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游 李 政(通訊作者)
城市更新作為應對城市發展問題的策略,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占據重要地位。然而,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如過度拆建、資源浪費、城市文脈斷裂和地域文化流失,不僅導致城市空間同質化,更使得城市歷史和文化遺產面臨嚴重威脅。城市的建造往往忽視了市民的生活體驗和需求,缺乏對市民心理感受的關注。因此,城市更新理念應符合“以人類更好的居住環境為目的”的最高追求①。但在實踐中,城市的建造往往遠離普通市民的生活體驗和需求。這種城市更新方式缺乏對市民生活需求和心理感受的關注,“城市應當是一個愛的器官,而城市最好的經濟模式應是關懷人和陶冶人。”②城市更新這個母題,應該強調對人的關注,注重人在建筑空間中的感受,重視人們的日常生活。
近年來,城市街巷空間的有機更新成為政策和學術界的熱門話題。其中,與文化、藝術和旅游的結合相關的“活化”思想備受關注,旨在充分利用街區空間資源,打造具有文化內涵和旅游價值的街區空間,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歷史街區作為城市的記憶與靈魂,見證了歲月的流轉和文化的沉淀。它們如同一本活躍的歷史書,每一塊磚、每一片瓦都充滿了故事。但在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下,這些街區往往陷入了保護與開發的兩難境地。如何在保護這些無價之文化瑰寶的同時,為市民創造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大挑戰。“治愈性場所”理念的提出,為我們打開了一個新的視角。它不僅僅是一個物理的空間,更是一個能夠觸動人心、引起共鳴的精神高地。在這樣的場所中,市民可以感受到歷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沉,同時也可以享受到現代都市生活的便利和舒適。這是一個可以讓人放慢腳步、深呼吸、感受生活的地方,讓人們對自己的城市有更深的認識和情感連接。
挪威建筑理論家諾伯格·舒爾茨(Norberg Schulz,1962~2000)認為場所是“在世界活動中的人的空間反映,通過人的活動,空間具有了特殊的意義。場所則是人類生活的基礎,在提供所有的人類生活背景的同時,給予個人或集體以空間的安全感和身份感。”③場所是由具體空間形成的、有著特定意義和功能的空間,它承載著人類的各種社會和生活活動。空間是社會生活的物質載體,而場所則是活動和想象的精神載體,它承載著人們的感知、情感、文化和價值觀。通過場所,人們能夠更好地與空間建立聯系,使空間更加符合人們的需求和情感。在場所中人們能夠感受到家的溫暖、街頭的熱鬧、公園的寧靜以及城市的文化氛圍等等,這些感知和情感都是通過場所而得以體現和傳遞的。因此,場所對人們的生活、文化和社會經驗有著深遠意義。
治愈是指通過物理和心理手段促進人體自然愈合的過程,治愈不僅僅是針對身體疾病的治療,也包括精神和情感方面的療愈和調整。將治愈定義到空間設計中,是指具有特定物理環境和設計元素,能夠提供給人們療愈、放松和舒適感的場所,是對人與空間場所之間經過相互作用而產生特定心理聯結的一種治愈感受;當人和空間發生積極的關系時,產生的情感和體驗會產生治愈的感覺。
意大利有機建筑學派理論家布魯諾·賽 維(Bruno Zevi,1918~2000)曾在《建筑空間論:如何品評建筑》一書中指出:“盡管我們可能忽視空間,空間卻影響著我們,并控制著我們的精神活動……”④空間不僅是物理空間,同時也是精神空間,它可以影響并控制個體的思維、情感和行為。人與空間產生關系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當個體很快融入到某個適合的場所中時,場所可以讓人感受到某種情感,進而促成人與場所之間的情感互動,引發個體產生一種對歸屬感的感知和體驗。從心理學角度出發,亦可稱之為移情效應(圖1)⑤。場所誘發個體與空間的互動,可以從認知層、行為層、情感層三個方面入手來加以理解⑥。個體通過自己的感官接受環境所傳遞的信息,并憑借感知所蘊含的需求和喜好來作出行為反應和情感反應。

圖1 :場所與個體互動的過程——移情效應(筆者繪)
(1)認知層——感官愉悅
在《城市形態》一書中,美國人本主義城市規劃理論家凱文·林奇(Kevin Lynch,1918~1984)從場所觀角度出發,認為場所感受是評估城市空間形態設計的一個重要指標,場所感受指的是空間形態應該使居民能感覺、辨識⑦。它強調的是場所的物理特征和個人感知之間的關系,以及個體對于場所中空間的理解和感知。感官愉悅是場所感受中的一個重要認知層,人們在場所中的具體體驗主要來自感官刺激和感受,比如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味覺等。城市場所能夠通過刺激人的感官系統來提高個體的感官愉悅,進而激發個體的積極情緒,這可能會產生一定程度的治愈效果。
