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正常的繼承秩序沒有深入人心,失去政治強人掌舵的亂世王朝,一定會發生圍繞皇權而展開的博弈,這是歷史的鐵律。
魏晉南北朝的歷史很好地驗證了這個結論。
魏明帝曹睿駕崩后,世家大族選了司馬懿為他們的代理人;蕭齊王朝被蕭道成那些不成器的子孫各種折騰時,大家就選了坐鎮雍州的蕭衍為他們的代理人;石勒去世之后,侄子石虎憑借強大的軍功肯定會向最高權力發起沖鋒……
就是沒有問鼎皇權的強人,身后也發生了這樣的亂局:爾朱榮被刺殺后,爾朱集團馬上就分裂為關東和關隴兩個集團;高歡去世之后,侯景馬上就以河南十三州攪動天下風云……
西魏恭帝三年(556)十月,宇文泰病逝。去世前,宇文泰已經明顯感覺到了一場內部的大廝殺即將上演。
本質上來說,宇文泰雖然是西魏的大哥,但他和其他的柱國和將軍在地位上是相同的,只是職位和股份的區別而已。他在的時候可以憑借自己的威勢駕馭這幫人,當他去世之后,這些人必然會來角逐西魏的最高權力,這是想都不用想的事。宇文泰敢肯定,沒有軍功加持、年齡又尚小的兒子們肯定不是這幫人的對手。
最好的辦法就是延續強人政治。于是,宇文泰果斷打了侄子宇文護這張牌,讓他來輔佐兒子宇文覺。即使宇文護將來會攬權,甚至自己當皇帝,這起碼能保證權力在宇文家族內循環。
后來,趙宋的趙匡胤也有過同樣的苦惱,極不情愿地將大宋的權柄交到了弟弟趙光義手中。因為,作為過來人的他們太懂得權力的本質和游戲規則了。
可是宇文護雖然成熟穩重,卻沒有軍功的加持,也很難駕馭西魏群雄,趙貴、獨孤信、李遠這些人都不服他。無奈,宇文護只能合縱連橫聯合于瑾等大佬,在朝堂上強勢奠定了自己輔政的地位。
557年二月十五日,西魏恭帝元廓將皇位禪讓給了宇文覺,北周王朝正式開局。宇文護以導演禪位大戲將宇文家族與其他的柱國將軍區別開來,強勢奠定了宇文家族在關隴地區的領導地位。
另外,由于趙貴、獨孤信、李遠等人被宇文護誅殺,關隴地區都暫時團結在宇文家族的大旗下,繼續和關東的北齊、江南的南朝進行博弈。
這只是暫時的穩定,因為關隴貴族的情緒和野心并沒有因為形勢的變化而徹底消解,只要機會合適,他們還會向皇權發起沖鋒。
宇文護對關隴貴族的心理是門清,所以他一直緊抓北周的權力棒不放,即使連殺兩個皇帝也在所不惜,因為宇文覺和宇文毓要是提早親政只會成為關隴貴族的提線木偶。
當然,宇文護的行為也摻雜了個人野心,這人要是有軍功加持的話,估計自己就直接上了。
天和七年(572)三月,隱忍已久的武帝宇文邕趁著宇文護入宮覲見的機會將其一舉誅殺。由于此時的宇文邕已經成年,且個人才干也不錯,再加上北周已經建立15年,宇文邕完全可以駕馭當時的局面。
雖然宇文護落得被誅殺的命運,但他成功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建德六年(577)正月,宇文邕以御駕親征的方式滅亡了北齊。有了軍功的加持,宇文邕的江山只會坐得更穩。接下來的戲份就是宇文邕繼續帶領關隴貴族擴張關隴的蛋糕,實現一統天下的宏愿。
但天不遂人愿,在滅亡北齊后的第二年(578),宇文邕就因病駕崩,年僅36歲。
北周的歷史再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因為大家發現,坐在皇位上的太子宇文赟根本就是根廢柴,哪有人當著大家的面指著自己老爹的棺材說:“死得太晚了。”
更重要的是,宇文赟一上位還有各種作死的行為,不是打擊宗室就是打擊關隴貴族。這樣的人怎能完成統一天下的大任,怎能代表關隴集團的利益。此時的關隴貴族已經在思考干掉宇文赟的可能。
大象二年(580),宇文赟突然駕崩。內史上大夫鄭譯、御正大夫劉昉當時就找楊堅去了。接下來的劇情就是,鄭譯和劉昉矯詔確立了楊堅輔政大臣的地位。
劉昉的認知是,一個八歲的孩子怎能帶領大家完成統一天下的重任,怎能代表關隴集團的利益?
作為宇文赟心腹的劉昉都這樣,其他關隴成員就更不用說了,肯定想更換代理人。而楊堅不僅是關隴貴族的核心成員,女兒又是宇文赟的皇后(楊麗華),自己又和鄭譯、劉昉等人打得火熱,此時能被推上前臺的也只能是他。
再加上楊堅的老婆是獨孤信的女兒獨孤伽羅,楊堅實際上是手握楊家和獨孤家兩張牌的資源,屬于領跑其他關隴成員的節奏。同時,大家對于楊堅的個人能力也都門清,各項指標同時將楊堅推上了歷史的前臺。
楊堅也聰明,一走上前臺就將宇文赟當年的殘酷刑罰全部撤除,直接就收買了關中人心。就像當年的沛公一樣,約法三章一出臺,秦人歸心。對于劉昉、鄭譯等人,楊堅也是該分的蛋糕立馬給兌現:劉昉被拜為下大將軍,封黃國公;鄭譯為沛國公。
緊密團結關隴集團,楊堅不僅清除了宇文家族的王爺們,還將起兵的尉遲迥、王謙、司馬消難給一一解決。
大定元年(581)二月十四日,楊堅正式接受了北周靜帝宇文闡的禪讓,建立了大隋王朝。關隴集團通過和平方式完成了內部權力的一次更新。
楊堅也不負眾望,上位之后滅南陳、平突厥,將隋朝的蛋糕不斷做大。但隨著楊堅父子和關隴集團的逐漸離心離德,關隴內部還將導演一次新的權力更新,下一位上場的是唐國公李淵。
其實在武帝宇文邕還活著的時候,關隴集團就已經表現出了對前途的憂慮。王軌曾經對賀若弼說:“太子肯定不能承擔大任。”而賀若弼的態度是深以為然。
可見,關隴集團這場內部的權力更新是必然。而宇文邕要想避免皇權旁落的悲劇,最好的辦法就是像父親宇文泰當年一樣,在宗室中選擇一位年長者,這樣,起碼能保證皇權在宇文家族中循環。
再看隔壁的北齊,其實還是比較聰明的,高家為了避免權力落入外姓之手,一直維持著兄弟或者子侄分別坐鎮晉陽和鄴城的格局。因此,高歡、高澄、高洋去世之后,北齊的皇權才持續在高歡的子孫手中循環。
說白了就是強人政治。
漢高祖劉邦,駕崩前還苦苦設計制衡功臣集團的劉姓諸侯王群體和以呂后為核心的宮廷政治,防的就是蕭何等大股東對劉氏皇權的顛覆。
亂世,或者繼承制度還沒有深入人心的時候,權力的更新是必然。
楊堅是吃了趨勢的紅利。之后,五代十國頻繁重現這幕劇情。
(摘自“子玉史院”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