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宇,許 慶
(航天工程大學,北京 102200)
裝備維修保障能力評估方法可分為定性評估、定量評估兩大類,其中定量評估又可細分為解析評估、仿真評估。仿真評估適用于已有大量的基礎數據積累,且相對穩定的系統,但如果系統體制和運行方式發生較大變化,就不能夠適用于現有的仿真模型,調整或重組模型的工作量巨大。相反,解析評估可以根據算法調整快速適應新的運行系統,且不需要龐大的基礎數據支持。無論是對評估主體的信息技術要求,還是對評估對象的穩定程度,仿真評估的要求都高于解析評估。采用YAAHP 軟件作為評價輔助軟件,綜合運用定性評估的德爾菲法(Delphi)與定量解析評估的層次分析法(AHP)、模糊綜合評價法(FCE)進行能力評估,得到科學、合理的能力評估結果,為開展裝備維修保障能力評估提供可行途徑。
裝備維修保障能力評估指標體系是指形成評估指標組合的邏輯結構,是一個遞階層次結構,一般由評估總目標層、一級評估指標層、二級評估指標層以及指標可量化描述層組成。由于裝備維修保障能力構成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可能出現一個或多個可量化的描述項共同描述一個二級指標的情況。裝備維修保障能力與形勢需求、保障對象、裝備維修保障任務等影響因素緊密相關,將重型合成旅裝備維修保障能力指標的設計分解為維修保障組織指揮能力、維修保障力量運用能力、維修保障技術驅動能力、維修保障設施建設能力,共4 個一級能力評估指標。
為了更清楚地描述裝備維修保障能力,便于對能力指標的理解和計算,需要將4 個能力指標進一步細化、分解為二級指標。二級指標應根據所表征問題的性質不同,選用不同的描述方法。其中,主觀性強的能力評估指標包括戰損評估能力、指揮決策能力、方案制定能力、人員編組能力、狀態感知能力,客觀特性強的能力評估指標包括器材保障能力、修理效益、技術修理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設施設備質量、建設速度、設施效益。
裝備維修保障能力評估指標體系的初選,在于全面選取與維修保障能力評估目的相關的指標,以得到盡可能寬范圍的指標,而對指標是否重復、指標構成的關系、指標的實際可操作性等方面并無要求。通過對初選指標體系進行檢驗并簡化,以提高指標之間的區分度、降低指標體系的冗余度,具體做法為:①刪除指標,去除對裝備維修保障能力無直接影響或不具備普遍性的指標項的因素,以減少并列指標;②合并指標,對相關的或重要性不夠的多個指標,分析其共同因素,合并成一個指標;③替代指標,對一些不能刪除又不容易合并到其他變量中的指標,可以采用一個新的指標來進行替代;④重組指標,減少指標體系的層次和復雜性,增強可操作性。經過上述調整后,將評估指標體系進行優化,減少指標數量、簡化組合方式,以得到最終的裝備維修保障能力評估指標體系。
裝備維修保障能力構成按層次結構進行分解、演繹、歸納、優化,構建裝備維修保障能力評估模型,利用德爾菲法評價數據采集、層次分析法權重分析、模糊綜合評價法得到評估結果。具體步驟如下:
(1)構造層次模型。裝備維修保障能力評估指標體系是指形成評估指標組合的邏輯結構。其結構是一個遞階層次結構,一般來說,由評估總目標層、一級評估指標層、二級評估指標層以及指標可量化描述層組成。由于重型合成旅裝備維修保障能力構成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可能會出現一個或多個可量化的描述項共同描述一個二級指標的情況。從組織指揮、力量運用、技術驅動、設施建設4 個方面設置評估指標,建立能力評估指標目標層A、準則層B、描述層C,構造遞階層次分析模型(圖1)。

圖1 YAAHP 軟件中的判斷矩陣
(2)完成判斷矩陣。建立結構模型后,采用重要程度等級劃分“9 標度法”進行判斷矩陣比較。收集專家數據計算排序權重。使用層次模型生成AHP 調查問卷,邀請專家組參與德爾菲法調查;收集群決策組AHP 調查問卷并導入YAAHP,通過計算得到各個評價指標的排序權重。為避免成員結構單一對評估結果造成影響,群決策組成員應包括維修保障機構人員、裝備機關維修保障參謀、院校軍事裝備學科專業教授、維修保障機構高級工程師等。
(3)人員崗位多樣且分析問題角度全面,增強評估結果的客觀性和科學性。結合德爾菲法的思路,邀請5名專家采取收集、總結、再反饋的重復評價,3 輪評價的判斷矩陣共75 個。
(4)計算指標權重。通過對裝備維修保障能力的4個一級指標以及對應的11 個二級指標梳理,構造兩兩比較判斷矩陣。經過對判斷矩陣的歸一化處理,計算出組內各因素相對權重,判斷矩陣的結果導出4 個一級指標的權重以及11 個二級指標權重(表1~表5)。

表1 裝備維修保障能力評估判斷矩陣

表2 組織指揮能力權重

表3 力量運用能力權重

表4 技術驅動能力權重

表5 設施建設能力權重
通過一致性檢驗,得到11 個二級指標相對于裝備維修保障能力總目標的影響力權重。對權重的計算排序,其中指揮決策能力指標的權重最大,占43.61%;其次是人員編組能力,占比為15.26%;方案制定能力、建設速度、技術修理能力,依次占比為8.69%、7.99%、6.51%;戰損評估能力、修理效益的權重相差不大,分別為5.75%、5.42%;器材保障能力、設施效益、狀態感知能力、信息處理能力的權重占比均未超過3%。結論與任務中的裝備維修保障實際情況相符合。
(5)進行靈敏度分析(圖2)。通過靈敏度分析,能夠預測一級指標權重發生變化時,對二級指標權重產生的影響。一級指標中的維修保障組織指揮能力權重最高,在裝備維修保障能力評估中占比重大,因此針對維修保障組織指揮能力指標進行靈敏度分析。分析結果表明,提高人員編組能力權重時,指揮決策能力和方案制定能力的影響會愈發突出。

圖2 裝備維修保障組織指揮能力靈敏度分析
(6)生成FCE 評測問卷。根據層次模型的方案層要素設置模糊綜合評價指標,制作評測問卷、專家庫系統,對被測對象打分。
(7)綜合評價結果(圖3)。收集FCE 問卷,使用FCE 的“導入”功能,導入所有的評測問卷。結合采集的評價數據,獲得評估指標排序權重,作為模糊綜合評價權向量。計算得到裝備維修保障辦理模糊綜合評測結果為3.131 5,處于理想水平,與裝備維修保障工作實際情況相符合。

圖3 模糊綜合評測結果
利用YAAHP 軟件進行裝備維修保障能力評估,具有模型矩陣制作直觀、不一致判斷矩陣自動修正、自動補全判斷矩陣殘缺、便于導出計算數據等特點,該軟件支持專家組的群決策、目標排序權重計算、靈敏度分析、模糊綜合評價調查表生成,為裝備維修保障能力評估的具體實施計算提供了便捷途徑。本文通過實際案例驗證了軟件評估的可行性與可信性,能夠為裝備維修保障能力評估提供科學支持。未來將探索完整的裝備維修保障能力評估流程,通過建模梳理裝備維修保障能力提升方法。從科學設置目標、把握方向標準,優化保障力量、夯實發展基礎,注重技術驅動、加強手段建設,關注標準規范、實現依法保障等4 個方面分析提升裝備維修保障能力的針對性措施建議,為裝備維修保障能力建設與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和方法支撐,也為部隊裝備維修保障實踐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