(2)行為層——產生互動
行為層是指城市設計中通過引導人們與城市空間的互動來增強其可用性和吸引力的一個層面。它需要考慮人們的行為活動對城市空間的影響,應提供足夠的空間和基礎設施,以支持人們參與各種活動和社交互動,引導人們更好地融入空間環境中且有效地傳遞空間價值,增加人們在城市空間中的參與度和滿意度。
(3)情感層——共情共感
美國華裔地理學家段義孚(Yi-Fu Tuan,1930~2022)認為,人對所熟悉的城市或者家鄉往往懷有一種“大地迷戀”般的情感,受這種情感影響,人們就會對那些有意義的場所中的建筑物或其他事物進行整理與保存,以延續和保持歷史記憶的痕跡⑧。情感層來源于人們對空間信息的認知,也受到行為反饋的影響,是個人在其社會、文化、以及生活綜合影響下所產生的個體性情感反映⑨。因此,通過對情感層的強調,可以有效地促進原住民和游客更快地融入城市環境中,從而激發人們的共情和共感體驗,建立更加和諧和人性化的城市社會。
(1)功能載體
歷史街區作為城市文化遺產,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獨特的城市環境,同時也承擔著現代城市化的多重功能需求。歷史街區在城市交通、商業、休閑以及文化等多重功能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歷史街區的居民是歷史文化的傳承者,他們在歷史街區中生活和工作,形成了獨特的社會文化生態系統。這種系統包含獨具特色的民族民間文化活動,特定的地方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⑩。歷史街區見證了城市的歷史演變和文化傳承,保留著大量的歷史文化財富和獨特的精神氣質。因此,在城市更新進程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2)文化象征
城市歷史街區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且決定了城市的特色和個性。在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城市街區空間經歷了不斷的演變和發展,不同的文化元素和歷史積淀在其中融合,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氛圍,如走在上海弄堂與走在北京胡同,所感受到的特色和氛圍也各不相同。歷史街區空間不僅是城市文化的容器,也是城市歷史的見證。
(3)社會價值
首先,歷史街區是城市形象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保留了城市建筑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和傳統特色,形成了獨特的城市風貌和形態,吸引著眾多游客前來觀光和旅游,為城市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同時,對于當地居民來說,歷史街區也是社區生活的象征,可以促進社區凝聚力、增強社區認同感和城市歸屬感。歷史街區也是傳遞當地城市文化和歷史的重要媒介,記錄著社會歷史文化變遷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是社區居民生活、交往、傳統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重要場所。歷史街區的價值不僅僅是物質層面的,而且還包括深藏于內的精神價值,代表著“永恒的人類生活”?。縱然時代在不斷進步,城市的面貌也在不斷變換,但對于傳統街區來說,人們對它的印象卻是永難散去的。一個能夠留給人們美好回憶的城市,依靠的不是大規模的工業建設,也不是高新技術發展,而是符合人性且存在于城市各類空間中的生活方式。
歷史街區在外觀上必然是具有一定規模的歷史遺存,且具有突出的精神性或文化性,其內核是歷史底蘊,這是一種在長期的自然和歷史環境中形成的場所格局,并由此構建了其城市風貌。但從現實狀況來看,歷史街區也面臨著諸多困境與問題。
(1)街區文化內核被損毀
美國社會哲學家劉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1895~1990)認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專門用來儲存并流傳人類文明的成果。儲存文化、流傳文化和創造文化,這大約就是城市的三個基本使命。”?然而,當我們回顧歷史的進程就會發現,很多街區獨立的人文特征并不一定和其歷史相吻合;街區文化和人文生活被一刀切的現象,往往割裂了其自身屬性,四處充斥的商業化宣傳讓其特色逐漸走向衰微。
