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根 胡松洋
摘 要:文章以北魏遷移民活動為視角,結合北魏立國初期積極接納漢文化這一歷史背景,探討以平城地區為中心的“平城體”書法藝術的發展過程。同時,“平城體”魏碑發展中影響最大的河北地區及南朝“投化客”也是文章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平城體;魏碑;北魏漢化;遷移民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3.033
0 引言
北魏作為南北朝時期由拓跋鮮卑所建立的政權,從公元398年拓跋珪重建代國到太和十八年(494)北魏統一北方并形成南北朝對立的局面為止,平城(今山西大同)作為北魏都城長達96年。北魏政權從立國之初便不斷汲取漢民族文化,形成了融合發展的局面,為日后發展奠定了極為重要的基礎,這一切離不開北魏的遷移民活動。在書法方面,可以說“平城體”風格的形成離不開移民政策,各地區書法風格匯集于平城,為“平城體”書法風格的形成奠定基礎。筆者將以北魏統一北方時期移民活動為線索,探尋北魏“平城體”書法的發展脈絡。
1 北魏立國與漢文化接納
關于拓跋鮮卑的源出,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觀點認為鮮卑為“索頭虜姓”,與匈奴同為李陵之后。另一種說法見《魏書》記載,因故地有大鮮卑山故稱為“鮮卑”,其號由地名而來可見拓跋氏自認為是鮮卑種,以地名為種名的現象在游牧民族中頗為普遍,較為可信。當時的拓跋氏屬于游牧部落,隨著勢力不斷壯大,拓跋氏開始向往先進的漢族文化。曹魏時期,首領力微派遣他的兒子沙漠汗進入曹魏政權作為人質,沙漠汗在魏居留十年,深受中原文化影響,希望進行漢化改革,但在返回本部時由于衛瓘的離間,卷入拓跋部新舊勢力對峙最終被殺,這也使拓跋部封建君主化運動提前夭折,力微死后拓跋鮮卑部落隨即“諸部離叛,國內紛亂”。力微之孫昭帝祿官即位之后,重整舊部勢力較力微時擴大了一倍,并且繼續支持晉朝北方諸將領,晉朝遂以大單于金印紫授,但并未正式封爵位,至猗盧統帥時期被封為“代公”“代王”,以平城為南都政治中心,至此代國已經正式成為中國的附屬國,君主專制的雛形已經出現。到什翼犍時代進一步完善政體,設立百官,形成了相當規模的君主專制政體,后因前秦勢力強大短暫覆滅。
拓跋鮮卑在160年的歷史中,實現了從游牧到定居、從部落組織到君主專制的過程,始終與中原勢力保持較好的關系,可以看出拓跋鮮卑從發展之初便很愿意接受漢文化,在代國期間任用如衛操、衛雄等河東衛氏漢人為拓跋鮮卑刻石立碑,其書法氛圍也被拓跋鮮卑接納。《猗盧碑》殘石拓片便為印證,書體在隸楷之間,隸書成分較重,隸楷書中又略雜裝飾性筆畫,其線條之恣肆、奔放、灑脫,雖然此類風格和日后“平城體”魏碑風格區別較大,但其書法風格為日后北魏刻石發展奠定了先決條件。直至淝水之戰后,北方部族紛紛脫離前秦統治,前秦勢力瓦解。登國元年(386)正月,拓跋珪重建代國,稱魏王。重建代國之后拓跋珪聯合后燕掃清障礙,于天興元年(398)七月遷都平城,至此北魏開啟了平城時代。
2 河北士族與“平城體”書法啟蒙
遷都平城后,代北地區得以平定,北魏政權將中原地區作為下一個目標。《魏書·庫莫奚傳》記載:“今中州大亂,吾先平之。”①太祖認為北魏的主要方針在于先平定中原地區,中原自古便是中國文化中心,擁有崔氏、盧氏這樣的門閥士族,同時地處平原地帶土地肥沃利于農桑,因此奪取中原地區對北魏意義重大。《魏書·西域傳序》也有載:“經營中原,未暇及于四表。”②從史書記載中可以看出,先平定中原地區然后再威服北方及西域是北魏的主要策略,奪取與北魏相鄰的河北地區便成為北魏進攻的首要目標。隨著北方氏族依附北魏政權,在書法方面也產生影響并萌發了“平城體”書法風格發展的萌芽。
在太祖道武帝立國之初,就有一些幽并地區的人士為北魏效力,如張衰、上谷侯岌、許謙等人。唐長孺在《拓跋族的漢化過程》一書中寫到,拓跋珪占領河北之后階級與國家形態已經基本形成。拓跋鮮卑逐步從文化較為落后的游牧部落,轉變成為封建國家,可以迅速地實現國家政體的建立。在文化方面,早在太武帝時期便設立太學,可見北魏對于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在攻占后燕之后于天興二年(399)增設國子太學生近千人,也正是這些河北地區士族的遷入使得北魏教育得以普及,書法藝術也隨即發展。
