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長路
文題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要判斷某戶人家的家境狀況好壞,不必仔細打聽,只要看看主人的面部表情就知道得八九不離十了。生活中,常用于強調察言觀色的重要意義。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4回載:“自古道:‘入門休問榮枯事,觀看容顏便得知。’老身異樣蹊蹺作怪的事,都猜得著。”明·羅懋登《三寶太監西洋記》第48回云:“國師轉來,不瞅不睬。元帥看見,反吃了一驚,心里想道:‘入門休問榮枯事,觀看容顏便得知。今日國師的嘴臉,像個輸了陣來的。’”
面部表情是人心的一面鏡子,的確如是。中醫學把對面色的觀察作為判斷人體健康狀況、診視疾病的重要方法,正是這一道理的延伸,臨床上把它稱之為“望診”。由于人種和個體上的差異,人的正常面色存在偏白、偏黃、偏黑的不同,但任何顏色的人種都會表現出其本色中隱含的紅色來,這一點是共同的。白與紅、黃與紅、黑與紅融為一體,互為映襯,呈現出光明、潤澤、含蓄的光彩來,塑造了人體美的主體,是人體胃氣與神氣的外現。
面色異于常態而發青的,主病范圍包括寒證、痛證、驚風、瘀血諸疾,多與肝經病變有關;面色發紅的,主病范圍為熱證,赤紅為實熱,淺紅為虛熱,多與心經病變有關;面色發黃的,主病范圍雖有虛與濕之分,但無論正黃、萎黃、黃胖、黃疸,均與脾胃功能失常有直接關系;面色發白的,主病范圍包括虛、寒、失血、奪氣之候,多與肺經的病變有關;面色發黑的,主病范圍包含寒、痛、水飲、瘀血、腎虛之類,與腎經的關系尤為密切。
西醫則直接把面色的異常變化與一些實質性臟器和疾病的癥狀聯系在一起:面色發青、發紫的,從機體缺血、缺氧考慮,與先天性心臟病、哮喘、肺氣腫,或一些化學物質(如亞硝酸鹽、氰化物、殺蟲脒之類)中毒有關;面色發紅的,從顏面充血考慮,與高血壓病、發熱、肺結核病等相關;面色發黃的,與肝細胞壞死或膽管阻塞造成的組織瘀血有關,與肝炎、膽囊炎、胰腺炎,或一些寄生蟲病有關聯;面色發白的,多有失血過多或貧血的情況,也與營養不良有關;面色發黑的,常被視為內分泌失調的外象,多見于腎功能不全、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等。一般說來,只要不是刻意化妝,從面色映射出的人的健康狀況是真實的、準確的,在臨床上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論語·顏淵》)孔夫子把察言觀色作為觀察事物的手段,觀色之外,還要察言,這也是中醫診病的手段之一。人的正常聲音由于性別、年齡的差異而表現出不盡相同的特點,如男子的粗獷、女性的高尖、兒童的清脆、老人的渾厚等,但均具有自然清晰、和諧流暢、剛柔相濟、抑揚有序的共同點。即使在感情變化時會表現出因喜而笑、因樂而歌、因悲而哭、因怒而吼的特點,亦屬于正常情志變化的表現,與疾病無關。
若超出上述范圍而表現出異腔怪調,就是疾病的表現了,這正是醫生診斷疾病所需要的依據。如聲音高亢的患者,所患疾病多屬實證、熱證;聲音低微的患者,所患疾病多屬虛證、寒證;聲音重濁的患者,常因感受風、寒、濕邪而發病;聲音驚乍的患者,多為受驚、驚風后的表現;聲音嘶啞的患者,多屬肺氣不宣;呻吟不止的患者,一般身有痛楚等。一句話,聲音的異常變化是身體某些組織器官發生病變的一種信號和征象,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