首先,一些傳統建筑和文化遺產被拆除或改造,使得這些街區失去了原有的歷史和文化底蘊。這種現象不僅讓當地居民失去了對傳統文化的認同,也使得城市失去了獨特的魅力和特色。同時,一些傳統的市井活動和習俗也逐漸消失,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也在發生變化。之后隨著城市商業化的加速,許多歷史街區被過度商業化和旅游化,失去了原有的歷史和文化底蘊。商業化和旅游化趨勢使得歷史街區的建筑和文化遺產被破壞,原有的社區和文化氛圍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商業化的氛圍和過度的旅游化傾向。
(2)物質生活環境遭到破壞
對歷史街區的保護和修復,不僅要注重建筑和文化遺產的物質性保護,還要關注其場所精神的傳承。
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如果只注重對歷史街區的保護和修復,而忽略了其與周邊環境的協調性和連貫性,就會導致歷史街區與周邊環境的割裂,難以形成一個有機整體。這樣的城市空間結構不僅會影響歷史街區的保護和傳承,也會對周邊地區的城市發展和居民生活產生不利影響。此外,一些歷史街區由于年代久遠和保護不當等原因,存在空間布局不合理的問題。例如,街區內的道路狹窄、彎曲不直,或者建筑排列混亂無序等,都會給居民生活和游客游覽帶來不便。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會影響歷史街區的整體形象和品質,也會對城市空間的利用和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另外,一些歷史街區由于缺乏有效的交通組織,導致交通擁堵、停車困難等。這些問題不僅會影響居民的生活質量,也會對游客的游覽體驗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需要對歷史街區的交通組織進行合理規劃和管理,以保障居民和游客的出行安全和便利。
(3)人為的設計管理存在弊端
在歷史街區的改造和建設過程中,作為行為主體的人往往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例如:管理者、居民、游客、政府機構之間的關系,常常并沒有理順;一直以來,街區的實際使用者受各種機制影響,而無法真實地傳達自己的愿景和希望;而設計者所關注的,又是建筑形態和周圍商業鏈所形成的經濟圈。這種關系的復雜性若處理不好,長此以往,必然會造成實際使用者對歷史街區保護感和責任心的缺失,從而進一步引發歷史街區自身的生存危機。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我們可以借助治愈性場所理論來重新審視歷史街區的更新設計。治愈性場所理論關注人的需求和感受,強調人與環境的和諧共生,可以通過認知層、行為層和情感層的介入,讓更新設計實現歷史街區的可持續發展。
路徑是歷史文化街區中文化內涵和意義的重要表現形式。通過路徑沿線的建筑、景觀、文化活動等信息,人們可以對街區的歷史文化風貌和精神內涵進行感性認知和深入理解,進而形成對這個地方的印象和記憶。路徑不僅是一種空間秩序的構建方式,更是歷史文化街區的重要文化載體。
歷史街區中的路徑主要包括點狀結構和線狀結構:線狀結構是人們出行的主要通道,需要考慮寬度、長度和彎曲程度等因素;點狀結構是人們交流、休憩和聚會的場所,需要考慮大小、形狀和位置等因素。通過串聯疊合,點狀結構和線狀結構可以創造出復雜而有趣的路徑系統,擴大歷史文化街區的公共空間,讓人們的生活體驗更加豐富和多樣化,從而增強人們與歷史文化街區的互動和聯系。例如:在北京什剎海這樣的歷史文化街區中,胡同和小巷形成了流動性的線狀結構(圖2),可提供交通和活動便利;而庭院、廣場、神壇等點狀結構則成為重要節點,讓人感受到周圍環境和文化氛圍的變化。線狀結構和點狀結構的組合提供了有趣的路徑體驗,能夠激發人們對老北京的遐想和想象,同時也強化了對于歷史文化的記憶和認知,讓人更深入地了解和喜愛這張歷史文化名片。

圖2 :什剎海的歷史文化街區(筆者攝)
在歷史街區中可以依據人們的行為習慣和需求,通過各種線性路徑連接不同的地點來構建場所系統,形成一種網狀結構。網狀結構的城市設計理念最初由凱文·林奇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他主張通過將城市的場所分為不同區域,并通過各種路徑將這些區域相互連接起來,構建一個場所系統,形成一種街區的網狀結構。這種結構能夠為人們提供更好的城市生活體驗,增強街區的活力和吸引力。同時,網狀結構能夠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各個場所之間可以相互交錯、交叉和重疊,形成更加多樣化和靈活的空間形態,從而加深人們對街區的認知和興趣。在成都寬窄巷子片區的改造中,設計者采用了網狀結構的城市設計理念,根據人們的行為習慣和需求,將寬窄巷子分為商業區、文化娛樂區和居住社區,并通過各種路徑將它們連接起來,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場所系統,構建出了街區的網狀結構(圖3)。此外,寬窄巷子還保留了原有的建筑格局,并加入了時尚元素,將其改造成酒吧、餐廳等場所,以承續傳統為目的,形成了一個新的城市生活圈(圖4)。