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關鍵就在于人口遷移。在攻占河北地區之后,對平城進行了三次移民:第一次是天興元年(398)元月,“徙山東六州民吏及徒何、高麗雜夷三十六萬,百工伎巧十萬余口,以充京師。”③《魏書·食貨志》記載:“既定中山,分徙吏民及徒何種人、工伎巧十萬余家以充京都。”④第二次則是同年十二月,“徙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杰、吏民二千家于代都。”⑤第三次是泰常三年(418),“徙冀、定、幽三州徒何于京師。”⑥平城通過河北地區的移民,擴充生產保證了糧食供應,十萬“百工伎巧”在北魏初期進行大規模的營建工作,同時河北地區的守宰、豪杰、吏民也為北魏政權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做出了努力。
隨著河北進入北魏版圖,以崔氏、盧氏為首的北方士族,將漢文化逐漸向平城轉移。首先,從河北地區傳入大量經典。《魏書》記載,北魏攻陷后燕后獲得大量圖書、珍寶、皇帝璽綬等。除了后燕所藏典籍之外,北魏政府還進行了書籍的收集,對平城地區的文化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其次,北魏也新增教育部門培養博士與太學生。據《魏書》記載:“立太學,置五經博士生員千有余人……太學生員至三千。”⑦三千太學生在平城時期屬于極大規模,這些太學生為北魏文化建設做出重要努力并出現了一大批著作,包括記錄北魏國史的《國紀》、匯集整理文字的《眾文經》以及《兵法孤虛立成圖》《燕書》等。對于政治制度及典章方面,北魏召集漢臣崔玄伯、鄧淵、賈彝、賈閨、晃崇等人進行建設。由此可以看出,道武帝時期積極從各方面進行漢化,并取得了重要成果,這些都與河北地區的氏族學者入魏有著重要聯系,也為后期吸收諸如河西、東晉南朝等文化開啟了先河。
在書法方面,由于崔盧等士族遷居平城,使書法活動成為風尚。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中講到清河崔氏在北方的地位如同瑯琊王氏之于南朝。在《魏書》中我們可以找到以下描述:“始玄伯父潛為兄渾誄手筆草本……王遵業買書于市而遇得之,深藏秘之。”⑧王遵業卒于武泰元午(528),為當時著名的書家,他偶遇崔潛真跡將其“藏于秘府”,由此也可以看出崔潛書法的精妙。崔潛之子崔宏“尤善草隸行押之書,為世摹楷。”⑨可知崔宏對于草隸書和行押書都很擅長,草隸應當就是當時日常書寫中使用的隸書與章草筆意的過渡書體。崔宏之子便是北魏杰出政治家崔浩,“浩既工書,人多托寫急就章……多裁割綴連以為楷模。”⑩《急就章》從西漢一直流傳,為當時的習字范本,可見崔浩書風在當時受歡迎的程度。除崔氏之外,還有范陽(今河北涿州)盧氏的盧志、盧諶、盧邈等人,《魏書》記載:“初,諶父志法鐘繇書……淵習家法,代京宮殿多淵所題……魏初工書者,崔盧二門。”k在平城宮殿上的題署大多為盧淵所書,可以看出盧氏在北魏平城時期的書法極為出眾。
綜上可知,崔氏、盧氏等北方士族具有良好的書法涵養和傳承,并在整個北魏社會形成了崇尚書法的社會風氣。北魏重視教育,也使得北魏貴族更容易接受到良好的書法教育,遺憾的是留存至今的書法材料極少,我們只能從現有的史料當中加以了解。可以說崔氏、盧氏等北方士族為北魏早期的書法教育奠定了一定基礎與環境,并且這些士族的書法都是傳承于鐘繇、索靖、衛瓘等三國、西晉書家。拓跋鮮卑也在積極漢化的過程中吸收了在西晉末年至十六國期間的書法,對于日后書法風格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影響。
3 “投化客”與“平城體”淵流
“投化客”指的是投順歸化北魏政權的南人,主要指山東、河南地區在北魏與南朝對峙期間由于種種原因北遷的晉室貴族、青齊士族以及眾多民眾。本文所討論的遷移民是以北魏與劉宋對峙這一期間為線索。南朝大將劉裕于公元410年平定南燕,將山東、河南地區納入版圖。之后劉裕代晉自立,史稱“劉宋”,決心開始北伐,但于泰常七年(422)不幸病逝,明元帝得知劉裕死訊,遂下令三路出兵攻打劉宋,泰常八年(423)十一月初六日,拓跋嗣去世,同年拓跋燾即位,并親自指揮攻南。于北魏神?四年(431)二月攻占河南,皇興三年(469)拔東陽城,攻占山東地區。
