化浸潤表達方式,追求集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文化旅游空間。4 .開展“綠脈”的農貿經濟的升級運營。設計以綠色農業田園為主,開展田園觀光型農田體驗、農業親子樂園、農業加工展示區、農副產品處理區、捕魚體驗區、農產品售賣館、民宿休閑區。為了能滿足更多的游客需要,在竹林區設計有燒烤場、在小山坡區域設計有野戰游樂場、拓展區和機動游戲區,盡可能圍繞綠色經濟進行延展,輻射更多有利于提高鄉村收入的附屬功能區。實現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業態融合,“以農促旅、以旅興農”,促進經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
(3)人居環境舒適感營造。結合譚廟村獨特的天然優勢,包括聚落地域的文化屬性、鄉土資源、旅游體驗、聚落景觀等多方面特點,空間規劃上設計有當地風情的民宿度假服務區、美食佳肴區、品茶賞茶區、親子游樂區等。在細節的建造考慮中,整個景觀環境設計中使用當地碎石等原材料去建造景觀道路和節點,呈現出材料自身原始的功能性,其質地和外表沒有喧賓奪主、毫無意義的裝飾,唯有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的真實,蘊藏出天地間最令人沉醉的自然美。為了增加環境的趣味性,觀光農田上面增加特色亭子、卡通人物等,用竹子編制各種休閑椅子,營造鄉村喜悅性景觀,創造出體驗生命的樂趣意境[6]。
(4)可持續發展的設計思路。譚廟村的景觀設計自始至終秉承“量身定制”、“因地制宜”設計思維,以農旅融合提供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為根本原則。在水系環境中,蓮花池、風水池塘、釣魚湖、渾水摸魚區等都是在不影響灌溉、排水、防洪等功能的情況下,利用遺留下的低洼儲水地進因地勢而造。另外,魚塘為了更好地實施生態循環系統,村民在塘邊種植甘蔗等,延續廣東經典的“桑基魚塘”模式。
(1)合理引入外資活力運營。設計和規劃特色觀光農業、農業體驗項目、農業旅游配套銷售、餐飲等多業態的融合,在科學合理手段測算環境承載量下,通過多方互惠互利共贏的方式,大力引入外資注入,確保農旅動態持續運作,形成“發展養商,以商促發展,農商共進”的良性循環格局。
(2)村聚落景觀的特色化。重視注重鄉村聚落的街巷空間布局、風貌特色、空間設計與地方特色的融入度,同時把鄉村傳統的民風民俗、手工技藝等分時段舉辦互動性參與式體驗活動,既是傳承又是發展,讓鄉村文態真正為鄉村振興注入“靈魂”。這樣既可以吸引游客,同時也讓鄉村的居民更具自豪感,增加村落空間的記憶感、象征感,形成特色鄉村聚落。
(3)全民參與體驗鄉村景觀。農旅融合的鄉村聚落景觀設計,其需要映射出自然環境的真善美,即真實性、傾向性與展示性,并能很好地讓全民參與體現,多方相互交融,相輔相成,完成空間功能與美學體驗的統一,技術、藝術、情感的融合。全民參與體驗的鄉村景觀設計更利于“零距離”走進鄉村,感受到聚落景觀的淳樸和獨特魅力[7]。
總之,農旅融合下的鄉村聚落景觀的設計需在了解自身地理環境和條件后,正確選擇主題目標,在總體設計上以“四態”作為考慮關鍵要素,從這些要素中進行“四脈”的有效延伸拓展運用,梳理和巧用人口與產業、水資源、自然資源、景觀資源、人文景觀等方面的優勢,并在具體的實施中結合發展定位、聚落空間布局、風貌營造、基礎設施、產業融合幾個層面帶動鄉村聚落與旅游景區協調發展進行思考。盡管在當下的農貿融合背景面臨多種的挑戰和困難,但仍然需在不斷的鄉村聚落景觀設計與改造實現中總結和提煉更科學的路徑。通過總體規劃設計,推進農產業與市場鏈接,打造農產一體化鏈條,為鄉村聚落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