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燎
2023年12月20日,日本外交史料館根據30年解密規定,公開了一批外交檔案。從概要來看,本次解密的是1992年的日本重大外交事務,包括美國布什總統夫婦訪日(3冊)、宮澤喜一首相訪美(2冊)、渡邊美智雄外相訪華(1冊)、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訪日(3冊)、明仁天皇夫婦訪華(8冊),共17冊文件。從體量來看,明仁天皇訪華相關檔案占本次公開檔案的約一半,足見其在當年日本外交中的分量。而縱觀中日關系史,這也是日本天皇迄今唯一一次訪華,具有重要意義。
這批檔案一經公開,便迅速吸引日本各方關注,主流媒體紛紛報道。共同新聞社在當天上午便刊發社論,指出時任首相宮澤喜一為實現天皇訪華,曾秘密向時任駐華大使橋本恕下達務必做好“對中工作”的命令,動員各方應對消極言論。時事通信社報道說,在外務省積極推動該項工作的同時,宮澤首相自己卻因自民黨內存在一些不和諧的聲音而有些躊躇逡巡。日本廣播協會(NHK)較為全面地梳理了事件的時間線,強調兩國外交部門間進行了秘密交涉。《朝日新聞》也強調了外務省發揮的推動作用。《讀賣新聞》和《產經新聞》的報道側重當時日本政府的輿論工作,前者突出日方倡議設置“冷卻期”擱置爭議,后者強調外務省對各大媒體的游說動員。
匯總上述報道來看,日本各界關注的主要焦點在于日本政府內部的決策過程,特別是具有最終決定權的宮澤首相的態度。在面對日本國內的一些不和諧聲音時,他從優柔寡斷到“最終決斷”,竟然用了幾個月,“最終決斷”時距天皇成行僅剩兩個多月的時間。
對于中國而言,這批檔案具有什么意義呢?首先,對于天皇訪華這一事件,當時中方給予高度關注,它也是在當時特殊國際環境下我國保持對外開放的重要標志,《人民日報》進行了全方位的跟蹤報道。解讀日方此次公開的檔案,將深化我們對構建中日友好關系的認識,推進中日關系史研究。其次,借助這批資料,我們可以透視事件背后日本的應對方式,有助于更好地總結對日外交工作經驗。
1991年底,海部俊樹內閣因政治改革受挫支持率下降,執政的自民黨啟動新的總裁選舉,11月5日新當選總裁宮澤喜一接任日本首相,任命渡邊美智雄為副首相兼外務大臣。渡邊就任后不久,便確定將于1992年初訪華。1991年12月9日外務省亞洲局中國課起草的內部文件指出,外相此訪的首要意義是與中方商討在兩國恢復邦交關系20周年之際將開展的包括天皇訪華在內的高層互訪日程。
從事后來看,在10月底天皇訪華成行前,日方準備的關鍵階段是1992年初渡邊訪華到同年8月中旬前。在大量游說工作基礎上,執政的自民黨與日本國內形成較為統一的意見,宮澤喜一做出“最終決斷”。此次披露的外交密檔,折射出日本內部圍繞天皇訪華展開的博弈,可以說是管窺日本外交決策過程的一個窗口。
從檔案中看到,圍繞天皇訪華,日本國內既有大量支持者,也有一些人持猶疑態度,乃至反對,這是造成宮澤喜一遲遲不敢做出決斷的原因。檔案特別提到,在1992年2月中國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進一步明確主張釣魚島主權后,日本國內保守聲音增強,外務省眼看宮澤變得“似乎開始搖擺不定”。4月1日,宮澤甚至對外交高層坦白,“并不希望在黨內與國民之間出現意見分裂的情況下實施”天皇訪華一事。5月外務省儀典官起草出訪注意事項時預估準備時間,綜合前一年天皇出訪東南亞三國的經驗與當時內閣決議的復雜性,認為宮澤最晚要在八月中旬前做出決定。

1992年10月23日到28日,日本明仁天皇與皇后美智子訪華。圖為10月24日,明仁天皇夫婦參觀長城。
如何說服日本國內的猶疑派、反對派,成為橫亙在天皇訪華前的一道難題。以渡邊外相與橋本大使為代表的外務省干部,多次與中方就最為敏感的釣魚島、民間索賠、天皇發言等問題進行溝通。4月6日至10日江澤民總書記訪日期間,中日外長就天皇訪華舉行了會談。面對1月以后日本輿論出現的消極化動向,渡邊提出在天皇訪華前后設置一段時間“冷卻期”的方案。4月中下旬,橋本恕在北京密集拜會中國外交部、中聯部、中共中央辦公廳、中日友好21世紀委員會等中方涉外機構主要負責人,請求合作。對此,中方給予了善意回應。特別是5月底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萬里訪日時,外務省亞洲局局長谷野作太郎特意趕到大阪,向中方說明關于天皇訪華的推進狀況,提及日方可能要在7月參議院選舉結束后才能做出正式決定。對此,中方再次表示將耐心等待。
