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成軍
(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農業農村局,山東 臨沂 276000)
豬急性回腸炎是由胞內勞森菌感染引起的消化道疾病,病豬以小腸或大腸腸壁增厚,腸隱窩內未成熟上皮細胞呈腺瘤樣增生為特征。
胞內勞森菌有較強的環境抵抗力,自然條件下可存活1~2周,對季銨鹽類消毒劑和含碘消毒劑較為敏感。
本病分布廣泛,不同年齡和品種的豬均可感染發病。急性回腸炎主要發生于4~12周齡的斷乳仔豬,特別是體重在18~45 kg 的豬,其死亡率一般超過10%。慢性回腸炎主要發生于6~16周齡的生長育肥豬,發病率在5%~40%,僅有10%左右的病豬表現出臨床癥狀,死亡率一般在1%~10%。
病豬和隱性帶菌豬是主要傳染源,病豬排出的糞便帶有病菌,可經消化道引起感染,鳥類和鼠類可促進該病傳播。
受環境污染、氣候多變、長途運輸、飼養密度過高、轉換飼料、轉欄等應激因素影響,或抗生素類添加劑使用不當等影響,本病發生有所增多。
急性回腸炎患豬發生急性出血性腹瀉及貧血,其發病較為突然,病豬體溫在短時間內迅速上升,食欲下降或廢絕。
初期病豬血樣下痢,部分病豬由于病菌突破腸道黏膜屏障進入血液,形成敗血癥而突然死亡,其糞便可無明顯變化,皮膚呈蒼白色。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病豬排出黑色柏油狀糞便、黃色稀糞,部分病豬腹部膨大,若其營養狀況較差,則發病時間有所延長,死亡率大概在5%。妊娠母豬感染發病一周內可能發生流產,并發生繁殖障礙。
病理變化主要見于小腸后部、結腸前部及盲腸,其腸系膜淋巴結腫大,顏色變淺,切面多汁。腸管脹滿,直徑變粗,類似“橡膠管”,橫切腸腔見腸管增厚、腸黏膜增厚,腸腔內充血或出血,并充滿黏液和膽汁。回腸和結腸的腸腔內常含有一個或多個大的血凝塊,并附有纖維素樣物,此為急性回腸炎的特征性病理變化。由于腸道增生、變厚,質地變脆,回腸蠕動時,腸管會發生破裂,進而形成腹膜炎。病豬直腸內可能含有黑色的煤焦油樣的糞便,且混有血液和未消化的食物。
急性回腸炎病豬組織病理學檢查可見回腸黏膜表面上皮細胞發生壞死和有潰瘍,腸黏膜部分或完全脫落,伴有纖維素滲出及炎性滲出,隱窩和腺上皮細胞發生增生并充滿炎性細胞。
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可對本病作出初步診斷,應注意本病與豬副傷寒、豬痢疾等腸道疾病的區別。
可取病變腸段進行實驗室檢查,采用改良的Ziehl-Neelsen 抗酸染色方法,檢查腸腺細胞內是否有胞內寄生菌的存在,或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觀察腸黏膜上未成熟細胞是否發生明顯增生,或采用PCR、熒光定量PCR 進行生物學檢測診斷。
5.1 綜合預防
5.1.1 做好舍內外衛生 做好舍外衛生。養殖場環境衛生應執行4S 標準:明確劃分整理區域,合理分布藥房、倉庫、消毒間、工具房等,撤除無用的物品;放置物品按照定點、定位、定量進行標準化,明確標識,方便取用;將場區雜草及雜物、設備、器具等清除、清掃干凈,通過投放滅鼠藥、驅鳥器、光觸媒滅蚊燈等方法滅鼠、驅鳥、滅蠅等,切斷病原傳播;維護好豬場環境,制度化、規范化確保清潔養豬。
做好舍內衛生。空欄豬舍采取如下清潔步驟:舍內的保溫燈、食槽等物資集中清洗,并將污水排空,同時對插排電器進行包裹,然后將舍內的飼料殘渣、糞污清掃到地溝,便于清洗;使用高壓水槍噴淋打濕整個豬舍,靜置1 h 后再使用高壓清洗機對飼料殘渣、浸潤軟化的糞污及整體環境進行清洗;使用商業化堿性泡沫型清潔劑對豬舍所有表面進行噴灑,降解殘留的污垢,覆蓋30 min后,進行高壓沖洗,冬季用熱水沖洗效果更好;人員佩戴頭燈對精洗后的環境進行檢查,不合格的地方進行標記,并再次沖洗。舍內精洗驗收合格后進行通風干燥,準備消毒。非空欄豬舍每天至少定時清掃兩次,將糞便、尿液、污物等清理干凈,確保舍內環境干凈、整潔。
