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陸培老師以現代十二音作曲技法創作的《山歌與銅鼓樂》和戴麗霞老師通過五聲性和聲創作的《山寨歡歌》,從和聲特點、節奏特點、織體組成等方面來研究和探討廣西銅鼓音樂元素在這些鋼琴作品中的呈現方式,展示作品的民族音樂形態風格特征,讓人們認識和理解作品中銅鼓音樂元素的表現手法,在演奏少數民族音樂作品時更具有藝術感染力。
[關鍵詞]銅鼓;音樂;《山歌與銅鼓樂》;《山寨歡歌》
銅鼓是我國南方特有的一種體鳴類樂器,在古代婚喪嫁娶、節日、祭祀等場合頻繁使用,是廣西少數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將以通過現代十二音技法所創作的《山歌與銅鼓樂》及五聲性音階創作的《山寨歡歌》兩首鋼琴作品為研究對象,探究銅鼓這樣一件歷史悠久的傳統樂器,它特殊的音響效果、音樂風格、節奏特點是如何在鋼琴上被模擬和表現出來的,在兩個截然不同的作曲技法之下,它們在呈現銅鼓音樂元素時有哪些獨特之處以及共同之處。
一、廣西的銅鼓文化簡介
銅鼓是一種流行于我國南部民族地區的民族歷史文物,出現至今有2000多年。從漢代到唐代,銅鼓的身份由樂器轉化為權力象征物,銅鼓文化在廣西發展到了頂峰。此后銅鼓的權力表征功能逐漸下滑消失,但作為樂器的功能卻在逐步上升。一直到今天,廣西諸多少數民族的祭祀慶典、婚喪嫁娶等還在使用銅鼓。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研究銅鼓音樂,蔣廷瑜先生的《銅鼓藝術》對銅鼓音樂記譜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銅鼓是樂器、禮器、祭器以及權力重器,同時又是綜合性的藝術品,冶金、鑄造、繪畫、雕刻、音樂、舞蹈這些元素都在銅鼓上得到了展現,具有很高的藝術鑒賞價值。
(一)銅鼓的音樂形式及特點
1.壯族銅鼓樂
壯族銅鼓樂分為四面銅鼓合奏和銅鼓皮鼓齊奏。四面銅鼓合奏是四面銅鼓側掛在木架上排成一排,鼓面同朝一個方向,每個鼓后站一個人,右手持槌,依次敲擊鼓心,發出不同的聲響用以組成各種各樣的鼓點,常見的鼓點為“敲單”和“敲花”。銅鼓皮鼓齊奏是銅鼓側掛在木架上,每面鼓站一人,左手拿金屬片擊打鼓腰,右手拿鼓槌擊打鼓心或鼓邊,皮鼓則放在銅鼓的對面,演奏者持兩支木棍交替擊打鼓心、鼓邊,能演奏出《十二生肖鼓》、《四季鼓》等鼓段。
2.瑤族銅鼓樂
瑤族銅鼓樂有兩種,分別是兩面銅鼓與一面皮鼓合奏以及多面銅鼓與一面皮鼓合奏。前者皮鼓放置在兩面銅鼓中間,一公一母兩面銅鼓則各占一邊。兩面鼓鼓手擊打公母銅鼓發出“?!薄爱敗甭曧?,左手的金屬片發出“切”聲。皮鼓鼓手則通過擊打鼓心、鼓邊以及兩棍互擊發出“咚”“噠”“嘚”的聲響。后者是用幾面到幾十面不等的銅鼓與一面皮鼓來組成合奏。銅鼓由兩人合作演奏,一人擊鼓心發“箜”音,一人擊鼓腰發“切”音,另一人用木桶對準鼓口進行推進發出“旺”和“哄”的上下滑音。皮鼓“嗵”的聲音,是來自于鼓腰和鼓心的合擊;皮鼓“嗒”的聲響,是鼓邊與鼓心的合擊;皮鼓“七”的聲響,是鼓心與銅鼓腰合擊發出的;皮鼓“嗵”的聲音,是由鼓心與銅鼓鼓心合擊產生的。
(二)銅鼓文化意義與價值
