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瑞
73歲的王奶奶穿上寫有“咖啡師”的工作服,像模像樣地在“咖啡廳”按照程序為“顧客”沖調一杯濃香咖啡。“下班后”,她前往常去的“便利店”購買些日常用品,又來到“車站”,靜靜地等待回家的“班車”。
轉天,患有認知障礙的王奶奶會遺忘部分經歷和事情。她忘記了子女的姓名,也記不清今夕是何夕,卻在“楚門的世界”中感受著溫暖與關愛。
自2019年起,天津鶴童認知癥康復中心陸續打造了餐廳、咖啡廳、電影院、便利店、車站、懷舊角等“忘不了”系列場景,通過“定制角色”的方式,引導像王奶奶一樣“迷失在時光里”的老人,開啟特殊的“拾憶之旅”。
鶴童認知癥康復中心位于天津市東麗區,在這里,認知癥老人可以化身檢票員、收銀員、服務員等角色,參與“社會活動”,工作人員則守護在一旁,協助他們進行“角色扮演”。
“比如,有的患者剛來康復中心,不熟悉環境,想要回家,我就會引導他們來到‘車站,與‘車站檢票員交流。看到站牌上熟悉的公交線路,他們內心的焦慮情緒可以得到有效緩解。”鶴童認知癥康復中心醫務社工柴鼎芳說。
柴鼎芳表示,生活化的場景有助于認知癥老人重拾自我認知,在與人溝通中不斷喚醒記憶,延緩其認知功能衰退的同時,改善其身心狀態,緩解不良情緒。
前段時間,作為鶴童認知癥康復中心內唯一與真實社會接觸的場景,停業三年多的“忘不了”餐廳再次開門營業。懷舊簡約風格的餐廳內鋪設了防滑墊,所有餐具、桌椅圓潤無尖角。每周末都有四位“老年服務員”身著紅圍裙開門迎客。
63歲的陳姨患有比較嚴重的阿爾茨海默癥。見有客人來,她步伐緩慢地上前迎接,怯生生地招呼一句“歡迎光臨”。即便是經過提前“培訓”,陳姨在服務過程中,也總是漏洞百出——點餐時,顧客剛報了一份菜名,落到筆頭就成了一串“亂碼”;上菜時,她顫巍巍地端起餐盤,卻不知道送到幾號桌。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陳姨終于完成了點菜、上菜服務,這讓作為女兒兼顧客的郝女士很是欣慰。
“這與原來經常無法分辨人和事、容易情緒暴躁、生活無法自理的媽媽相比,簡直判若兩人。”郝女士說,媽媽曾經非常熱愛生活,但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她開始有些忘事,情緒也容易暴躁。
“后來,媽媽已經完全不記得我了,剛做完的事扭頭就忘,溝通起來也是‘驢唇不對馬嘴,更會因為一點瑣碎的事情而情緒激動,朝著周圍的人大吼大叫。”郝女士說,那段時間,全家人都得圍著媽媽轉。
“我的手機統計步數每天都在兩萬步以上,還得時刻關注著她,身心俱疲。”郝女士說,萬般無奈之下,只能把她送到鶴童認知癥康復中心來。
這里開闊、溫馨的環境讓陳姨的精神狀態有所好轉。漸漸地,她不再那么容易暴躁、生氣,甚至愿意主動分享一些過去的經歷。
“‘忘不了餐廳讓媽媽延緩了病情發展、穩定了情緒,可以繼續發揮余熱;在這里,我仿佛看到了年輕時的媽媽端著做好的飯菜照顧我,勾起我內心深處‘忘不了的記憶,這對阿爾茨海默癥患者家屬是極大的安慰。”郝女士說。
在認知癥相關知識的不斷普及下,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這一群體。每逢周末,一些認知癥患者的家屬,以及社會志愿者、愛心人士、高校學生會主動預約,到這家“招待不周”的餐廳就餐。
“大家對‘服務員很包容,像哄小孩一樣給予他們足夠的耐心,讓溫馨、有愛的氛圍時刻包裹著這群老人,幫助他們‘重拾美好記憶。”柴鼎芳說。
2021年中國老齡協會發布的《認知癥老年人照護服務現狀與發展報告》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中,認知障礙癥患者約有1507萬人,預計2030年將達2220萬人,2050年將達到2898萬人。認知障礙老人的照護成為不少家庭無法回避的問題。
有近30年老年人照護服務經驗的中華慈善總會長期照護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鶴童公益養老集團董事長方嘉珂感觸很深。“鶴童成立近30年來,我們不斷地在接收認知癥患者,但面對陌生的環境和人群,很多患者總想逃離,早期我們也有過不少滿大街找人的經歷。”方嘉珂說。
為了更好地為認知癥患者提供照護服務,2010年,方嘉珂前往荷蘭霍格威小鎮考察。這里有一個專門為患有阿爾茨海默癥的老人建立的大型療養院式“失智照護小鎮”。
方嘉珂介紹,鶴童認知癥康復中心借鑒了荷蘭、加拿大、日本、奧地利等國家認知癥老人照護的先進經驗,陸續打造了“忘不了”系列場景,為患者營造一種歸屬感。
其中,懷舊角很受老人們歡迎。黑白電視機、老式縫紉機、撥盤式電話、收音機、電風扇等老物件仿佛讓人“穿越”回上世紀,不少物品是從家屬那里征集而來,讓很多老人倍感親切。
“我每天都得用縫紉機扎衣服;我最樂意用收音機聽京劇、評書;這個電話我以前出差時見過……”在醫務社工的引導下,老人圍坐在長條板凳前,你一言、我一語,聊著年輕時的經歷,有時還會起身親自示范這些老物件的使用方法。有的老人看到懷舊角墻上貼的天安門圖像,會聯想起升旗的景象,舉手敬禮。
在鶴童認知癥康復中心新開設的手工坊內,一些輕度認知癥患者可以在醫務社工的陪伴下開展日歷、杯墊、牛軋糖等手工制作。而對于中重度患者,甚至部分失能的老人,醫務社工還會提供個案服務,針對其喜好,定時播放有聲讀物、輕音樂等,放松其心情。
方嘉珂認為,雖然目前人類還無法攻克認知癥這道難關,但人文關懷卻是幫助認知癥患者“留住”記憶的一種很好的方式。
“我們希望通過這些‘角色扮演活動,讓老年認知癥患者實現‘老有所用、老有所為,幫助他們找到自身價值,平等地參與社會活動。”方嘉珂說。
(摘自《瞭望東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