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岡岡,郭彥宏,辛給霞
(秦州區皂郊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甘肅 天水 741000)
草石蠶(StachyssieboldiiMiq.)又名螺絲菜、寶塔菜、地環等。草石蠶地上部不耐嚴寒,株高50~60 cm,遇霜凍枯死;草石蠶地下塊莖潔白如玉,形如蠶蛹,呈螺旋狀塔形,鮮食脆嫩,熟食綿軟,適宜腌制加工用于佐食菜品,具有祛風除濕、清熱解毒的藥用作用。草石蠶對生長環境要求低,地下莖可在寒冷的地區露地越冬,是一種耐瘠薄,對土壤要求不嚴格,分布面積較廣的旱地作物。同時草石蠶營養豐富,食用方法很多,且經過簡單加工,就可以提高其經濟價值。高原夏菜指在海拔1 200 m以上的高原地區生產、夏秋季節上市的蔬菜產品,具有代表性的是甘肅黃土高原山旱地夏秋蔬菜。近年來,草石蠶成為高原夏菜重要的特色菜品,是西北高原夏菜新發展起來的一種十分走俏的蔬菜類型,在東南沿海市場備受消費者青睞。通過在西北高原夏菜產區的定西渭源、白銀靖遠等地通過調研發現,當地山旱地草石蠶種植667 m2純收益在2 750~8 850元,經濟效益高于山區傳統種植的玉米、胡麻、油菜(1 000~1 500元)等經濟作物。依托國家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契機,立足西北高原夏菜產區山旱地光熱自然資源優勢,重點在草石蠶地塊整理、茬口選擇、中耕除草、病蟲害防治、促根控秧等關鍵環節進行挖掘,總結形成了草石蠶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為西北高原夏菜產區旱作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技術借鑒。
選擇山旱地地力肥沃、土壤疏松、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或壤土為宜。一般以種植冬小麥或冬油菜茬口為最佳,草石蠶種植需要輪作,一般連作2~3年后,建議選擇冬小麥、冬油菜、架豆等作物輪作3~5年。
一般選擇立冬前整地,結合深耕,施足底肥,每公頃施用優質農家肥35 000~45 000 kg、P2O510~15 kg、K2O 25~30 kg,有灌溉條件的地塊采取冬灌保墑。在早春3月中旬土壤消凍時(晝消夜凍),深耕土壤,以壟距1 m、壟面寬70~75 cm、壟溝寬25~30 cm、壟高10~15 cm起壟。搶墑覆膜,最大限度阻止土壤水分的蒸發,提高土壤地溫。
草石蠶品種多為當地自留種,建議盡量挑選表面無破損、腐爛和創傷,白凈、形態飽滿且無病蟲害的種子。播種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70%惡霉靈水劑800~1 000倍液浸種10~15 min后晾干,以最大限度減少草石蠶種源病蟲害危害。選擇在4月上旬至5月上旬播種,按行距30~45 cm、株距30~40 cm播種,播種深度一般5~7 cm,每穴播種1~2粒。播后覆蓋細土壓實封穴,密度保持在8萬~10萬株/hm2,一般用種量450~500 kg/hm2。
一般播種后15~30 d出苗,出苗后及時檢查田間幼苗情況,如出現壓苗情況應人為挑苗和封口,缺苗情況下應及時補種空穴。加強補苗的管理,以苗齊苗壯為幼苗期管理原則,確保田間群體密度在合理區間。
草石蠶喜濕潤忌澇,前期氣溫尚低,根據土壤墑情條件,有灌溉條件的播種后進行第1次灌水,灌水量300~375 m3/hm2;定苗后進行第2次灌水并追肥,灌水量保持在250~300 m3/hm2,追肥量純N 20~35 kg/hm2、P2O57.5~15 kg/hm2、K2O 18~35 kg/hm2;后期視土壤墑情灌溉,以根部土壤見干見濕為灌水依據,植株封壟后再追肥1次。無灌溉條件的地塊,結合降雨天氣提前在距離植株10 cm處開挖追肥。
草石蠶前期進行營養生長,立夏以后植株進入旺盛生長期,注意控旺,如發現地上部分旺長,可進行摘心或噴灑多效唑控旺。立秋后天氣轉涼,地上部分生長緩慢,地下塊莖開始膨大生長,此期注意做好排澇,防止爛根。
西北山旱地草石蠶應選擇晴天中耕除草,清理田間雜草的同時,促進植株根系發育。在地下塊莖進入膨大期時,應注意停止中耕除草和禁止人畜隨意進田踐踏,防止傷害到根莖的生長發育。
草石蠶具有一定的喜陰性,可將草石蠶同玉米、馬鈴薯、向日葵、高粱等作物間作,一般是3行草石蠶間作1~2行其他作物,或者是寬窄行間作。同時,可以采取在田間種植行間覆蓋米糠、鋸末和切碎的稻草或麥秸,有利于保濕和降低地溫,同時起到適當遮陰的作用,有利于草石蠶地下莖的生長發育。
高原夏菜產區夏季較涼爽、早晚溫差大,病原菌不易繁殖發展;冬季氣溫低,蟲卵不易越冬,因此,草石蠶病蟲害相對較少。
主要病害有腐爛病和疫病。對于腐爛病,要在發病后及時清除病株,并用石灰在發病區域撒施消毒,也可用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或20%噻菌銅懸浮劑400~5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10 d噴施1次,連續噴施2~3次,注意農藥交替使用。疫病發病初期用68%精甲霜靈·錳鋅800~1 000倍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10 d噴施1次,連續噴施2~3次,注意交替用藥。
主要蟲害有蚜蟲、蠐螬、金針蟲等。防治蚜蟲可在田間張掛黃板誘殺,發病初期用1.8%阿維菌素乳油+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60%吡蚜酮水分散粒劑1 500~1 800倍液交替噴霧防治;蠐螬和金針蟲主要危害地下根、莖,直接影響草石蠶商品性,建議起壟覆膜前撒施5%阿維菌素顆粒劑75~120 kg/hm2,或按照45~75 kg/hm2的用量拌種。
于播種當年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收獲,也可視市場行情在次年3—4月收獲。此時草石蠶地上部分逐漸枯萎干黃,地下塊莖已經形成商品經濟產量,可陸續采收上市,直到翌年春季。采挖時用鋼叉或者鐵鍬翻挖土壤,要盡量避免挖斷地下莖,采用人工撿拾的方法。
初加工需用清洗設備,清洗草石蠶表層泥土、雜質,分揀出殘次品,做到大小、優劣分級,在通風干燥環境下晾干水分,再裝進無害化蔬菜保鮮袋/框,也可用蔬菜泡沫箱裝箱。
運輸過程中注意防凍、防雨淋、防曬、通風散熱,不得與任何有毒、有害物質接觸,運輸工具在運輸前需清洗保持清潔,裝運做到輕裝、輕卸,嚴防機械損傷。
采收時應選取顆粒較小、形態端正的種子作為留種。留種儲存需要選一塊向陽的背風地塊,將其平鋪于地面,上覆細土5~7 cm,即可實現安全越冬,待來年播種時取用。或留種用的草石蠶種子不予采收,直接在原種田地越冬,待來年開春采收后直接用于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