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開梅

“回家”,“過年!”每到新春佳節,這兩個詞都會吸引人們長途跋涉。
許多人說:“春運是全球規模最大的人口遷徙。”似乎,無論人們身在何處,經歷著怎樣的辛勞,只要一到春節,都會如候鳥般飛往家的方向。
作為“候鳥”的一員,我不由得想起歷史上那場重要的“遷徙”活動——“湖廣填四川”。
我很好奇,當年遠赴巴蜀的人們,是如何跨越艱難險阻,來到這里尋找“詩和遠方”?于是,趁著春節假期,我前往重慶湖廣會館,追尋那段久遠的歷史。
在講解員石月琴的講解下,歷史畫卷漸次鋪展——明末清初,四川受戰亂等影響,人口劇減。當時的政府鼓勵外省人入川墾荒,于是湖南、湖北、廣東等地民眾便開始大舉向四川移民。
可在300多年前,這些外地人是如何艱難跨越崇山峻嶺,沖破重重阻礙來到這里的呢?
“一根扁擔,兩個籮筐,這些人大多都是扛著沉重的行囊,一步一步走到這里的。”石月琴告訴我,“遠離故土,身處異鄉,加之還是在歷經艱辛之后,人們對故鄉的眷戀便會更加深切。”
所以,八方而來的外地人為寄思鄉土,共同捐資修建了同鄉會館。那時,會館會舉辦各種聯絡鄉情的活動,服務同鄉人,并參與社會事務管理。
“它既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群人的精神紐帶。”重慶湖廣會館博物館館長、重慶移民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楊路說,會館通過弘揚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正揚善、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建立起了人們的行為準則。依托會館,他們相互取暖,融入這片土地,慢慢地扎根在這里。
我想,或許正是因為這場“遷徙”,讓五湖四海的人來到這里,帶著各自的工具、技術,帶著各地的語言、習俗,在交流碰撞中實現融合發展,才造就了重慶勇敢、慷慨的城市性格,開創了多元文化融合的大局面。
楊路說:“重慶湖廣會館就像是重慶人的干細胞庫,重慶人把自己最寶貴的東西存放在這里,始終不會忘記、不會丟失。”而我覺得,如今的湖廣會館不僅是一個歷史的見證,更是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載體,在這里,每一個屋檐、每一寸黃墻都回蕩著歷史的味道,都能讓人看到那群守大禮而不拘小節的重慶人,感受到重慶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