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苗

摘 要:在“讓文物活起來”這一重要使命的驅動下,各大博物館都在努力盤活館藏文物資源,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落到實處。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紋樣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于中國社會發展的整個過程。這些紋樣凝聚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反映了不同時期人們的風俗習慣和價值觀,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文章以常熟博物館為例,試析選擇以中華傳統紋樣為線索盤活館藏文物資源的原因、可行性及工作開展的具體路徑,“讓文物活起來”。
關鍵詞:博物館;“讓文物活起來”;中華傳統紋樣;館藏資源;創新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3.024
0 引言
當前,“讓文物活起來”已經成為博物館發展的重要使命和理念遵循,是博物館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有很多學者對“讓文物活起來”的內涵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如鐘國文在《博物館“讓文物活起來”的內涵、價值追求與尺度要求》一文中指出:“‘讓文物活起來應該具備四個層面的含義:一是通過盤活館藏資源,豐富文物表現形式,讓文物本體活起來;二是通過文物本體活起來,激發博物館活力,推動博物館功能發揮,實現博物館業務全鏈條高質量發展;三是博物館最大限度發揮功能作用,實現文物多重價值活起來,并讓文物中蘊涵的價值傳遞給觀眾,實現以文化人的目的;四是在博物館讓文物活起來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和公眾參與文化建設和治理,推動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同步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最終實現文化強國目標。”①具體到每一個博物館,首先要盤活自己的館藏文物資源,各部門結合各自的職能充分利用文物資源實現博物館的高質量發展,最終實現“以文化人”的理想愿景。那么如何盤活館藏資源,“讓文物活起來”,就成為每個博物館面臨的首要問題。
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創造出了璀璨的中華文明,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繪就了人類文明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中華傳統紋樣作為中國傳統裝飾藝術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凝聚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取向,反映了不同時期人們的風俗習慣和價值觀念,蘊含著強大的藝術創造力及豐富的文化內涵。紋樣是我們了解文物、傳統文化的一個窗口,本文以常熟博物館為例,探討選擇以中華傳統紋樣為線索盤活館藏文物資源的原因、可行性及如何開展具體工作,使館藏文物“活起來”。
1 選擇以中華傳統紋樣為線索的原因
中華傳統紋樣浩如煙海,承載著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是先人智慧和審美的結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傳統紋樣蘊含著強大的藝術創造力以及豐富的文化內涵,值得我們傳承和發揚。
1.1 順應美育的時代要求
當前,在全社會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背景下,美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作為美育“第二課堂”的博物館,在引導學生感受中華藝術的獨特魅力、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文物凝結著人文與藝術之美,博物館人應多思考如何引導觀眾欣賞文物,如何提升觀眾對傳統文化之美的鑒賞力。紋樣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從樸素的幾何紋樣到繁復精美的花鳥蟲魚、飛禽走獸等紋樣,再到寓意美好的各種吉祥紋樣,濃縮了不同時期的審美取向與文化意蘊。通過欣賞文物的裝飾紋樣,觀眾能感受到不同工藝創造的線條之美,還可以窺見文物所處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從而激發觀眾內心深處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同時也有利于增強對傳統文化之美的鑒賞力,提升美學素養。
1.2 深挖傳統文化內涵的內容要求
當前,我們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就要深度挖掘具有中國氣質、反映中國人民理想信念的特色文化。中華傳統紋樣在形成之初就體現了先民的信仰與追求。比如龍紋,龍被認為起源于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綜合了多種動物圖騰,因而龍紋本身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包容性(圖1)。再如蓮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清麗、高潔,人們將蓮花運用于裝飾藝術中,使裝飾對象更顯清新脫俗。“一束蓮”紋樣(圖2)更是象征“一品清廉”,作為裝飾紋樣可用于警示從政者要廉潔奉公。從這些紋樣中我們可以體會中華傳統文化中包含的各種理念及信仰追求,深挖傳統文化內涵就要從這些方面著手。
1.3 文物利用方式創新的資源需求
隨著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一系列新技術的不斷進步,博物館文物資源利用方式有了更多可能,原本沉睡在博物館中的各種文物變得觸手可及,拉近了觀眾與文物之間的距離。各大博物館中,故宮博物院對于文物資源的開發利用走在了行業前列,在文物資源方面的天然優勢使它在展覽、社教活動、宣傳推廣、數字化應用、文創產品、出版物等各方面都碩果累累,收獲了很好的品牌效應。
傳統紋樣文化內涵深厚且應用領域廣,大多數文物都有紋樣裝飾,可以通過紋樣將零散的文物串聯起來,構建起文物資源利用的新體系。整合好各類紋樣的文物信息,并從中遴選出有特色、有價值的文物作為資源儲備,為利用方式的創新奠定好資源基礎,尤其是追求視覺效果的展陳形式設計和文創產品創新都可以從傳統紋樣中汲取靈感。
2 以中華傳統紋樣為線索盤活館藏文物資源的可行性
常熟博物館現有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至當代各類文物1.6萬余件(套),以書畫、陶瓷、玉器三大類為主。其中國家一級文物22件(套)、二級文物283件(套)、三級文物834件(套)。館藏文物紋樣種類豐富,數量可觀,工藝精美者不在少數,可以支撐以紋樣為線索盤活館藏文物資源的工作思路。
2.1 館藏文物紋飾題材廣泛、工藝精美
據粗略統計,常熟博物館館藏文物的紋樣大致可分為幾何紋樣、植物紋樣、動物紋樣、器物紋樣、人物紋樣、吉祥紋樣六大類。其中,幾何紋樣以弦紋、回紋、乳釘紋、云紋、網格紋等為主,植物紋樣中以纏枝紋、折枝紋、蓮花紋、牡丹紋、梅花紋、菊花紋、竹紋、靈芝紋、蕉葉紋、瓜果紋等為主,動物紋樣以龍紋、螭紋、鳳紋、蝙蝠紋、魚紋、象紋、獅紋、鶴紋、馬紋、猴紋、鹿紋、蝴蝶紋等為主,器物紋樣以博古紋、元寶紋、鋪首紋等為主,人物紋樣以嬰戲紋、高士紋、仕女紋、八仙紋、福祿壽紋、麻姑獻壽紋、和合二仙紋、山水人物紋、戲曲故事紋為主,吉祥紋樣以八寶紋、八卦紋、如意紋、壽字紋、卍字紋、囍字紋等為主。
2.2 文物數字化工作初見成效
近年來,隨著智慧博物館建設的不斷推進,常熟博物館的文物數字化工作也初見成效。自2020年至今,依托國家專項資金補助以及地方財政的支持,常熟博物館逐步建立了藏品管理系統,共實現132件館藏珍貴文物的三維采集建模,1000多件(套)珍貴文物的二維高清數據采集。2020年常熟博物館推出線上數字展廳,至今已更新數字展覽27個,使觀眾足不出戶即可“云觀展”,在線瀏覽高清文物圖片。博物館展廳內還配置了文物數字化展示屏幕“萬物墻”、文物3D全息展示機、藏品觸摸一體機等,能為觀眾呈現更多文物數字化成果。依托新搭建的藏品管理系統,工作人員能夠看清文物的紋樣細節,方便對文物資源進行梳理和整合。高清的圖片及明確的三維數據也為后續的文物資源利用奠定了基礎。
2.3 文物資源開發需要新思路
常熟博物館依托館藏資源,在展覽、社教活動等方面做了許多探索,主要集中在展示常熟當地的文化流派如虞山畫派、虞山印派、虞山詩派,或者常熟本地名人如翁同龢、楊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