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柒斤
最近看了幾部古裝電視連續劇,皆見宣讀圣旨的太監或官員總拿“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經一番“頭腦風暴”后發現,這句人們耳熟能詳的話,其實明代才出現,且斷句有誤。
眾所周知,圣旨是封建社會的特殊產物、皇權的象征。歷史上第一個發布圣旨的皇帝是秦始皇,他也是第一個自稱“朕”的人,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命為‘制,令為‘詔”,他的玉璽刻著“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故而,那時候根本不叫“圣旨”,而是叫“制”或“詔”。秦始皇二十六詔書云:“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發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這份收藏于陜西咸陽博物館里的“秦始皇圣旨”告訴現代人,所謂的“圣旨”原本就沒有統一的制式。
漢承秦制,遂建立了一整套皇帝制度,天子稱皇帝,也自稱“朕”,其命令為“策書”“制書”“詔書”“戒書”,開場白一般為“某年某月某日,某皇帝……”《晉書·元帝紀》載,直到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的“圣旨”開頭,才出現“爰暨世祖,應天順時,受茲明命”。《唐六典》卷八說,唐代所謂的“圣旨”有“冊書、制書、慰勞制書、發日敕、敕旨、論事敕書、敕牒”等7種形式,一般是中書省的中書舍人起草、門下省嚴格審核后頒布,其開頭往往有“門下”二字,例如,唐《肅宗命皇太子監國制》開頭就是“門下,天下之本……”不過,自唐開始,皇帝非常注重“圣旨”的開頭,認真琢磨用語。唐肅宗即位敕書開頭這樣寫:“朕聞圣人畏天命,帝者奉天時……”唐德宗即位冊文開頭加了“昊天有命,皇王受之”。宋代的圣旨大體繼承和發展了唐代圣旨的制式,但開頭“節約”了幾個字,一般為“朕紹膺駿命”或“朕膺昊天之眷命”。元代鐵木真立國后,其子孫漢語水平極低,又羨慕漢文化,“圣旨”開頭便很奇葩,位于北京法源寺的“元仁宗圣旨石碑”開場白翻譯成漢語是:“長生天氣力里,大福蔭護助里,皇帝圣旨。”據說清乾隆皇帝拜讀元朝第六位皇帝泰定帝的圣旨后,實在看不下去,便按其意重新寫了一份,使其格調立馬提升。
直到“大老粗”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為帝,他先建造了一座“奉天殿”,目的是“以奉先靈”。正如明代文學家沈德符史料筆記《萬歷野獲編》卷二謂:“按太祖‘奉天二字,實千古獨見,萬世不可易。以故《祖訓》中云:皇帝所執大圭,上鏤‘奉天法祖四字,遇親王尊行者,必手秉此圭,始受其拜。以至臣下誥、敕命中,必首云‘奉天承運皇帝,太宗繼之。”由此,皇帝圣旨開頭的“奉天承運皇帝”六個字一直延續到清末。
其實,“奉天承運”是修飾詞,指代皇帝君權神授,受命于天。“詔曰”是詔告天下的意思,相當于現代的一種公文體裁。同時,自明代開始,皇帝圣旨開頭“奉天承運皇帝”的后綴并非都是“詔曰”,有的用“敕曰”或“制曰”。故而,古裝電視劇里按照“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來宣讀圣旨,屬于以訛傳訛。
(摘自《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