由于南北戰亂不斷與南朝政權更迭,不少南方政權的宗室成員為了自保選擇逃亡北上,一批東晉司馬氏及劉宋皇家氏族北遷歸魏,這些皇室成員到達北魏之后都得到了較高的禮遇,并且大多都通過聯姻的方式鞏固了地位。
歸附北魏的貴族,通常會跟隨數量眾多的下層民眾與流民。這類遷移情況在北歸氏族中極為常見,并且拓跋燾在即位之后下詔招撫,這對南方民眾必然產生巨大的吸引力。
在山東地區納入北魏統治之后,為了充實京畿北魏進行了大規模的移民政策,將大量士族遷入平城,并被稱為“平齊民”或“平齊戶”。根據史籍梳理,在北魏朝廷中冀州士族的地位都比較高,而“平齊民”的地位較低一些,多從事農耕、手工業活動與宮殿營建等工作,少數文化水平較高的人以傭書自給,史書中記載有崔光、崔亮、房景伯、劉芳等人。正是因為北魏以門閥取仕,很看重“公私人望”與“相重”,仕途上需要當時的朝廷權貴提拔。“平齊民”與先入北朝的冀州士族關系較遠,難以得到重用,所以這些人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才得以登仕,如高聰、蔣少游等人,當然這也與當時孝文帝推行的漢化政策有關。
《鮑纂造像》便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該造像刻于太平真君三年(442)據《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片匯編》記載清末出土于山東地區,原石現存日本。這一時期正是北魏與劉宋交戰階段,此刻石的出土地存疑,據造像內容可知鮑纂官至“永昌王常侍”其“單宦在臺”。據楊守敬考“臺為都城之稱”北魏也沿襲其好,可知鮑纂已在平城為官,此造像應該是在都城為遠方父母刊刻的造石浮圖與《大涅槃經》。此造像書法風格渾樸,字形已有楷書體式,橫畫雁尾明顯,筆畫舒展率意,起筆多方筆,結構生動,渾然天成,與造像風格融為一體。從造像所刻人物中可以發現,其形象為身穿胡式上衣,頭戴胡帽的胡人形象,由此可見《鮑纂造像》已經融合了胡漢文化。書法風格方面,可以推測是由西晉正體隸書變體而來,保留著方筆與燕尾,波磔不明顯,其字體已有楷書勢態。由于鮑氏官職較低,其刻工應該是北遷的工匠完成,這種刻法還在力求西晉正體風格,但已不逮古,這種風格成了“平城體”的普遍面目,如洛陽《鄭長猷造像記》等題記仍延續此風格。
《司馬金龍墓屏風漆畫題記》體現的書風北漸更為明顯,墓主司馬金龍,字榮則,司馬楚之子。司馬楚之,字德秀,南朝東晉貴族,由于劉宋建立為求自保入魏,迎娶諸王女河內公主。司馬氏為晉朝宗室,河內公主為北魏宗室,司馬金龍繼承其父爵位。金龍共納兩位妻子,“初納太尉、隴西王源賀女……后娶沮渠氏。”l司馬父子與鮮卑上層貴族實行政治聯姻,因此備受朝廷寵信,可知北魏皇族對于北渡的晉朝宗室是極為歡迎的,能反映其背后復雜的社會歷史背景。司馬金龍于太和八年(484)去世,其為晉氏后裔,所以南朝漢文化傳統悉數保留,從墓葬形制和隨葬品方面皆有所體現,《司馬金龍墓屏風漆畫題記》便在其中。從漆畫所畫內容來看,主要還延續漢代時期烈女、逸士和高人等故事,由于司馬氏自南朝而來,必然留存一些南朝風尚。同時,其漆畫制作工藝又與同一時期寧夏固原出土的北魏漆棺畫極其相似,也反映了文化上的融合,而這種影響也是潛移默化的。從公元398年北魏攻占河北地區開始,北魏通過遷移民政策使得平城地區逐步成為政治中心與文化中心。文人、僧錄以及工匠云集于平城,同時促使書法與繪畫達到了全新的境界。
總之,山東、河南地區遷入平城地區的遷移民為北魏擴充了京畿的人口,保證了糧食供應,營建了宮殿、石窟等工程,使平城從一個偏遠荒蕪的北方小城逐步成為北方最大的城市。在書法方面,由于大量南朝宗室北遷,使得南朝書風北漸,現存北魏《鮑纂造像》《司馬金龍墓屏風漆畫題記》便為印證。除此之外,“平齊民”在遷入之初由于沒有入仕的機會,一些飽學之士大多以傭書為業使得北魏社會整體具備較高的書法水平,因此平城作為融合南北朝、多氏族、多文化交融的超級都城,開始醞釀一場書法變革。
4 結語
