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德昌
摘 要:黃驊市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海豐鎮遺址于2019年5月入選全國24個城市的55個“海絲”申遺史跡點。文章從文獻記載、考古發掘等方面,以瓷器貿易、鹽業經濟、交通運輸和港口功能等為切入點,詳細闡述海豐鎮遺址在隋唐至金元時期在通商的基礎上,利用其濱海的地理優勢和鹽業經濟這一強大后盾,逐步發展成以瓷器貿易為主的港口集散地,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歷史見證及海上絲綢之路北起點,在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海上絲綢之路;北起點;海豐鎮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3.041
海豐鎮遺址位于河北省滄州渤海新區黃驊市東南約30千米,分布在羊二莊鎮海豐鎮村至楊莊村之間,東西長約1900米,南北寬約1200米,面積約228萬平方米。遺址處在中間高四周漸低的臺地上,其中心最高處為一東西向土崗,高出周圍地表3米左右,被當地人民稱為“馬鞍嶺”?,F朔黃鐵路和石黃高速呈西北—東南向分別從遺址的北部和南部穿過。遺址中心點地理坐標為38°17′53.37″N,東經117°34′32.06″E,海拔約2米。遺址東、南兩面為柳河故道。遺址地表暴露遺物豐富,海豐鎮村至楊莊村之間的人工土溝兩側的堆土上暴露的遺物更是種類多樣,除磚瓦外,不同窯口類型的瓷器殘片俯拾皆是。海豐鎮遺址主體年代為金代,是當時集水陸交通為一體的、以瓷器為主的經貿集散地。1986年遺址發現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黃驊市博物館先后多次對海豐鎮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揭露許多重要遺跡和以瓷器為代表的眾多遺物。2006年5月,海豐鎮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5月,海豐鎮遺址入選全國24個城市的55個“海絲”申遺史跡點。
近年來,通過對其暴露遺跡、文物標本和相關文獻記錄的梳理和研究,相關專家認為:海豐鎮遺址是金元時期以瓷器貿易為主的港口遺址,是海上絲綢之路北起點。
1 文獻記載明確,歷史沿革清晰
譚其驤先生在《西漢以前的黃河下游河道》中依據《尚書·禹貢》《山海經·海內東經》《史記·河渠書》等相關文獻推斷,周定王五年(前602)黃河主流入??谠谡挛洌S驊)境內,直到王莽始建國三年(11)河決魏郡,黃河主流才移至山東利津入海,其間歷時達613年之久,即東周至西漢末年,黃河主流長期是從渤海灣西岸流經黃驊一帶入海的。北京交通大學海濱學院副院長張長鐸先生也在實地調研后,在《黃驊史話》中提出:黃河古道在黃驊境內分布主要有三條,入海河口有大口河、南排河、歧口,南支從孟村入境,經柳林莊、堤柳莊、灣灣頭、海豐鎮,從大口河入海?;狙卦罂诤印⒘幼呦?。中支從滄縣入境,大致沿南排河走向,經滕莊子、中捷、南大港在南排河處入海。北支從青縣入境,大致沿北排河、子牙新河走向,經大麻沽、王化莊、乾符、同居、太平村、沙井子,在歧口入海。
據《鹽山縣志》同治版記載,漢元朔四年(125)漢武帝劉徹封齊孝王劉肥之孫劉陽為柳侯,封地在海豐鎮一帶,稱柳侯國,都城設在海豐鎮,歷六年,王莽篡漢時廢。魏晉時因地近漂榆稱漂榆邑,后趙主石勒派王述在此煮鹽,又名角飛城,此時居民以魚鹽為利,呈現一片繁榮的景象。唐宋時稱通商鎮,水陸交通較為便利,通商比較頻繁。金代稱海豐鎮,是以瓷器貿易為主的集水陸交通為一體的經貿集散地。元代時,柳河河道因惠民河的開挖而橫斷并淤塞,導致海豐鎮鹽運水路受阻,柳河航運由陸路運輸取代,鹽業逐步衰落,漸為廢墟。《金史》載:海豐鎮在天津未興之前為海口第一繁榮之區。而宋樂史《太平寰宇記》中有“故柳城,在今縣東七十里。漢為縣,后漢省,一名柳亭城。漢武臺,在邑界”的說法。另外《水經注》《天工開物》《鹽山新志》等也有相關佐證。
2 現有發掘勘探證明:遺址有港口功能區