廣西銅鼓文化的價值和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銅鼓的形制和工藝凝聚了冶金、鑄造、繪畫、雕刻、音樂、舞蹈等元素,無疑是一個藝術品,一件文物。
第二,它是神器、祭器,承載了少數民族人民的信仰。
第三,它還是一件賀器、樂器,具有多樣的組合模式、特殊的節奏性、豐富的敲擊點變化,這些都使銅鼓展現出了豐富多彩的音樂形象與節奏變化。銅鼓是廣西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是古代南方少數民族音樂的活化石,意義非凡。
二、《山歌與銅鼓樂》的銅鼓音樂特色
陸培1983年創作《山歌與銅鼓樂》,把現代十二音的作曲技法巧妙地與廣西民間音調結合。它于同年中央音樂學院主辦的“中國鋼琴作品征集比賽”中獲得了唯一的二等獎榮譽(一等獎空缺),是廣西一部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鋼琴作品。作者深入廣西侗族、瑤族等民族地區進行采風,親身體驗壯族“歌圩”、侗族“走寨”、瑤族“跳盤王”等民俗活動,正是這些經歷,積累了他的創作素材,使樂曲具有濃郁的民族韻味?!渡礁枧c銅鼓樂》現代十二音的作曲技法,采用了無調性的記譜方法,使作品別具一格、風格鮮明,在“山歌”和“銅鼓”兩個截然不同的音樂形象刻畫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多樣化的節奏賦予了曲目更自由的處理空間和想象空間,非傳統的節拍重音給予了曲目更大的內動力,在演奏上留有非常自由的想象空間和藝術處理空間。
(一)含二度的和聲音程與個性化節奏
開頭6—8小節通過含有二度和聲音程和特殊的節奏型來體現銅鼓特點。廣西銅鼓具有壯族特有的原生性節奏思維,不和諧的二度音程體現了銅鼓特有的音色,節拍上4/4拍與2/4拍的轉換以及強弱拍關系的改變則是對銅鼓特殊節奏的模仿。作曲家對西方傳統節奏的強弱拍進行了改編,把銅鼓鼓點和特殊節奏型形象地表現了出來(見譜例1)。
譜例1 《山歌與銅鼓樂》6—8小節
(二)運用節奏分拆與不協和音程
作品中第二次銅鼓主題的出現,相比之前的銅鼓主題片段,這里同樣使用了不協和的二度音程。廣西侗族民歌對二度音程十分青睞,這增強了曲子的民族特色。這里銅鼓的節奏被分拆至左右手,速度上變得更快了,音型也變得更加密集,在漸強的配合下,形象描繪了廣西少數民族圍著銅鼓載歌載舞的歡樂景象(見譜例2)。
譜例2 《山歌與銅鼓樂》15—18小節
(三)模仿運用了京劇中的板鼓節奏
瑤族銅鼓樂中有一種演出形式是一面皮鼓和多面銅鼓齊奏的模式。在這種演出形式中,往往有幾面到幾十面不等的銅鼓與一面皮鼓進行齊奏,銅鼓聲音渾厚,在眾鼓齊鳴之下更是震撼非常。作品參考了京劇中的板鼓節奏,通過力度上的由漸強到漸弱、音型上的逐漸密集到稀疏、節奏上的逐漸加快到放慢,使得眾鼓齊鳴的音響效果得以體現(見譜例3)。
譜例3 《山歌與銅鼓樂》14小節
(四)十二音序的八平節奏表現
樂曲中段是一個山歌與銅鼓音樂相互交織的片段,右手為主奏部分,主要體現優美、舒展并具有歌唱性的山歌。銅鼓則是由左手的固定八平節奏構成,十二音體系構成的規律音列配合著八平的節奏,是銅鼓展現的又一種節奏特色,作為背景鼓聲與右手的山歌聲相互呼應。壯族銅鼓樂中有一種演奏方式為“四面銅鼓合奏”,在這種演奏方式中又有一種“敲單”的打法,即四面銅鼓按順序依次相隔半拍敲打鼓心,組成兩拍,發出的聲響為“嚨 咚箜洞”,以此循環,剛好與作品中規律音序以及固定八平節奏的特點相似,如同在銅鼓“敲單”的背景之下,嘹亮山歌在山谷縈繞的景象(見譜例4)。
