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淮北
隨著不久前共和黨和民主黨黨內預選先后開啟,2024年美國總統競選日趨激烈,正引起世界越來越多的關注。由于黨爭異常激烈、政治極化加劇,分裂已成為本屆美國總統選舉的底色。
無論選舉后誰將主掌白宮,美國社會和政治的分裂都將進一步加劇,凸顯美國政治體制功能日益失調。
分裂——選舉底色
四年一次的美國總統選舉有多個環節,包括各黨黨內預選、各黨召開全國代表大會提名總統候選人、總統候選人競選、全國選舉投票、選舉人投票表決、國會認證選舉結果和當選總統就職。
眼下,共和黨和民主黨都未最終確定本黨總統候選人,但民調結果顯示,來自共和黨的前總統特朗普和來自民主黨的現任總統拜登最有可能代表本黨“決戰”白宮。
如果把今年美國總統選舉看作是一幅圖景,那么這幅圖景的底色就是分裂。
當下的美國,不同群體、不同政黨之間嚴重對立,彼此在價值觀認同、財富分配、權力運行等方面產生廣泛沖突。他們相互敵視、針鋒相對,越來越難以達成妥協。總統競選既是兩黨候選人之間的較量,更是社會群體之間、政黨之間的對決。正因如此,雖然目前尚處于黨內預選階段,但特朗普和拜登之間爭斗的火藥味已十分濃烈,兩人背后的政黨和支持者也明里暗里地較勁。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在其小說《競選州長》中描繪了候選人不擇手段抹黑對手的種種招數,今年的總統競選再次成為這部小說的現實版。
當地時間1月5日, 拜登在賓夕法尼亞進行競選活動并發表演講時猛烈抨擊特朗普,稱其“寧愿犧牲美國的民主,也要讓自己掌權”,還說特朗普是“失敗者”。特朗普則在艾奧瓦州一場競選活動上回應:“拜登的(執政)記錄是一連串的軟弱、無能、腐敗和失敗……” 1月23日,特朗普在新罕布什爾發表演說時稱,歷史上十個最差勁的美國總統對美國造成的傷害也不及一個狡猾的拜登。多年來,美國總統選舉一直是競選人相互抹黑、相互攻擊的過程。
為策應本黨可能的總統候選人,民主黨和共和黨都使出了各種招數。不久前,民主黨控制的緬因州宣布特朗普沒有再次參加總統選舉的資格,破壞了特朗普的形象,為其參選前景蒙上陰影。
而共和黨控制的得克薩斯州政府在邊境和移民問題上同拜登領導的聯邦政府“頂牛”,拒絕拆除攔截非法移民的鐵絲網,以呼應特朗普的強硬移民政策。另有25個共和黨籍州長發表聯合聲明,支持得州加強對南部邊境的管控,其中不少人還作出支援得州的承諾。特朗普明確要求國會共和黨人不要與拜登政府達成任何邊境改革協議,因為他想把“拜登的邊境危機”塑造成競選的核心議題。
焦點——誰執牛耳
如果不出現極端的意外情況,下一屆美國總統大概率將在拜登和特朗普之間產生。
對于特朗普來說,今年是他第三次競選總統了。2016年,他出人意料地戰勝了來自民主黨的希拉里,登上了總統寶座,但在2020年競選連任時敗給了同樣來自民主黨的拜登。由于特朗普擔任總統期間實行“美國優先”政策(即強調美國的民族主義和不干涉主義)給本國和其他國家帶來重大影響,因此今年總統選舉的焦點,與其說是拜登能否實現連任,不如說是特朗普會否“梅開二度”。
雖然目前選情充滿不確定性,難以斷言誰將最終勝出,但眼下拜登和特朗普在競選中各自的優勢和劣勢已經顯現。
拜登的最大優勢是他作為現任總統,在全國擁有很高的地位和很大的權力。他可以憑此提高自己的影響力,譬如通過簽署法案、頒布法令、發表演說等,向選民闡述自己的主張、展現自己的成就。他還可以利用總統身份,在競選期間加強與盟國的合作,在國際熱點問題上采取行動,為自己的競選造勢。拜登還可以用自己的公關團隊和媒體渠道來提升個人形象,盡力抵消特朗普方面對他形象的攻擊和破壞。
拜登堪稱是美國政界一棵常青樹,具有超過30年的從政經驗,積累了廣泛人脈,募款能力頗強,在彌合各方分歧、推動達成妥協等方面有一定的技巧。 更重要的是,經過幾年努力,拜登成功把民主黨團結在自己麾下,民主黨已成為他競選的堅強后盾。他的競選團隊匯聚了民主黨精英,為其提供競選策略和資源,成為其有力的競選機器。
拜登的劣勢也不少。其中,最大的問題是拜登現已81歲,他在飛機舷梯上差點跌倒和在國際會議上打瞌睡的畫面,影響了其形象。特朗普經常對拜登的老態龍鐘進行嘲諷和挖苦,共和黨內甚至有人提出要對拜登的認知能力進行測試。
眾議院共和黨人在去年9月就拜登家族成員和其財務問題對拜登啟動彈劾調查,在一定程度上對他的形象構成損害。此外,拜登執政以來,美國通貨膨脹問題加劇,非法移民數量激增,邊境危機反復出現,特別是不久前巴以新一輪大規模沖突爆發后,美國不顧國際社會的普遍反對,偏袒和支持以色列,這些都拉低了他的支持率。
特朗普也有自己的優勢。首先,雖然競選連任失敗,但這幾年他在美國政壇仍非常活躍,不但保住了在共和黨內的影響力,而且其在全美還擁有不少“鐵桿粉絲”。他們到處為特朗普的競選張貼海報、發放傳單、舉行集會、捐款捐物,其中一些人對他的崇拜甚至到了瘋狂的地步。