在獲得中方的積極回應后,外務省在日本國內展開了游說活動。6月18日至7月4日,橋本恕回到日本做“政界工作”,游說自民黨和媒體的猶疑派和反對派。7月外務省亞洲局局長人事更迭時,中國課向新任局長池田維提交了一份說明天皇訪華準備工作推進情況的文件,較為全面地展現出當時的游說狀況。從6月中下旬內閣廣報室、《每日新聞》和《日本經濟新聞》分別進行的輿論調查結果來看,反對者占比較為一致,均為17%左右。這份文件按國會議員、財界人士、大眾媒體、知識分子的分類,羅列出反對者、猶疑者的名單,這份檔案提及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對宮澤喜一的做法不滿,并表示他會與前首相竹下登、副總裁金丸信共同努力,統一黨內意見。
與此相關,橋本恕在7月3日給首相撰寫的工作筆記中寫道,自民黨內高層干部一致認為,黨內八成贊成即可推進,只要右翼不制造恐怖活動出現犧牲者,就“有望實現圓滿的訪華”。強烈推動天皇訪華的時任日本法務大臣后藤田正晴認為,作為首相的宮澤喜一應更有擔當意識,須直接向自民黨四大干部進行說明動員;同時,內閣大臣不應懼怕警衛戒備問題,在日本做政治家就應該抱有被右翼暗殺的覺悟。
此后,7月16日外務省制定了“今后的”天皇訪華計劃,重點就是游說那些持猶疑和反對態度的代表人物,按照自民黨、財界、媒體(國內與國外)、有識者的界別,明確分工。首相負責直接動員前首相福田赳夫、中曾根康弘、竹下登、副總裁金丸信及黨四役(干事長、總務會長、政調會長、選舉對策委員長)等自民黨高層干部,外相負責聯系小澤一郎等議員,亞洲局負責疏通中山太郎等反對論者、自民黨內各部會干部等。
除了針對政界高層的動員外,面向民眾的輿論塑造也是日方的工作重點之一。時任外務次官的小和田恒早在2月便提醒做好輿論工作,避免社會意見的分裂。如持保守立場的《產經新聞》,始終質疑與反對天皇訪華。即使在7月3日亞洲局局長谷野作太郎親自前往產經新聞社向編輯局長清原武彥說明外交主張后,《產經新聞》依然在13日發表了社論“沒有國民合意的既成事實化”。
而與之相反的是,谷野作太郎通過中曾根康弘對讀賣新聞社社長渡邊恒雄以及NHK解說委員長小濱維人等的爭取,都得到較為積極的回應。最為典型的是橋本恕6月底回日后約見共同通信社的犬養康彥社長,當面批評其北京支局報道消極,“有意破壞天皇訪華”,并稱如果繼續這樣宣傳招致特派員被驅逐或支局被關閉,屆時大使館將愛莫能助。犬養立即道歉,明確表示北京支局與總社都贊成天皇訪華,未來將嚴加注意,如有問題,可以直接打電話給作為社長的他。

日本外務省2023年12月20日公開的一批外交檔案。
通過日本政府高層和外務省的努力,日本國內輿論逐漸好轉,營造出有利于天皇訪華的良好氛圍,首相宮澤喜一在參議院選舉后的8月11日做出決斷,正式推進天皇訪華的政治議程。兩個多月后的10月23日到28日,在中日雙方的周全籌備下,明仁天皇偕皇后順利圓滿地實現歷史性的訪華,為中日關系史留下一段難忘的記憶。
從檔案呈現出的宮澤內閣的艱難決斷來看,當時日方在推進對華友好外交過程中遇到了不少的保守阻力。但從結果來看,只要日本政治家拿出政治勇氣與決斷能力,著眼于兩國關系的大局與未來,堅定信念,與中國相向而行,就能夠切實推動兩國關系的發展。
當然,天皇訪華一事也不能盡信此次日本單方面公開的檔案。一方面,此次披露的內容并不完整,其中有不少涂黑的不公開之處。另一方面,外交是多個國家主體間的互動,僅憑單方資料可能無法全面獲知客觀真相,要有待將來對象國資料的開放,兩相對照才能呈現出更為完整的事件全貌。
(作者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雅博士后、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