周一良在《魏晉南北朝史札記》一文中講道:“北魏建國之始,用人即采取兼容并包之方針。”m可見北魏統治者對于各地區歸附的漢人態度相當開明,這種政策也吸引了大量人才,使得平城地區積聚了一批書法家,成為“平城體”書法風格的開端。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沖突與融合的時期,南北朝前后北魏作為鮮卑建立的政權,在其立國之初便向往漢文化,雖然期間受到保守勢力的阻撓,但其發展方向終究是以吸納漢文化為主。而這些改變的基本條件就是以“人”為媒介的交流,河北、山東、河南以及秦涼地區的移民便顯得至關重要。這些皇室、士族、僧侶、平民在北魏前期遷入平城,隨之而來的改變體現在方方面面。不僅為北魏帶來了漢文化先進的典章文物、先進文化以及優秀的繪畫、書法、音樂等藝術,而且從宏觀來說,各種不同文化的交融碰撞,也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增加了更為豐富的內涵。
在書法方面,太武帝拓跋燾對文字與書法極為注重。《魏書》記載:“初造新字千余……今制定文字,世所用者,頒下遠近,永為楷式。”n可以看出,當時各種的俗體字、異體字千差萬別、并行于世,這種現象必然與各地遷移民匯聚有關,由于各地區書體風格的匯入產生了混淆。太武帝為了解決“文體錯謬,會義不愜”的時弊,便造新字千余作為楷模規范。“平城體”書法便是在這樣的規范之下逐步形成并走向統一的。
平城作為北魏都城,匯集了為數眾多的遷移民,不同的文化習俗必然產生沖突與融合,從而聚合成一種強大的凝聚力,使文化與文化之間相互包容、共同發展,經過這些激烈沖突以達到更高層次的兼容并包。書法藝術作為中華文化的精髓,必將在此種環境下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從此誕生的“平城體”便是最好的證明。
注釋
①魏收.魏書:卷100:庫莫奚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7:2407.
②魏收.魏書:卷102:西域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7:2449-2450.
③魏收.魏書:卷2:太祖紀[M].北京:中華書局,2017:35.
④魏收.魏書:卷110:食貨志[M].北京:中華書局,2017:3104.
⑤魏收.魏書:卷2:太祖紀[M].北京:中華書局,2017:38.
⑥魏收.魏書:卷3:太宗紀[M].北京:中華書局,2017:68.
⑦魏收.魏書:卷2:太祖紀[M].北京:中華書局,2017:1989.
⑧⑨魏收.魏書:卷24:崔玄伯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7:698.
⑩魏收.魏書:卷24:崔浩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7:915.
k魏收.魏書:卷47:盧玄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315.
l魏收.魏書:卷37:司馬楚之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7:35.
m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5:351-353.
n魏收.魏書:卷4上:世祖紀[M].北京:中華書局,2017:82.
參考文獻
[1]徐世慶.試析隸書到魏碑體的演變過程[J].中國民族博覽,2019(2):103-105.
[2]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7.
[3]俞豐.經典碑帖釋文譯注[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5.
[4]殷憲.北魏平城書跡二十品[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5]許雅娟.魏碑書風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7.
[6]宮大中.魏碑書藝形成階段的里程碑:從《平城魏碑十二品》看“魏碑故里”[J].中國書法,2019(8):4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