譜例4 《山歌與銅鼓樂》71—74小節
三、《山寨歡歌》的銅鼓音樂特點
戴麗霞從2011年創作的《山寨組曲》中節選了一個片段,運用五聲性的和聲、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作曲技法,以都安民歌為素材,展現出一個載歌載舞的場面,這就是《山寨歡歌》的由來。《山寨歡歌》主要由三部分構成:歡歌起舞的山寨—夜晚山寨的靜謐—繼續載歌載舞的場面。作者巧妙地把銅鼓音樂元素在節奏上分拆開來,在音調上運用了橫向與縱向的疊置手法,同時結合音響模仿的手段,完成全曲。作品以自身獨特的地域性特點、藝術性特點、民族性特點與可聽性特點在全國112首室內樂作品評獎中脫穎而出,于2013年獲得全國音樂作品(合唱、室內樂)三等獎,使廣西的室內音樂作品第一次進入這個獎項。
《山寨歡歌》中的銅鼓音樂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貫穿始終的銅鼓節奏
整首作品為了凸顯壯族山寨的民族地域特色,選用的銅鼓音樂元素以固定音型、改變節奏等方法一直貫穿在呈示部與再現部之中,如同熱鬧非凡的山歌銅鼓從未停歇過。譜例5中的銅鼓元素在1、3、5三個小節的右手部分,主要采用二度音程和四五度疊置的和弦來模仿銅鼓的音響。傳統的銅鼓演奏中,是不明顯體現或強調音高概念的,所以作者這里選擇從音響效果上對銅鼓進行模仿(見譜例5)。
譜例5 《山寨歡歌》17—22小節
譜例6則是把銅鼓的元素放在了左手的低音部分,同樣使用了二度的音程,只是這次的小二度音程所發出的尖銳音響更加形象地還原了銅鼓的音色。作為作品的主題,當它再次出現的時候,銅鼓的節奏型依然以變奏的形式在模仿著銅鼓的聲響,如同前面所說,銅鼓元素始終貫穿著呈示部和再現部(見譜例6)。
譜例6 《山寨歡歌》25—28小節
(二)特殊奏法的運用
銅鼓音響的粗獷有力、洪亮厚實等特點,被用以拳擊鍵的特殊演奏法及不協和的音塊聲響進行了形象的模仿。銅鼓有時會被分成一公一母,而左右兩只手不同音塊的音色正好是對它們最好的還原與模仿。左手低音深沉模仿母銅鼓,右手聲音明亮則是模仿公銅鼓。以拳擊鍵的特殊演奏技法如同擊打鼓面一般,并且形象地模仿了公銅鼓與母銅鼓的音色,使演奏變得更加生動形象(見譜例7)。
譜例7 《山寨歡歌》60—67小節
(三)銅鼓音調的模仿及處理
壯族的銅鼓音調是由C、D、E、G四個音列所構成的。作者在再現部中除了分拆銅鼓節奏于左右手之外,對銅鼓四音列的特殊音調也進行了縱向的和聲音響以及橫向旋律音響的處理,增加了銅鼓音樂元素在作品中的分量。雖然傳統的銅鼓打擊中,銅鼓的音調概念模糊,但作者仍然抓住了其中音調的特點,通過銅鼓鼓點節奏配合銅鼓特有的四音列,使得銅鼓的形象更加清晰與鮮明(見譜例8)。
譜例8 《山寨歡歌》174—177小節
四、銅鼓音樂在兩首作品中的比較
(一)相同之處
兩首作品中銅鼓音樂的相同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特性音程的使用