5.1.2 做好消毒工作 可交替使用雙鏈季銨鹽絡合碘、苯扎溴銨等進行環境消毒,然后使用0.1%的新潔爾滅、復方過硫酸氫鉀、戊二醛等浸泡車輛輪胎和飼養人員膠靴進行消毒,同時交替使用0.1%的強力消毒靈、聚維酮碘對空欄豬舍以及飼養器具進行全面清洗、消毒,最后再用高錳酸鉀或甲醛對整個豬舍進行熏蒸消毒,隨后空欄1~2周再進下批次的豬群。另外可使用1∶100~1∶300稀釋的百毒殺進行帶豬噴霧消毒或車輛表面消毒,飼養人員進出豬場必須通過消毒室消毒,并洗澡和換洗干凈工作服。
5.1.3 避免應激 根據豬的不同生長階段及不同氣候,使用保溫或降溫設備為其提供適宜且相對穩定的溫度和濕度;根據豬的體重大小和生長情況控制飼養密度,并加強通風和飲水管理;避免突然更換飼料,換料應逐漸過渡,先將更換料與現有飼料進行混合,然后逐漸減少現有飼料用量;運輸前做好準備工作,長途運輸時避免豬脫水,轉群避開雨天或高溫天氣,避免環境變化導致豬應激;按照正規接種方法進行疫苗接種,操作盡量輕緩。
5.1.4 按時接種 可選擇豬回腸炎活疫苗進行免疫接種。免疫程序為:3 周齡或3 周齡以上豬每頭灌服1 頭份;后備種豬入場一周后或出售一個月前,每頭拌料或飲水1頭份,生產母豬或成年公豬也可拌料或飲水1 頭份;第1 次接種后22 周可根據抗體水平進行加強免疫。免疫前后一周不能使用抗生素。
5.1.5 藥物預防 胞內勞森菌對大環內酯類、林可胺類、四環素類等抗生素較敏感,豬回腸炎流行高峰期常使用泰妙菌素進行預防。仔豬斷奶后1~30 d,每1 t 飼料添加泰妙菌素100 g 拌料飼喂,31~40 d期間用藥量減至50 g,41~130 d期間用藥量減至30 g,之后不再添加泰妙菌素。后備母豬配種前和配種后,使用泰妙菌素,每1 t 飼料添加100 g,連續飼喂14 d。其余豬群每1 t飼料添加100 g 泰妙菌素進行預防。豬轉群后可在飼料中加入治嗽靜等,連續使用14 d。
5.1.6 加強管理 養豬場應自繁自養,采取全進全出的養殖模式,不輕易引進種豬。必須引進種豬的,應掌握引種豬場的疫情狀況。種豬引進后隔離監測4~5 周,經檢疫合格后才可混群飼養。
豬場應設飼料保管倉庫。養豬必須使用含有豐富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的全價飼料。飼料先進先出,定時定點定量飼喂,料槽定期清洗。禁止飼喂霉變或質量不合格的飼料。購入的飼料應進行檢測和嚴格消毒。
5.2 治療
5.2.1 對癥治療 病豬隔離,淘汰無治療價值的病豬并進行無害化處理。對急性回腸炎患豬進行對癥治療,采用藥物止血、補血。止血可用止血敏,按照0.05~0.1 mL/kg 的劑量進行頸部肌注,每天2次,連用3 d,同時可在每5~10 kg 的飲水中添加10 mL復合VB。補血可用牲血素,按照0.06 mL/kg 的劑量進行頸部肌注,每天1 次,連用3 d。
5.2.2 抗菌消炎 癥狀較為嚴重的,可選擇酒石酸泰樂菌素、鹽酸林可霉素注射液肌注,劑量分別為5~30 mg/kg、10 mg/kg,每天1次,連用7 d,間隔7 d 后,再給藥7 d,也可肌注10 mg/kg乙酰甲喹注射液+10 mg/kg鹽酸恩諾沙星注射液,每天1次,連用5 d。病豬飼料中添加泰樂菌素600 g/t,飲水中添加林可霉素粉劑110 mg/kg,每天1 次,連用14 d。發病早期給予全場豬群泰妙菌素110~200 g/t拌料飼喂。
5.2.3 口服補液 病豬發生急性出血性腹瀉后,機體水分流失,電解質發生紊亂,故治療的同時,應用葡萄糖20 g、黃芪多糖5 g、電解多維4.5 g、氯化鈉3.5 g、小蘇打2.5 g、氯化鉀1.5 g,溶于1 L 水中,配制成口服補液鹽飲用,以調節酸堿平衡,促使機體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