圖3 :寬窄巷子街區平面圖 (出自:網絡http://tuchong.com/1669975/52806948/)

圖4 :寬窄巷子街區風貌(出自:網絡https://stock.tuchong.com)
歷史街區的更新和發展需要充分考慮城市的地方特色、歷史記憶和文化傳承,以及人們的情感需求。意大利建筑師阿爾多·羅西(Aldo Rossi,1931~1997)在《城市建筑學》中提出了城市空間關鍵結構要素和城市結構整體聯系的觀點,認為城市最終是在一種由建筑物和情感組成的結構中敘述著的城市?。這可以視為一種情感共鳴理論:城市空間中的建筑和空間不僅僅是一種形式和構造,也深深承載著人們的情感、記憶和生活,是城市生命力的關鍵組成部分。
歷史街區的更新需要充分考慮社區和市民的需求和反饋,讓他們成為創造的參與者,以構建共同情感層,甚至可以達到更為廣域的認同與共情。在王澍設計的杭州國家版本館中,設計師十分注重將城市環境獨有的元素和文化符號融入到設計中,這些設計元素和技巧都能增強設計的情感層,從而提高了建筑的文化認同感,讓游客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氛圍和歷史印記(圖5);設計師還充分考慮了周邊的生態環境和原有的自然結構,并采用現代建造手法,打造出一個具有山水環繞、自然氣息和文化內涵的建筑群(圖6);同時,原來的礦山體植被得以保持,為建筑增加了自然屏障,促進了生態環境的恢復和保育。這種挖掘原有文化和地域特色的設計理念不僅與宋代山水畫理念有著相通之處,還反映了現代城市與自然共存的理念,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除了建筑本身的文化內涵,杭州國家版本館的設計還非常注重景觀與建筑的協調性,其南園和《溪山行旅圖》的相似是一個非常好的例證,展現了設計師對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思考。杭州國家版本館的設計充分挖掘了原有文化和地域特色,兼顧自然與文化內涵,以人為本,以文化為靈魂,真正做到了人文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美好與有意義的場所,讓城市空間成為具有情感共鳴和生命力的結構。

圖5 :杭州國家版本館文化符號與城市空間建構的交融(出自:網絡https://www.xiaohongshu.com/explore/62f619 6a0000000012003292)

圖6 :杭州國家版本館建筑群與周邊山水環繞(出自:網絡https://www.xiaohongshu.com/explore/62e89c720 00000002402d9a2)
總之,情感層是歷史街區設計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層面,它涉及到建筑與城市環境的連通、文化與歷史的傳承、人們對于歷史街區的認同感和情感連接程度。要保護和發展歷史街區,就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其文化和歷史特性,及其與周邊環境的整合方式。如此,才能讓歷史街區的文化和歷史價值得到保護和傳承,真正做到打動人心。
對于歷史街區,保護和傳承其歷史文化價值是保留其獨特性和吸引力的必要條件,而在此基礎上注入新的功能元素和活力,則是必然的訴求和需要,也是時代發展的需求。為了承載城市記憶、展現城市生機,就需要在保留有價值的老建筑的同時,解決原有功能不再適用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功能置換、功能重組或保留原有功能但優化經營等方式,為歷史街區注入新的活力并提升其功能品質。同時,還應該綜合考慮街區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商業開發的市場需求,注重街區商業的多樣性和整體性,打造精品特色街區,既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也要保證街區的整體形象和品質。
生活場所往往會讓人感覺像出生地一般舒適而無危險,像家一樣具有庇護功能,讓人感到安全,這種感受就是最初人們對生活場所產生認同與依附的表現?。生活場所給人們的認同和依附感源于其庇護功能,歷史街區作為生活場所的一部分,不僅要給人提供安全庇護,還要讓人感到舒適和愉悅。例如,可以規劃不同主題的文化活動及多功能的休閑場所,以適應不同人群的需求。歷史街區可以成為人們聚集和交流的場所,增強人們對它的認同和依附感。
