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省志

“全國首例”公共數據特許經營權出讓交易被叫停了。據《證券日報》報道,前段時間,湖南某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發布公告,出讓該市政務數據資源和智慧城市特許經營權,掛牌底價18.02億元,增價幅度為1000萬元。但幾天后,這一交易被該市行政審批服務局要求暫停。
數據被一些人認為是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之外的又一種“生產要素”,很多坐擁數據的機構都想著從中分一杯羹。這一“全國首例”政務數據拍賣公告一出就引起極大關注,有業內人士給予高度評價,認為開了政務數據要素資產化先河,甚至有人認為,政務數據有可能替代土地,成為地方政府重要的資產和收入來源。
不過,交易的前提是明確權屬。數據到底屬于誰呢?一條數據所包含的信息,通常會涉及不同的當事方。當涉及公共數據時,數據所有權的問題就更加重要了。
所謂公共數據,是行政機關以及事業單位、公共事業國企等公共機構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公共服務過程中所產生的數據。比如公立醫院的病例數據,地鐵客流量數據,以及統計局的人口普查數據,民政局的結婚離婚數據,等等。這些公共部門能否擁有這些數據的權利,這是有疑問的。在知識產權法中,政府機構履行職責所產生的公文等內容,是不具有版權的。原因是用版權保護這些公文書,不利于政府信息公開,不利于社會公共利益。在公共數據領域,是否也應該遵循這一原則,即公共機構不能擁有其在履職過程中獲得和形成的數據?
2022年,中央發布的“數據二十條”指出,對數據的利用,要以維護國家數據安全、保護個人信息和商業秘密為前提。尤其對于公共數據,要在保護個人隱私和確保公共安全的前提下加以利用。
公共數據中的信息,都是相關機構在履行行政管理或者其他公共職責過程中制作或者獲取的信息。根據政府信息公開的相關規定,行政機關履職過程中制作或者獲取的信息,除了涉密、涉及個人隱私的,都應該及時、準確公開。根據同樣的原則,其他公共機構在提供公共服務過程中產生的信息,也應該盡可能公開。
數據是由一條一條信息組成的集合。公共數據集中的每一條信息都應該公開,那整個數據集自然也應該公開,而不能私相授受,成為政府可以出賣的“資產”。從這個道理上講,即使是那些可以利用的公共數據,也不應該被拍賣、被“特許經營”,成為部分人賺錢的工具。
“數據二十條”強調要保障公共數據供給使用的公共利益。而要保障公共利益,最好的辦法就是公開,而不是“拍賣”。數據可重復使用的特性,決定了只有公開才能獲得更大程度的利用,創造更大的價值,也就更符合公共利益。如果將公共數據的運用以“特許經營”的形式交給某個“第三方”,實際上是以行政權力賦予這個第三方以壟斷公共數據的權利。這個第三方再向其他使用者收費,提高了其他使用者的成本,有損全社會的利益。
在中國,公共數據在數據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和地位。目前,中國超80%的數據在政府手中。在政府財政收支壓力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地方政府急于找到能代替土地財政的生財之道,可以理解。但要想把手里掌握的公共數據變現,必須慎之又慎。公共數據如何用,必須經過廣泛的討論,達成社會共識。在此之前,公共數據“資本化”,還是先歇著吧。
(摘自《南方周末》)
在一個成熟穩定的社會中,二、三支柱養老金財富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比如發達國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美國,其二、三支柱私人養老金合計約占家庭財富凈值構成的3/4,發達國家和地區如英國、日本等均超過六成,而我國居民家庭財富凈值構成中二、三支柱合計不足1/3,其中個人養老金僅占0.3%。未來我國個人和家庭財富中的短期資金轉化為長期養老資金的潛力巨大,是我國金融機構深化發展的重中之重。
——亞洲養老金融與產業研究院院長包虹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