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帥 李學軍
馬駿,安徽省首屆國醫名師。尤擅長脾胃病的治療,對治療胃食管反流病具有豐富經驗。他提出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機不僅與膽和胃相關,與肺、肝、脾也有密切關系。在治療過程中,馬駿重視古方和對藥的使用。
四君子湯、四逆散、金鈴子散和左金丸是馬駿常用方劑,是他“四左金陳”組合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他“平調升降,調和致中”的學術思想。麥門冬湯具有清養肺胃的功效,用于此恰能潤肺降胃。百合烏藥湯是《醫學三字經》記載的一個方子,由百合、烏藥兩味藥組成,可療心胸諸痛。胃食管反流病多表現為胸骨后疼痛不適,與此方主治恰能對應,且兩藥配合行氣止痛而不傷胃陰。馬駿多在上述方的基礎上辨證配合使用對藥,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驗案舉隅
阮某,男,49歲,于2016年4月27日初診。主訴:胸骨后灼熱疼痛不適伴噯氣、反酸1年。現病史:1年前患者因飲食辛辣而出現胸骨后灼熱疼痛不適,未予重視,后反復發作。胃鏡檢查診斷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平素情緒易激動,嗜食辛辣,發作時口服雷貝拉唑可緩解,但停藥后即復發。刻下:胸骨后灼熱感明顯,疼痛不適,胃脘嘈雜,燒心,反酸,噯氣,口干口苦,不多飲,納差,無惡心嘔吐,二便調,眠可,脈細弦,舌淡紅苔薄黃。
中醫診斷為:肝胃不和,氣逆失調。
治則:調和肝胃,潤肺降逆。
處方:柴胡8克,赤芍、白芍各15克,枳殼10克,白術10克,茯苓15克,旋覆花10克,代赭石15克,麥冬10克,姜半夏8克,炒黃芩15克,炒川黃連6克,炒吳茱萸3克,木蝴蝶6克,浙貝母10克,海螵蛸15克,煅瓦楞子15克,百合20克,臺烏藥9克,炙甘草6克,7劑。服藥1周后,諸癥減輕,加減調理2個月后,諸癥消失。
按:該患者平素喜食辛辣,傷食而敗胃,情緒易激動,肝旺克土而傷脾,脾胃失調,胃氣上逆,而有噯氣、反酸、口干口苦等癥狀,日久而損傷食管,出現胸骨后灼熱疼痛不適。治宜疏肝健脾、宣肺利氣、清胃降逆。藥用柴胡、赤白芍、枳殼疏肝,白術、茯苓健脾,旋覆花、代赭石、麥冬、姜半夏、炒黃芩降逆,炒川黃連配炒吳茱萸疏肝和胃止嘔,木蝴蝶配浙貝母宣肺清熱降逆,海螵蛸配煅瓦楞子制酸和胃止痛,百合配臺烏藥養陰理氣止痛,炙甘草調和諸藥。用藥恰當,故療效顯著。
(溫馨提示:以上方劑均應在醫師指導下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