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參與。立規矩,不是家長單方面的事,需要和孩子一起合作來完成。制定規矩時,家長要和孩子一起商量、探討,達成一致再確定下來。孩子參與其中,會有自己做主的感覺,不是被迫服從,從而更樂意遵守。
態度一致。如果家里人態度不一致,孩子不知道到底該怎么做、該聽誰的,對規矩的認識也會模糊,規矩很快就會失效。給孩子立規矩,只能有一種聲音。大人們要協商溝通好,明確好家里的規矩,站在統一戰線,有分歧了私下處理。
及時評價。不管孩子遵守還是破壞規則,家長都要對此及時評價。比如,孩子嚴格遵守規則及時夸獎,破壞規則嚴厲指出。這么做有助于孩子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有所認知,強化規則意識。
后果可執行。要設置可執行的后果,“不整理玩具,以后就不給你買玩具了”這樣苛刻的懲罰措施,一方面會引發孩子的抵抗心理,另一方面家長自己也難以做到。在立規矩時要多思考,最好設置一個合理的限度。比如不整理玩具,一個月內不再買新玩具;或者沒收最喜歡的玩具三天。合理、可行的獎懲機制,有利于規矩長期、順利地執行下去。
溫和而堅定。面對孩子哭鬧時,家長因為急于安撫孩子的情緒,會選擇妥協,允許孩子破壞規則。時間久了,孩子養成習慣,每次不想守規則就鬧一場。這樣,規矩也執行不下去。在教孩子講規矩時,情緒上要溫柔,在行為上要堅持。不要貶低他,也不要訓斥他,但在行為上,要把行為的規則底線堅持好。
做好榜樣。要想讓孩子擁有良好的習慣,父母要先有良好的習慣;要想孩子具備真善美的品格,父母要先修煉自身的美好品格。給孩子立規矩也是如此,父母自己要做好榜樣,通過親身示范,潛移默化中給孩子帶來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