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友 劉露


1月18日,重慶市永川區吉安鎮及其下轄寒瀘村、石松村、黃沙村和四川省瀘州市瀘縣立石鎮及其下轄天堂村、艾大橋村等鎮村負責人齊聚一堂,決定將合計500余萬元的資金整合起來,在寒瀘村建設大米加工廠及倉儲設施。
這是川渝首個跨省市強村公司——重慶市永瀘強村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成立后的第一個實體項目。
“我們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凝聚起帶動兩地群眾增收致富的磅礴力量。”就在一個月前,吉安鎮下轄的5個村聯合立石鎮下轄的5個村共同注資成立永瀘強村公司,石松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周先進在被推選為公司董事長時號召道。
更早一些時間,“重慶市村(社區)擔當作為好支書”名單出爐,周先進榜上有名。
心系石松反哺家鄉
2月6日,年關將近,吉安鎮石松村,家家戶戶都忙著置辦年貨,準備迎接闔家歡聚的幸福時刻。
當天上午11時,石松村大林石壩村民小組,68歲的脫貧戶唐定容和兒子趙夢,歡天喜地地從場鎮趕場回來,背篼里裝得滿滿當當,除了一些新鮮蔬菜和瓜子、花生、糖果等,還有一條大草魚。
兩人剛到家,便遇到周先進前來慰問。
平時,唐定容與家人在重慶市永川區白杏河沐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水果基地務工,一年下來有好幾萬元的收入。而這樣的幸福生活,與周先進有著莫大的關系。“如果不是他牽頭成立水果基地,可能一家人吃飯都有困難。”唐定容說。
原來,總面積達120畝的水果基地,目前主要種植沃柑,在石松村黨總支杏花支部書記周成武的帶領下,包括唐定容在內的10多位村民在基地務工。
“今年雖然是初次掛果,但產量已超1.2萬公斤,產值超過5萬元,預計來年將翻番。”掰著手指頭,周先進心里樂開了花。
看著眼前的場景,當初毅然決定回村干點事的場景,再次浮現在周先進的腦海。
2014年大學畢業后,周先進入職重慶中心城區一家大型化工企業,僅用了一年時間便升任公司生產技術主管,每月收入8000余元。
泥濘的道路、發展滯后的產業、貧困戶凌亂破舊的房屋……但家鄉石松村是市級貧困村的現實,讓周先進心里總是五味雜陳。2018年4月,懷著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決心,周先進以“本土人才”身份回到家鄉,成為村主任助理。
因為工作出色,2019年9月,周先進接任石松村黨總支書記。
搞養殖、幫務工,周先進盡其所能為村民提高收入出謀劃策。2020年底,石松村51戶153名貧困群眾全部跨過貧困線,石松村也成功摘掉貧困村的“帽子”。
因為城里工作的經歷,村民紛紛把周先進叫做“主管”書記。
選種稻谷助農增收
“務工收入來得快,但是并非農業根本。要端牢村民的飯碗,守住耕地紅線,還是要發展水稻種植。”周先進的想法其實很簡單,“要讓人愿意種水稻,還是要把利潤提得更高一點。”
水稻是老百姓的命根子,不能隨便拿來“試水”,周先進決定先建一片試驗田。經過市里專家調研試驗,村“兩委”最終選中馬嵐坳組的20畝地,其土質狀況在石松村極具代表性,適合品種篩選。
村里缺乏啟動資金,周先進便帶著村組干部一起上門和群眾講道理、說好處。前面幾戶人家還算順利,到了老陳家卻遲遲談不下來。
原來,老陳家有3畝多的土地,之前一直流轉給種糧大戶,每年不用種地就能有1000多元收入。但如果把土地流轉給村里,收入就成了“水中月”,這是老陳不太樂意的緣由。
周先進并沒有氣餒,反而隔三差五地登門拜訪,勸說老陳。
老陳的態度逐漸松動,可他還是猶豫不決。“老陳,你們的地都是入股到我們合作社的,如果今年分紅沒有你之前的收入多,差多少,我從自己荷包里拿錢補給你。”周先進拍著胸脯許下承諾。
話說到這個份上,老陳自然沒有再拒絕的道理。
2月7日,見周先進前來,老陳趕忙上前招呼。用他的話說就是,“別看他是一個毛頭小伙子,做事情韌勁足得很”。
2020年春天,周先進在試驗田種下“渝香稻”“竹香稻”“黎香優”等12種稻,篩選出“渝香稻”“竹香稻”等3種適合在石松村種植的優質水稻。
“之前,我們種植的是‘晶兩優,一畝大概能產450公斤,每公斤單價在2.4元,‘渝香稻一畝能有500公斤,每公斤單價在3元,畝均增收較為可觀。而且‘渝香稻產出的大米在口感上更有優勢,更有賣點,銷路也會更好一點。”說起試驗田的稻谷,周先進如數家珍。
申請商標打造名品
種下稻谷,周先進又把心思轉到農產品銷售上。
石松村早在2019年便成立了重慶市永川區夢康農副產品銷售農民專業合作社,專門幫老百姓售賣農副產品。2021年,合作社銷售農副產品9萬余公斤,銷售額達180余萬元,入股群眾分紅近8萬元,集體增收超15萬元。
“這遠遠不夠。”周先進分析原因后發現,稻谷利潤太薄,老百姓的積極性始終提不起來。于是,他產生了打造品牌的念頭。
周先進帶著石松村的資料,與重慶市農業科學院取得聯系,很快申請了“石松優農”商標,又帶著駐村工作隊一起為貨物做統一的包裝設計。
2022年初秋,稻谷豐收,本該農閑,周先進卻忙碌起來。進烘干廠房,跑大米廠,烘干大米、抽真空、包裝,他帶著骨干黨員干部一手一腳把一車車稻谷變成一袋袋大米。
僅在當年,夢康合作社銷售大米近2萬公斤,收入約14萬元。
“一公斤谷子3元,一公斤大米7元,如果是精選,價格還能高點。老百姓的收入有得算。”周先進樂呵呵地算著經濟賬,“現在是真的主管了,管著好幾個合作社,任務很重,工作很多,但是看著秋天成片的金黃稻田,我們就算多付出一點也值得。”
良好開端是成功一半,精彩起步是勝利關鍵。
目前,周先進正謀劃著啟動240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如此一來,不僅能讓村里的土地更加適應實施現代化的農業科學技術,農村勞動力不強的問題也將得到更好解決。
“接下來,怎么把大米做好做精才是關鍵,我計劃申請地理商標,讓品牌能夠傳得更遠、叫得更響。”周先進在心里盤算著一個遠大目標,“要力爭把我們石松村打造成為重慶的地理標志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