因修建朔黃鐵路和石黃高速公路,分別于2000年、2003年、2005年三次對海豐鎮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2016年進行了主動性考古發掘,四次發掘共揭露面積約5000平方米,發現遺跡有灰坑100多座、灰溝10條、建筑基址20余座、水井2眼、灶17個、道路6條、磚砌遺跡3處,確定了碼頭遺址和商鋪遺址2個功能區。
這四次發掘以2000年出土遺物最為豐富,出土較為完整或可復原的遺物較多,以瓷器類遺物居多,器形多有盤、碗,以及壺、盞、盒、盆、缸、罐、虎形枕、雞腿瓶、彩繪人俑、貼塑和絞胎器等,在這些瓷器中有一些特殊形制的器物,如蛙形器、龜形器蓋也有發現。除了日常用的瓷器外,還有少量圍棋子、象棋子、骰子等用于日常娛樂的遺物出土。這些出土的瓷器面貌多樣,按風格有定窯類型、井陘窯類型、磁州窯類型(圖1)、耀州窯類型、鈞窯類型、龍泉窯類型及景德鎮窯類型等。這些瓷器品種極其豐富,其中定窯、井陘窯的印花、雙色釉點彩,磁州窯的剔花、紅綠彩,耀州窯的青瓷印花等十分精美。
除了瓷器類遺物之外,還有陶質、石質、骨質、金屬等各類遺物出土。陶質類遺物有陶盆、罐、壺、瓶、硯、撲滿、印模;石質類遺物有石盤、盆、舀、圓球等;骨質類遺物有骨簪、牌、刷柄、算籌、管形飾物;金屬類遺物有沙鍋、鐵鏟、銅鏡、鈸、銅錢等;銅錢種類有“皇宋通寶”“祥符通寶”“政和通寶”“崇寧重寶”等。陶質類遺物有龍形鴟吻,體積較大;建筑構件圓形瓦當以獸面紋、龍銜魚紋為主。此外還有幾十枚蓮子、棗核和甜瓜籽等植物種子出土。
為配合海豐鎮遺址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2012年4~7月,受黃驊市博物館委托,保定市文物勘探辦公室對海豐鎮遺址的邊界范圍和遺跡布局進行勘探,初步摸清了海豐鎮遺址的邊界及豐富區的范圍。2014年6~12月,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師生受邀,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黃驊市博物館合作,對2000年第一次考古發掘的資料進行整理和研究,認為海豐鎮是金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北起點。
2015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黃驊市博物館共同組成考古隊,對海豐鎮遺址開展考古調查、勘探和遙感考古工作,明確了遺址分布、功能分區、內部道路和內陸水域交通線等。聯合考古隊通過考古調查,在柳河古河道及海豐鎮遺址東部勘探發掘,結合物探(高精度磁法勘察),發現臨河大面積踩踏面,初步確定遺址碼頭區的存在。
《鹽山新志》認為海豐鎮在天津未興之前為海口第一繁榮之區……至元鹽業不振,漸為廢墟……海豐鎮為繁盛之區皆以行鹽故也……。海豐鎮遺址的發現使我們得以重新認識這曾是濱海繁盛之區的興衰之地,考古發掘結果顯示,海豐鎮不僅僅與鹽業有關,還是商貿的集散地,出土數量眾多、不同窯口的精美瓷器就是最好的見證。那特殊的建筑構件,具有商業和文化氣息數量可觀的圍棋子、中國象棋子、骨牌、骰子,以及精致的陶質玩具和印模等,彰顯了當時貿易的繁榮。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海豐鎮是在唐宋時期這一帶通商的基礎上,利用其濱海的地理優勢而發展起來的以瓷器貿易為主的集散地,在金代達到空前繁榮。國外特別是東亞、東南亞國家出土的相當一部分宋金時期的瓷器可能就是從這里輸出的。
近年來,隨著主動性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的開展,海豐鎮遺址的歷史價值和重要意義日益凸顯出來。有專家認為:海豐鎮遺址是一處以金代遺存為主的濱海港口遺址,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歷史見證,在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從全國的角度看,海豐鎮與中國寧波、揚州等地遺址一起搭建了中國古代瓷器貿易的地緣架構,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始發地之一,對于研究東亞地區古代瓷器貿易也具有重要意義。