離開了與城市環境的深層關聯,場所單元就不可能具有真正的活力,場所單元只有整合進城市的肌理和結構中,才能產生巨大的能量?。凱文·林奇在其著作《城市意象》中強調了街道在城市肌理中的重要地位。街道作為城市空間形態和景觀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城市文化和歷史,是城市文脈的重要體現。街道不僅是物質上連接各個功能區的紐帶,更是城市的公共空間和社交場所,是人們交流、互動和社交的重要場所?。只有保護好建筑肌理,才能讓場所內的人們得到不同歷史時期并存的豐富文化信息,保存歷史建筑的原始特色和風貌,以滿足人們傳承歷史文化和場所藉慰的需要。同時,這樣的保護措施可以使歷史建筑在現代社會中繼續發揮其文化價值和社會功能,為人們提供更多的文化體驗和場所藉慰。
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魯(Fransois Perroux,1903~1987)指出:“企圖把共同的經濟目標同它們的文化環境分開,最終會以失敗而告終。如果脫離了它的文化基礎,任何一種經濟概念都不可能得到徹底的思考。”?文化是城市歷史老街最深層的內涵和品質,同時也是維持城市歷史街區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歷史街區中獨特的建筑結構和布局形式,與時代背景、居民群體相結合,共同塑造了別具一格的街區文化和市井風情,這些文化和風情作為一種生機勃勃的文化遺產,承載了無數的歷史和故事。
為了真正保護和發展這些歷史文化街區,我們必須精心保護其外部特色和內在的歷史文化價值,同時還要深入挖掘和提煉其中的文化元素,確保文化成為街區的核心和靈魂。這包括對歷史建筑和布局進行保護,同時也涉及到對傳統文化和歷史價值的維護和傳承。而在推進街區保護和發展時,我們也應該充分發揮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為歷史街區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以長沙的超級文和友為例(圖7),其建筑內部被巧妙地打造成一個充滿歷史韻味的街道空間,既保留了古老的風貌,又為其賦予了新的使用功能和生命力。這種巧妙設計不僅喚起了人們的懷舊情懷和思考,更讓人深切地感受到長沙獨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風情。這種改造策略不僅為街區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它為觀眾帶來了一種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圖7 :長沙超級文和友場景(出自:網絡https://tuchong.com/17063670/71110414/)
在歷史街區的空間重組過程中,以事件為主線的方法可以更好地滿足公眾的多樣化需求,同時通過對街區內的業態信息進行深入分析,也可以確保空間的流暢和連貫。但僅僅通過行為層面來構建場所的網絡系統,還不足以塑造出獨特的歷史街區氛圍。因此,在注重行為層的同時,我們還必須充分考慮情感層面,將人們的情感體驗作為塑造街區獨特性的關鍵因素。具體來說,我們可以通過將街區的文化元素、歷史遺產與空間進行完美結合,樹立特色品牌,建立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基礎設施體系以及創建多樣化的活動場所等方式,來打造獨具特色的街區風格,以增強人們的情感認同。通過行為層與情感層的有機結合,我們可以為歷史街區塑造出獨特的空間記憶,使人們對街區產生濃厚的情感和強烈的歸屬感,讓市民更好地體驗和享受城市生活的各種活動和便利。
一個具有場所治愈性的城市歷史老街,不僅要充分體現人們的心理需求和本地文化特色,還需要注重空間氛圍的營造和情感交流的激發,從而創造出一個令人感到舒適、放松和愉悅的環境。在對老街進行改造時,首先,必須以人為本,考慮公眾的需求和接受程度。這可以通過觀察并結合居民和游客的行為習慣,以及敘事營造來實現,而且老街的改造也必須充分體現對使用者的情感關懷,使其更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和心理預期。同時,設計必須與當地文化相融合,以便在功能和精神層面上更好地打動觀者,讓他們融入到場所之中;其次,對街區的改造需要與周邊環境相協調,以構建一個城市居民生活、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公共空間。此外,還需要充分考慮本地的人文、歷史、文化特征和價值;最后,還要突出街區的可辨識性,以凸顯城市的地方特色。由于不同地區老街的性質和功能不同,建筑風格也有很大差異,因此需要根據不同地域、氣候、地形、自然景觀、歷史文化和民俗等特點,讓歷史街區保持其各自的區域風貌,以激發觀者情感,提升場所的治愈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