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曉亮
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杭州 311400
通過對于杭州周邊郊縣村鎮的鄉村閑置建筑的實地調研中發現,由于受到城市發展的擴張影響,普遍存在鄉村勞動力流失嚴重,建筑閑置在村莊建筑中存量比例過高,破壞了鄉村的自然景觀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資源浪費。鄉村閑置建筑主要包含體現閑置民居、集體產權的限制建筑以及一些公共建筑,這些建筑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村莊曾經的建筑水平和人文價值去向以及工藝審美,有強烈的鄉土文化。
城郊鄉村作為城市發展的規劃范圍,在一定程度上享受到了城市的交通便利和相對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成為城市人群的鄉村短途旅行的首選。面對城郊鄉村目前存在大量閑置建筑的現狀,活化改造不但要立足鄉村本身的人文特色和產業特點,也要綜合城鄉一體化發展特點,從城市人群的需求出發進行改造實踐。本次案例選擇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進化鎮的云飛村中的閑置建筑活化案例作為切入點,從特點總結要設計分析以及設計延申等內容來呈現城郊鄉村閑置建筑活化改造過程。
杭州城市規模不斷擴展,占用了大量近郊鄉村的土地,鄉村土地利用方式的發生轉變,很多村莊在這種合并和在發展中的逐漸變化[1]。云飛村作為杭州市區范圍內的郊區農村,公交、地鐵等公共交通的城市規劃中也覆蓋到了村莊范圍,這種便利性導致農村人口資源大量遷出,村民對城市的教育資源、生活方式的認同和選擇使村莊老街原本完善的商業模式受到沖擊,鄉村的自然資源、建筑資源逐漸閑置。近年來,鄉村游成為越來越多城市人群休閑度假的選擇,杭州近郊鄉村由于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原生態田園風光讓城市資源開始向鄉村流動,城市的人流、貨幣等資源流入鄉村。鄉村受限于人口流失、資源閑置等因素,面對城市要素的流入,鄉村發展呈現窘境。
每個村莊都有獨特的人文歷史和自然景觀,這也成為鄉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云飛村內有一條清代的老街,是周圍村莊的重要通道和集鎮,曾經集合了米店、藥店、手工作坊等商鋪,街道上吆喝聲不斷,行人熙熙攘攘,近年來逐漸沒落衰敗。據統計,云飛村老街上清代古建筑數量可觀,其中葛云飛故居、宮保第等建筑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但目前都處于閑置狀態,存在資源浪費的情況。面對城市人才、資金、信息化直播等要素向鄉村流動的趨勢[2],閑置建筑勢必要根據這一特點進行資源整合分析后重新配置的需求,根據城市人群的生活方式對閑置建筑注入全新業態,形成鄉村城市化的發展模式。
云飛村位于杭州市蕭山區進化鎮,距離杭州市中興區域約35公里,面積2.62平方公里,村莊人口1868人,村莊自然風貌保護比較完整,村內有一條歷史遺跡厚重的文化老街,展示了村莊從近代初期的抗擊英國入侵到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印記,老街總長200多米,寬度約二三米,路面用大塊青石板鋪就而成,四周相連的巷道也保留了碎石嵌鋪的傳統江南村落樣貌。出于對歷史建筑的保護政策,云飛村老街依舊保持著百年以前的原始面貌,受到高速演進的現代化生活方式的沖擊,老街上的原居民陸續搬離,老街逐漸破落衰敗,大量的老建筑目前都處于閑置狀態。
經調研整理老街閑置建筑的分布情況和建筑質量,首先遴選了位于老街入口處的的兩處閑置院落(下文統稱M01)作為鄉村閑置建筑活化改造的典型案例來進行項目實踐,為云飛村老街的整體閑建筑置活化改造提供參考和借鑒。
M01建筑位于云飛村老街入口,緊鄰鄉道,交通便利,四周有河道和密集民居,院落前有大面積空地,實際改造面積超400㎡,是由兩棟兩層磚木結構建筑組成,建于20世紀70年代。(見圖1)M01建筑外立面保護較完好,保留了徽派建筑青磚黛瓦的獨特韻味,建筑木結構呈現出時光沉淀后的樸拙自然。建筑內部由于久無人居住,年久失修,一層的部分木結構缺失,二層空間基本損壞,無法使用。經多次調研討論,M01建筑的活化改造方案側重對于室內結構的重新建構,對于建筑外立面則采用修舊如舊,保護為主局部改造為輔的改造策略。

圖1 云飛村老街M01項目(圖片來源:作者自攝自繪)
2.3.1 活化利用定位
云飛村屬丘陵地貌,氣候濕潤,茶葉種植歷史悠久。2019年5月,云飛村成立了云飛茶葉產業農合聯,將茶葉生產、加工、經營等主體聯合起來,茶葉產業成為村莊支柱產業主導。基于發展鄉村產業多元發展的思考,針對性的將M01空間改造為“茶+英雄”主題的茶室商業空間,將城市要素中的人流、資金、先進技術等要素對接鄉村產業要素,找到城市和鄉村要素的結合點,一方面實現村莊在城鄉要素流動中的有機更新,另外一方面也促進了鄉村產業發展。(見圖2)
2.3.2 空間功能定位
立足云飛村濃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人文資源優勢,以村莊已有規模的茶葉產業作為載體,有機融入飲茶、網紅打卡、文旅產品開發、直播等新業態經營模式,以傳統茶室經營作為空間設計內容,綜合考慮文創、會展、市集等復合空間,除了常規性質的商業功能外,也引入了城市新興生活方式,冀望通過空間賦能,為老街上其他閑置建筑的新業態培育做好示范引領作用 。以下結合云飛村老街M01建筑的活化利用案例,通過改造前后的空間狀態對比,闡釋鄉村閑置建筑創造性改轉化、創新型利用的初步成效。
圖3平面展示了對于M01建筑內外部空間功能的展示。根據業態合理分布的設計前提,將兩處閑置院落科學劃分為A、B兩個獨立空間,A樓作為面向老街通道的空間,打造以宣傳云飛文化為主、商業空間為輔的非盈利性質空間;一層主要作為綜合文化體驗、茶產品展銷的用途,二層的功能規劃為直播、會議研討功能空間;B樓圍繞“茶文化”展開拓展的相關商業空間,通過空間規劃提供適合不同人群需求的飲茶品茗區域,過上下空間聯通、視線貫通的空間設計原則將會議、展示、直播、商業空間科學錯層串聯(見圖4)。