3 煮海為鹽,奠定鹽瓷貿易基礎
2016年秋季,海豐鎮遺址以東2.5千米大左莊村附近,由于蝦池的修建,發掘出了大量的凹槽磚和瓷片。經過調查,考古專家初步確定這是一處隋、唐時期的遺址。2016—2017年和2020年兩次對該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確認該遺址為一處隋唐時期的制鹽遺址。兩次發掘面積共計約2000平方米,發現灰坑90多座、灰溝15條、鹽灶17座、鹵水井5口、刮鹵攤場3處,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隋唐煮鹽工藝,再現了千年前的手工制鹽工藝。大左莊制鹽遺址是我國隋朝、唐時期沿渤海發掘的第一座制鹽作坊,它表明隋、唐時期黃驊的制鹽規模和產量已經達到相當程度。2021年12月,大左莊制鹽遺址被納入“河北百年百項重要考古發現”名單。
2020年3月,海豐鎮遺址東北6千米處,滄州鹽業集團長蘆黃驊鹽業有限公司進行基建時發現有遺跡現象。經過調查,考古專家初步確定這是一處金元時期的遺址。2020年4~5月對該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確認該遺址為一處金元時期的制鹽遺址。遺址分為制鹽工作區和生活區,搶救發掘面積達900平方米。清理出房址2座、煮鹽灶3座、灰坑15個,遺址中還發現銅錢、鐵器、瓷碗碎片等物件,再現了金元時期的制鹽業方式,填補了河北省金元時期制鹽業歷史的空白。
由此可見,黃驊制鹽歷史源遠流長且一脈相承,隋唐至金元時期黃驊地區制鹽業高度發達,鹽瓷貿易突出,二者交匯于此,達到一種貿易的平衡,促進了商業和交通運輸業的繁榮,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也對社會文化的演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4 瓷器追蹤溯源,再證海瓷貿易
2014年,馮恩學教授帶領的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團隊,仔細對比、研究海豐鎮遺址出土瓷器標本后,認為出土瓷器殘片數量、種類比例遠超一般村鎮遺址,瓷器更是涉及定窯、井陘窯、磁州窯、耀州窯、鈞窯、龍泉窯、景德鎮等眾多窯口,且多數殘片光潔度較高、使用程度低,疑似長途運輸檢查拋棄的碎瓷。同時該遺址在金元時期瀕臨海邊,可見海豐鎮遺址應是金元時期瓷器貿易的港口遺址。
2014年3月,日本東洋陶瓷美術館名譽館長伊藤郁太郎等一行四人來到黃驊博物館參觀,主要為了探尋宋金時期日本國內發現的瓷器是否與黃驊海豐鎮遺址發掘的瓷器相似。伊藤一行首先參觀了黃驊博物館相關瓷器藏品,現場與博物館工作人員進行交流探討。隨后驅車實地到海豐鎮遺址進行了考察。經過兩天多的緊張工作,中日學者基本證實了日本國內發現的宋金時期瓷器與黃驊市海豐鎮遺址發掘的瓷器屬于同類,肯定了海豐鎮宋金時期瓷器大量外銷朝鮮半島(時稱“高麗”)、日本等東亞國家這個結論。
黃驊市博物館館藏一件造型獨特的陶器—唐圈帶壺(圖2)。整體呈環形圈帶狀,方唇,直口,腹部為圈帶狀,圈足外撇呈喇叭狀,胎質較細??诓坑袃傻佬y,腹部外圈有四道旋紋,中間刻劃不規則紋飾,內圈有三道旋紋,內側刻劃不規則紋飾,被專家鑒定為國家二級文物。據考證,這件文物明顯區別于我國所產本地陶壺,為舶來品,明顯帶有地中海地區特色。隋唐時期黃驊地區制鹽業高度發達,促進了商業貿易和交通運輸的繁榮,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也對社會文化的演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黃驊市博物館館藏的這件唐圈帶壺,就是隨著官鹽行銷、商品貿易,沿大運河,經漳河、柳河來到黃驊的。
5 專家大膽假設,審慎求證,推斷“海絲”北起點