其次,與拜登相比,特朗普在競選過程中展現出強烈個性和更好體力,對部分選民產生一定吸引力。他非常善于利用社交平臺、電視節目、演說集會等各種手段宣揚自己的成就和主張,同時攻擊拜登的錯誤和弱點,使拜登陷入被動和疲于應付的狀態。
第三,特朗普在擔任總統期間的經濟“成績單”得到選民一定的認可。特朗普執政前三年,美國經濟保持了平穩增長,且通脹水平處于低位。
第四,特朗普在年輕選民中的支持者明顯增多。由《紐約時報》等媒體在2023年12月中旬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特朗普在18至29歲選民群體中的支持率領先拜登6個百分點。而在2020年總統競選中,特朗普在同一年齡組中落后拜登24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特朗普的劣勢頗為明顯。他卷入了不少是非,在全國4個司法管轄區面臨91項刑事指控,其中數十項是重罪指控。這些案件包括“國會山騷亂”“艷星封口費”“密件門”等,迫使其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和金錢加以應對,分散了競選資源。特朗普的一些極端言論和行事作風也引發了不少質疑和抗議,一些選民認為他獨斷專行,損害了他們的利益,破壞了美國多元文化和包容理念。此外,特朗普的主要支持者是白人藍領,但白人藍領群體在持續萎縮,而少數族裔和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白人數量持續上升。白人藍領選民不再是影響美國大選的單一支配性群體。
從目前情況看,特朗普在民意支持方面略占上風。不久前《國會山》日報與決策臺總部網站聯合進行的全國民調顯示,特朗普的民意支持率領先拜登2個百分點。但在總統選舉投票前,選情隨時可能發生變化,特別是許多溫和派和中間派選民投票意向尚不明朗,因此在特朗普和拜登的對決中,誰能笑到最后還很難說。
差異——政策取向
事實上,美國民眾和其他國家之所以密切關注美國總統選舉動向,主要是因為選舉結果關系到美國未來四年內外政策走勢,對美國國內形勢和世界局勢演變都會產生重大影響。
可以預料,如果拜登得以連任,美國的內外政策可能會保持一定的連續性;如果特朗普最終勝出,情況則相反。
總體而言,特朗普來自共和黨,屬于保守派,其追隨者主要來自美國中西部和南部,大多是白人藍領、農民等。拜登來自民主黨,屬于自由派,其支持者主要來自美國東北部和西海岸,包括黑人、拉美裔、亞裔、穆斯林、知識分子、藝術家等。在一定程度上,特朗普和拜登是美國社會不同群體的代言人。
在國內政策方面,特朗普主張減稅、放松監管、限制移民、支持擁槍、反對墮胎、反對嚴格限制本國石油生產。其支持者認為,特朗普的這些主張有助于保護他們的利益。而拜登在稅收、監管、移民、墮胎、能源等問題上的立場與特朗普明顯不同。其支持者認為,拜登的立場有助于保護美國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在對外政策方面,特朗普和拜登在對待盟友、多邊協議和國際組織以及處理國際熱點時采取了明顯不同的態度和舉措。
在對待盟友方面,特朗普認為大多數盟友在“占美國的便宜”,在“搭美國的便車”,指責他們在對美國貿易上保持順差,在軍事防務上過于依賴美國,不愿投入更多資金發展軍事力量。他還曾暗示考慮過美國退出北約的方案。
與特朗普不同,拜登重視發揮美國盟友體系的作用。擔任總統以來,他不但強化了原有的多邊或雙邊同盟,如北約、七國聯盟、“五眼聯盟”、美日同盟、美韓同盟、美菲同盟等,還建立了新的安全同盟,如美英澳三邊安全伙伴關系、美日印澳四邊安全對話等。拜登還推動建立了一些新的多邊經濟體系,如印太經濟框架、全球基礎設施伙伴關系、芯片聯盟等。通過這些“小圈子”,拜登政府增強了打壓對手的力量,為美國的全球戰略利益服務。
在對待多邊協議和國際組織方面,特朗普表現出顯著的孤立主義傾向。在他擔任美國總統期間,美國退出了伊核協議、《巴黎協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等。而拜登就任總統后,帶領美國重返《巴黎協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并曾探索如何恢復伊核協議的效力。
在處理國際熱點方面,特朗普和拜登的立場也大不相同。圍繞俄烏沖突,拜登堅持繼續支持烏克蘭,而特朗普稱他能在“一天之內”就讓俄烏雙方達成解決方案,暗示應減少美國向烏克蘭提供的軍事和財政支持。
眼下,2024年美國總統選情可謂撲朔迷離,暗藏變數,特別是官司纏身的特朗普到底能走多遠尤其值得關注。無論誰最終勝出,這場選舉都將對美國內外政策和國際關系帶來較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