圖3 云飛村老街M01項目功能規劃平面圖(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圖4 云飛村老街M01項目軸測爆炸圖(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M01項目中的B樓建筑內外結構相對較為完好,回廊的月梁結構和建筑內部的兩坡屋頂都保留著江南地區典型的徽派建筑樣式,但由于久無人居住,建筑的門窗部件大多已經破損,無法繼續使用。其活化利用的定位作為茶室的品茗區域,在改造中選擇拆除破舊門窗,采用輕便移動折疊門將庭院與室內空間串聯起來,一方面為室內引入充足自然光線,彌補老建筑采光不佳的問題,另一方面充分體現休閑品茗的景觀展示,利用石板、青苔、竹木桌椅、藤編軟裝營造開放而鮮活的鄉村休閑場景,吸引城市人群打卡體驗,進而帶動村莊其他業態的引入和活力發展。
在A樓的二層空間改造設計中,拆除原室內二層的墻面隔斷,進行全新的建筑空間規劃,重構一層與二層之間的空間交互關系,將二層空間大面積外挑,利用兩坡屋頂的挑高高差分割出相對私密的品茗空間與包廂,與一層的休閑品茗功能相互支撐,提升“茶文化”商業空間的經營效率,為村莊引流。(見圖5)

圖5 云飛村老街M01項目B樓剖面效果圖(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圖6 云飛村老街M01項目A樓剖面效果圖(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M01項目中的A樓建筑坐東朝西,相對B樓空間來說庭院空間狹小、采光不足,因此空間活化利用的定位為云飛文化的綜合體驗區域,作為補充和拓展A樓功能的功能定位,規劃了文創體驗、公共書屋、會議交流、智慧直播等空間體驗場景。改造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打通A樓相接的入口,將兩個庭院合并為獨立整體的院落。進入空間內部,將一層空間左側改造為集共享、交流、展示為一體的文創展示區域,定期舉辦主題各異的文創產品展售活動。通過將建筑外墻進行開鑿,采用石板鋪裝地面,找平室內外高差,通過室內外互為造型的設計手段,增加空間進深感。
M0項目的庭院空間是由兩座閑置院落組成,活化改造前各自獨立,擁有一面共墻。活化利用的定位為集鄉村元素、網紅打卡元素、休閑元素為設計要素的原汁原味的鄉村景觀庭院。改造中,將兩棟建筑的庭院空間打通連接,形成“L”型空間,運用中式園林旱景的營造手法,引入毛竹林、大樟樹、石柱、石碾等鄉土元素,烘托出“聽爺爺講過去的故事”的情景畫面,注重景觀滲透,彰顯鄉村特色。(見圖7)

圖7 云飛村老街M01項目庭院改造效果圖(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M01項目作為云飛老街建筑群的一部分,在活化利用中要注意保持與老街文化一脈的血肉關系。如今的老街已經不復過去商鋪林立,熙熙攘攘的繁華景象。在不大拆大建,沿襲老街建筑風貌的設計原則下,借鑒城市市集模式,迎合人們多元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利用M01建筑與老街相連的空地創造性的策劃“云飛市集”文創互動項目,將城市生活中的新興熱門文創項目引入鄉村,進一步推動人流、信息、技術等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再現云飛村老街當年繁榮風貌。(見圖8)

圖8 云飛村老街M01項目 市集營銷效果圖(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每個村莊都有其獨有的傳承精神文化,在當下國家大力發展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對鄉村閑置建筑的活化利用使其重新回歸鄉村資源[3],在舊有建筑物的載體上衍生出新時代鄉村的新的面貌,在保留鄉村整體肌理和特色風貌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傳承和發揚鄉村文化內涵,拉近城市近郊鄉村與城市的生活圈層。
結合杭州云飛村為鄉村閑置建筑的有機更新和活化利用案例,得出以下啟示:
1.尊重閑置建筑的人文歷史價值;鄉村閑置建筑具有特定時期的歷史性和歲月累積下的情感性,傾注在建筑中凝結成“鄉愁”,不是意味一拆了之,在活力更新的整體規劃中應注重保留建筑的鄉土元素,留存鄉土味道。
2.新業態引領城鄉互動融合;鄉村閑置建筑活化利用的背后是當下城市、鄉村生活形態互相融合的演進過程,人們渴求自然、感受鄉愁,到鄉村去成為一種時髦的生活方式[4]。因而在活化利用中注重對于新業態,將鄉村生活與城市化需求有機結合。
3.鄉村文化賡續和傳承;鄉村文化是一座村莊在長久發展過程中留存下來的智慧結晶,因而有必要在閑置建筑活化利用中予以保護、賡續、傳承和創新[5],利用閑置建筑作為文化衍進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