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江陰市天鶴幼兒園 周文娟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提出,在幼兒探索學習的整個過程中,作為教師需要把握好自然與實際生活的機會,組織幼兒采用對比、觀察、實驗等一系列方法,在學習的過程中尋找問題,并對問題展開分析,找到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求真,即幼兒根據自身興趣生發探索的主題,以幼兒自己的方式進行探索、觀察,自主投入發現式學習中。因此,在陪伴幼兒追求“真問題”的全過程中,以“求真”的態度推動了課程“蠶行天下”的生成。在飼養、探索蠶的整個課程實施中,幼兒通過求真的探索方式,形成了對自然和生命的熱愛之情,進而投身于關心蠶、愛護蠶和養護蠶的實踐上。
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幼兒探索能力的形成主要基于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兩大條件共同推動。在發現自然這一探索性活動中,教師需要時常給幼兒激勵性語言,例如“你試試看”“你能行”“大膽想一想”等,多向幼兒表明欣賞、肯定與接納等積極和正面的態度,關注幼兒的興趣點,滿足幼兒的意愿。
課程的研究內容、形式與方向都可以全權交由幼兒自主決定,開設幼兒喜歡的課程,讓幼兒真正成為課程的主人。中班時,幼兒都曾親身經歷“蠶寶寶變形記”這一發現自然主題活動。幼兒在活動中親自孵卵、飼養蠶、和蠶寶寶開展諸多的互動。在整個過程中,幼兒觀察到蠶的生命周期變化,幼兒的好奇心得到滿足。在主題即將結束時,幼兒小心翼翼收存了蠶蛾留下的蠶卵,并共同約定好第二年春天繼續再次探索蠶寶寶們。就這樣,課程“蠶行天下”也在幼兒的憧憬之下正式開始……
進入課程“蠶行天下”,我們抓住課程游戲化的精髓,在課程開始前進行了一系列的課前調研,了解幼兒真正感興趣的話題。
1.經驗回顧篇
我們通過中班養蠶活動照片,回憶養蠶的場景,鞏固養蠶的知識,并對養蠶活動提出感興趣的話題:“一個蠶繭有多重,蠶絲有多長?”“怎樣區分雄蠶蛾和雌蠶蛾?”……我們將幼兒興趣濃厚的問題分成若干個具有可行性、可探究的內容,并設想當幼兒的興趣有可能朝這些方向發展時,幼兒的已有經驗有哪些、幼兒能學到些什么、我們能為幼兒提供哪些資源等問題。
2.“葉問”系列篇
家長陪同孩子通過網絡、書籍等方式了解桑葉的外形特征、種類等,并找出幼兒園周邊桑樹分部情況,完成桑樹分部記錄表。我們根據幼兒提供的記錄表匯總完成了“江陰市部分地段桑葉分布統計表”(見表1)。

江陰市部分地段桑葉分布統計表
我們先集體做計劃,根據分布圖上距離的遠近安排路線。接著由幼兒充當引路人,帶著集體一起外出尋找桑葉。整個活動充分給予幼兒自主表現的機會,通過提前做好相應的計劃和規劃,有了一定的預備,隨后再開展實踐觀察活動,會讓幼兒的自主性探究深度、廣度更強,品質更高。
虞永平指出的課程游戲化,其基本內核指的是幼兒園課程符合幼兒的真實發展水平、學習特點、生活、興趣和需要。于是我們抓住幼兒學習的特征:即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讓幼兒通過看、聽、聞、摸等感官,零距離地與蠶進行互動,通過自身體驗,對蠶不斷地深入探索。
