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友

春節團聚,家人們歡聚一堂,談論最多的還是這幾年家鄉的新變化。
我工作的單位和家鄉相隔410多公里。我的單位在重慶中心城區,家鄉則在被群山環抱的重慶市奉節縣汾河鎮天池村,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
除夕當天,值完班后,我就出發了,經滬渝高速再輾轉盤山公路,中午前便趕到了家。
每年,我都要回家幾次,每次都能發現家鄉不一樣的變化。
和小時候相比,村里面的常住人口少了許多。可是,剛進入村口,喜慶熱鬧的氛圍便撲面而來,家家戶戶貼上對聯,掛起燈籠,家門口還停放著各式各樣的小汽車。
今年春節,家鄉遇到難得的好天氣。猶記得,往年家鄉的春節都是白雪皚皚,出行格外困難。
我的老家位于半山腰。曾經很長一段時間,燒煤是生火取暖的主要方式。如今,隨著小煤窯被悉數關停,家鄉也逐漸開始用電甚至是用氣。
“往年,我們都是圍著地爐烤火。煙熏火燎不說,還弄得滿屋灰塵。”
“現在‘煤改電后,不光干凈,還很環保。”
“越來越方便,連洗澡的地方都用上了浴霸,我都想回老家來蓋房了。”
……
不用上灶的家人們坐在地壩中間,你一言我一語,不斷夸贊家鄉的新變化。
今年春節,回來過年的家人比往年多了不少。用他們的話說就是,現在公路修到了家門口,往返更加方便了。
早先,政府部門對去鎮上的路進行了拓寬改造,還加上了圍欄,回家的路是越走越寬。
放眼望去,以前的“巴掌田”“雞爪地”已不復存在,在政策支持下,這些地方早已進行了高標準農田改造,甚至還發展了脆李、黃桃等種植產業。尤其春天鮮花盛開時,引來游客無數。
村口小賣部沾了交通便利的光,不時有大人和孩子進進出出。趁著這難得的機會,大家坐下來聊一聊,即便不是親戚,大都也認識,相互問一聲“過年好”。
除了售賣貨物,這幾年,小賣部還承載了收發快遞的功能,村莊“最后一公里”配送難題得到解決。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寫道。
是啊,生長于鄉土社會中,誰又能忘掉“誰不說俺家鄉好”這句話。家鄉新變化,最暖游子心。好日子來之不易,我們倍感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