(1)大二度凸顯民歌?!皟梢粝圄佟笔菈炎迕窀柚械纳礁枥碚摚罅康纳礁柚黝}中出現過大二度的進行,如侗族大歌中的民族音調。這使得二度這個特性音程散發著濃郁的廣西少數民族音樂氣息。兩位作曲家都抓住這一特點,在各自作品中頻繁使用這一特性音程,鞏固了作品中廣西少數民族音樂的形象。
(2)小二度與四五度音程凸顯銅鼓聲響。小二度作為一個不協和的音程,在聲響上比較尖銳,在傳統鋼琴作品中一般用來表現特殊的情緒及畫面。四五度音程本身各自和諧,但經過拼貼疊合之后也生出一種尖銳的碰撞感。這些尖銳不和諧的音程都被作曲家們拿來在自己的作品中模仿銅鼓的敲擊聲響。
2.特性節奏的運用
傳統4/4拍與2/4拍的強弱拍點都重新經過安排,特殊的重音和變奏是作曲家們對傳統銅鼓鼓點和節奏的一種模仿,并試圖還原傳統銅鼓的特殊節奏及鼓點。在銅鼓主題的節奏上都使用了將銅鼓節奏分拆至雙手演奏的作曲技法。
3.銅鼓音響的模仿
銅鼓聲響粗獷,音量洪大,這些都被作曲家們用各自的手段進行了再現。如《山歌與銅鼓樂》中頻繁出現的力度上大幅度的漸強,以及借鑒京劇板鼓節奏所產生出來的由慢至快、由疏至密、由弱至強的特殊效果,都很好地展現出了銅鼓洪大的音量。在《山寨歡歌》中創新運用了錘擊鍵、音塊的演奏模式,這些高強度的音量以及音塊的尖銳撞擊感,對銅鼓音響的表現亦是淋漓盡致。
(二)不同之處
兩首作品中銅鼓音樂的不同之處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作曲法的差異
《山歌與銅鼓樂》是在現代十二音的作曲技法下創作而成的曲目,具有無調性的特色,而南方少數民族山歌則調性時常模糊,兩者完美契合。在“山歌”和“銅鼓”兩個截然不同的音樂形象刻畫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使作品別具一格,風格鮮明。《山寨歡歌》是以五聲性和聲為基礎創作而成的,五聲性自身的民族特質為曲目風格奠定了基礎,讓作品在表現載歌載舞的熱烈以及山寨靜謐唯美的同時,更具可聽性。
2.節奏手段上的差異
《山歌與銅鼓樂》在銅鼓節奏的表現上參考了京劇板鼓的節奏,在樂曲中段則是使用八分音符的均勻進行來表現“敲單”的壯族銅鼓鼓點?!渡秸瘹g歌》在銅鼓節奏的表現上采用了一個標志性的節奏,出現過簡單的變奏,但變化不多特征明顯,這個節奏一直貫穿全曲的呈示部和再現部,讓銅鼓的元素一直存在。
3.銅鼓聲響音調模仿的差異
《山歌與銅鼓樂》在銅鼓聲響的模仿上運用了京劇中的板鼓節奏,具有尖銳特性和碰撞感的二度和四五度的疊置音程則是對銅鼓音色與音調的模仿?!渡秸瘹g歌》在同樣使用了二度與四五度疊置音程來模仿銅鼓音色與音調的前提下,把壯族的銅鼓音調C、D、E、G四個音列融入到了銅鼓的節奏當中,讓廣西銅鼓的形象更加清晰。
結語
銅鼓音色向來粗獷,音量洪大,要在音樂創作中還原和模仿這種粗獷的音色及音量,依賴傳統的三度疊置和聲已經難以滿足創作需求了,所以不論是用現代十二音作曲法創作的《山歌與銅鼓樂》還是以五聲性和聲為基礎創作的《山寨歡歌》,都抓住了其中的特點,并運用各自的創作手段完美地在鋼琴作品中展現了銅鼓的風采。作曲家們一次次深入民族地區采風,細心構思,大膽探索與嘗試,使他們的作品風格鮮明、別具一格并得到認可,也將廣西的銅鼓文化推到了全國人民的面前,發展和傳揚了廣西少數民族的特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