在探索蠶身長的操作中,幼兒用蠟筆、線、積木嘗試第一次測量,發現部分工具的可操作性不強。因此,在第二次測量時,幼兒自主調整了測量工具:增添全新的測量工具——尺;將線的長度剪短,便于操作;將積木淘汰。經過兩次實踐測量,到底哪種測量工具最好,幼兒進行了討論,并形成了測量工具表。
幼兒的主動學習既要求具備充分的、可用于實踐的具體材料,最為關鍵的是要有可以激發幼兒頭腦迸發“問題”亦或是“認知沖突”的問題情境。幼兒在測量蠶身長的探究活動中,通過發現問題——提出疑問——操作試誤——解決問題的自主探究學習,就是問題解決的真過程。
我們注重引導幼兒將認知由內向外地進行表征,融各領域中富有價值的內容開展表征活動。例如,用繪畫的方式表現憨態可掬的蠶寶寶,幼兒記錄了蠶的氣門、3對小小的前足、4對粗壯的后足等;用泥塑的方式展現生動形象的蠶,幼兒捏出了在桑葉中沉睡的蠶、在吃桑葉的蠶、在唱歌的蠶等;用身體動作模仿蠶吃桑葉、爬行等各方面的形態活動。我們發現,幼兒的表征行為是自發行為,是基于一定的規律、從近到遠、從簡單到復雜、逐漸擴張幼兒表征的范圍。
幼兒參與飼養活動的教育意義并不僅僅是限制在動物自身彰顯的身體特征、生活習性、生命周期等,而認識動物和人類生活、環境彼此依賴、密不可分的關系也是飼養活動所追求的教育價值。
真實的生活經驗即是最優質的課程資源,也是組織課程的前提條件和重要要素。在主題活動中,我們根植生活,讓幼兒從生活中尋找相應的素材,并親身體驗,真正走進生活。
師生共同觀察蠶繭到蠶絲的整個制作過程之后,并一起嘗試抽絲剝繭的工序:首先使用開水,將蠶繭燙熟,接下來再抽出蠶絲?;顒舆^后,幼兒對絲綢制品的熱愛之情愈發濃厚,他們開始在家中尋找絲綢織品,有圍巾、發帶、裙子等,并將其帶到幼兒園與同伴分享。于是,一場不約而同、別開生面的絲織品展覽會就這樣誕生了。展覽會上,幼兒欣賞到了琳瑯滿目的絲綢制品,想成為絲織品設計師的愿望也應運而生。
我們建立了蠶的“生長檔案”,幼兒每日觀察,記錄發現,讓蠶的成長過程可視化。幼兒通過觀察、發現、閱讀、思考、繪畫把過程以圖畫地形式展示出來,加深對蠶的認識。通過自然筆記的方式,可視化地將學習內隱的東西呈現出來。
“蠶行天下”主題源于真環境,成于真探索,基于幼兒經驗衍生出的探索資源豐富可操作,實踐性較強。每個問題都有實操性,如親身測量、愛心飼養等,對于幼兒形成更多的實踐智慧有很大的幫助。
⑴自然資源:在飼養前期,我們開展“葉問”系列活動,幼兒在小區、公園等地方為蠶尋找食物——桑葉,在不斷觀察、比對過程中對桑葉有了深刻的認知,為后面飼養蠶做足了準備。
⑵社會資源:去圖書館借閱有關蠶的書籍;去大橋公園、天鶴、文定社區尋找桑葉。
⑶人力資源:主題活動中,家長、同伴是給予幼兒最有效支持的資源。
家長的支持:提供羽毛來清理蠶沙,提供工具放大鏡和電筒來觀察蠶的生長,并協助幼兒完成蠶的相關調查表,指導幼兒每天記錄自然筆記等;
同伴的互動:給蠶測量長度、稱重量、每天交流分享自然筆記等,幼兒在合作交流互動中,互相觀摩、仿效,使活動更順利,記錄更細致。
保育員的配合:負責把蠶繭煮熟,為接下來的抽絲剝繭的活動做好了前期準備。
在課程實施中,教師聚焦幼兒經驗,立足“蠶”飼養過程中的真問題,立足兒童視角,以“求真”的態度,用自然觀察、自然探究、自然表征、自然創造等自然體驗方式見證了“蠶”的蛻變過程,開展真學習;從“兒童視角”發現課程,以“兒童需求”審視課程價值,以“兒童年齡特點”的學習方式優化課程實施,意識到幼兒園班本課程的實施是“基于經驗——拓展經驗——提升經驗”的過程,是持續發展的動態過程。只有真環境、真探索,才能讓“小班本”真正成為支持兒童深度學習的推手和有效成長的載體,從而“撬動大課程”的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