滄州市文物局鄭志利先生認為,元代開鑿了惠民河造成了海豐鎮的衰落。柳河因南北走向的惠民河而斷流,導致柳河航運廢棄,間接造成海豐鎮碼頭衰落,海豐鎮鹽業走向衰敗?!尔}山新志》記載,在未開鑿惠民河之前,黃驊鹽業居全國首位,位于渤海邊的海豐鎮鹽業興盛發達,后來水運交通中斷,造成鹽業運輸途徑不暢通。鹽業中心開始向北京、天津等地轉移。海豐鎮“至元鹽業不振,漸為廢墟”。柳河之塞,不僅堵住了鹽業運輸,也堵住了瓷器運輸,喪失了水陸交通口岸的地位。這在《鹽山新志》也找到了依據:“元代開惠民河,此邦橫河皆縱斷之,柳河之塞,在長蘆之截地(捷地),于是南運路斷絕。”
國內著名歷史學、考古學專家、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馮恩學先生,通過對海豐鎮遺址2000年發掘情況的詳細研判和對隨后幾年的歷次發掘了解,明確提出海豐鎮遺址是金元時期瓷器貿易為主的港口遺址,同時參考日本東洋陶瓷美術館名譽館長伊藤郁太郎的“海豐鎮遺址出土瓷器與宋金時期日本瓷器屬于同類”,肯定“海豐鎮宋金時期瓷器大量外銷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的結論。結合相關史實,即唐代和北宋時期,蓬萊的登州港、青島的板橋鎮港是重要海外貿易的起點港口。北宋晚期出于軍事安全的考慮,宋朝一度限制傳統港口的船只出入,北宋熙寧七年(1074),宋朝下令把登州港封閉,加上后來戰事的影響,蓬萊的登州港和密州的板橋鎮港衰落,但是民間的海上貿易需求強烈,北側的原本鹽業興盛的海豐鎮港則迅速崛起,取而代之,成為金元時期北方最重要的對外瓷器貿易轉運的港口。再往北,當時沒有對海外貿易的港口。他大膽提出“海豐鎮港是金元時期北方海上絲綢之路的北起點”這一論斷,更加提升了海豐鎮遺址作為宋金時期北方重要外銷瓷港口的明確性。而古柳河流域調查、范家堡打撈瓷、相關古代窯口瓷器出海線路的調查都指向了海豐鎮作為當時(主要宋金時期)北方大港、海瓷貿易北方出口的真實性,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北起點。
6 內陸交通線逐漸明確,港口腹地日益明確
2016年的古柳河流域調查發現證明了柳河與大運河存在連接關系,結合《新唐書·地理志》《水經注》《滄縣志》《中國歷史地圖集》等文獻資料考證,聯合考古隊認為古柳河即文獻所記載的浮水河,文獻中實則叫作“浮水”,也叫“浮陽河”“浮河”,只在海豐鎮一帶叫“柳河”。浮水大致走向是在東光縣西南接南運河,然后向東北經南皮縣東南、大浪淀,東行經滄縣滄州舊城東南、孟村縣北、章武城(黃驊常郭鎮故縣村)、黃驊舊城(鹽山老城)北、海豐鎮南、柳縣故城(黃驊羊二莊),向東北方向在今黃驊關家堡村附近入海。而磁州窯瓷器運輸到海豐鎮的水運線路也就比較明了—首先通過漳河或滏陽河,再連接到運河,在東光縣西南通過浮水(柳河)轉運到海豐鎮。梁紀想、李江、王建三位學者在《試論磁州窯的水運外銷》中提及磁州窯北上、東進兩條水路外輸途徑以及磁縣南開河元代沉船、大運河東光碼頭及沉船遺址出土的瓷器標本也與海豐鎮遺址出土的瓷器極為相似、時期相近,從另一角度肯定了至少磁州窯部分外銷瓷是通過古柳河運往海豐鎮用以外銷的。同樣依據譚其驤先生在《西漢以前的黃河下游河道》的相關說法和張長鐸先生在《黃驊史話》的說明,可以推斷其他窯口輸入海豐鎮也是同樣的方式。故從瓷器源流方面可以肯定,宋金至元初北方外銷瓷器有很大一部分是從海豐鎮的碼頭集中出運,發往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的,從而實現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北部支線運輸。同時在對古河道柳河流域進行延伸調查時發現古代遺址點20余處,其中大多數遺址的年代集中于唐—元時期,這也對明確海豐鎮遺址作為當時的交通樞紐提供了有力支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認為海豐鎮遺址是我國宋金時期北方重要港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北起點,是一座千年古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