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慧婷 方祝元
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江蘇南京 210029
腦鳴是自覺頭腦有聲音鳴響,或如蟬鳴,或如潮聲的病證。常見于西醫的腦動脈硬化癥、高血壓病、神經官能癥等。《中醫內科學》一書中將腦鳴分為肝腎陰虛、命門火衰、脾虛氣陷、肝郁化火、脈絡瘀阻、痰瘀互凝六種證型[1]。目前西醫對本病尚無明確治療方法,應充分發揮中醫藥優勢改善高血壓伴腦鳴患者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導師方祝元教授,系江蘇省中醫院主任中醫師,岐黃學者,江蘇省名中醫,擅長運用中醫、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心血管系統疾病和內科疑難雜病。方師認為治療高血壓伴腦鳴應從調理五臟入手,同時兼顧他癥,才能療效顯著。
1.1 肝陽上亢,肝腎不足:高血壓根據其臨床癥狀,多歸屬于中醫學眩暈、頭痛等范疇,《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說明高血壓和肝聯系緊密,肝腎精血同源,陰陽互補,疏泄封藏并用,高血壓和肝腎兩臟關系密切,腎為人體先天之本,腦為髓之海,腎藏精,精生髓,髓聚于腦,《靈樞·海論》:“腦為髓之海……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夜難安臥。”由此可見,中醫關于肝腎、腦與高血壓伴腦鳴相關的論述由來已久。肝腎精血充足,髓海得養,精血不足,髓海不充,腦受之為病,可發為腦鳴。肝體陰而用陽,陰血不足,陰不制陽,肝陽生發太過,氣逆于上也可發為腦鳴,故高血壓伴腦鳴可從肝腎論治。
1.2 血絡瘀阻,心神不寧:《靈樞·脈脹》篇:“黃帝曰:脈之應于寸口,如何而脹?岐伯曰: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王清海教授首次將“脈脹”作為高血壓的中醫診斷病名[2],心在中醫理論中的生理功能為主血脈、主神明。心主脈,脈舍神,血脈為心神提供物質基礎,氣行則血暢,氣虛則血瘀。心神失養,脈之氣血不暢,可發為脈脹。程杏軒有“思則心氣上通于囟……過思則心火爍腦,頭眩、眼花、耳鳴之象立見,而髓傷矣”。表明了中醫心腦之間的聯系,唐宗海言“即以心火照腦髓之義。髓如月魄,心如日光,相照為明,此神之所以為用也”。到現在中醫普遍接受“心腦共主神明”。心主全身之血脈,心失所養,氣虛血瘀,瘀阻于上,腦受之為病,可發為腦鳴,心氣不足,氣不生血,神失所養,也可發為腦鳴,故高血壓伴腦鳴可從心論治。
1.3 三焦失于運行:《素問》認為三焦“決瀆之官”,運行水液,《難經》云其“主持諸氣”,三焦之生理功能可概括為通行諸氣與運行水液。三焦氣化是腦神的基礎,三焦氣化失司致腦髓不充則是腦神病變的基礎[3]。方師認為上焦宣發氣液精微,上充于腦,則腦精耳明,中焦運化水谷精微,調暢情志,為腦的正常生理功能提供物質基礎,使精神情志疏泄有度,下焦主排泄糟粕,通調腑氣,糟粕泄,腑氣通,氣機暢,氣暢則神安。若外邪及內傷氣機調暢失司,壅塞三焦,上焦陽氣不宣,氣液精微不能上充于腦,可一身盡重,頭昏腦鳴;中焦不能運化,精氣血虧虛,精虧則神疲,氣虛則神衰;下焦氣化不利,腑氣不通,氣閉則清竅閉塞,氣機不暢則腦神失養。因此,從三焦論治于腦是中醫臨床重要治法。
2.1 平肝潛陽育陰法:天麻鉤藤飲具有平肝息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的功效。主治肝陽偏亢,肝風上擾證。現代發現天麻鉤藤飲對高血壓、帕金森病等神經系統疾病具有一定的療效[4]。方師認為高血壓伴腦鳴,可先從高血壓入手,高血壓病因病機多由肝陽上亢,氣逆于上,精血虧于下所致,在臨床用藥時應用平抑肝陽之品,如天麻、鉤藤等,補腎法如杜仲、酒萸肉、槲寄生等,補腎法治療高血壓機制可能與影響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擴張外周血管等有關[5]。
2.2 養心活血安神法:方師認為高血壓伴腦鳴者多氣血不暢,心神不寧,又心腦共主神明,故應活血通絡,養心安神。活血分為益氣活血、清熱活血、溫經活血、補血活血、破血活血等,常用藥如牛膝、黃精、丹參、牡丹皮、醋莪術、姜黃等,安神藥如酸棗仁、合歡皮、龍眼肉、茯神、蜜遠志等。方師在方中喜藥對連用增強藥效,如牛膝配黃精,莪術配姜黃等。
2.3 三陽合治法:方師認為三陽經發病可發為腦鳴,三陽合病應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之。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出自《傷寒論》:“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諸藥合用可和解少陽,通陽泄熱,重鎮安神。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的病機有多種說法,方師認為其病機在于三陽合病,少陽為主,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可助少陽之樞,解太陽之表,滋陽明之燥。現代醫學認為,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多用于治療焦慮抑郁、失眠、高血壓病、胃病等[6],其治療機制可能與調節神經遞質及其受體表達、調節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等有關[7]。
患者,女,65歲。初診:近1年反復出現頭昏伴腦鳴,每次發病持續0.5h 左右,時有腰膝酸軟,大便干,3~5天1行,夜尿多,夜寐不佳。既往高血壓病史。中醫診斷:腦鳴(肝陽上亢證);西醫診斷:腦鳴;高血壓病。治以平肝潛陽,養血安神兼潤下通便。處方:天麻15g,鉤藤15g,沙苑子15g,炒蒺藜15g,川芎10g,川牛膝30g,鹽杜仲12g,槲寄生12g,焦梔子10g,制何首烏12g,酒萸肉15g,紅景天15g,炒酸棗仁15g,柏子仁15g,合歡皮15g,火麻仁15g,肉蓯蓉15g。14劑。川芎、鉤藤、天麻、炒蒺藜平肝潛陽,沙苑子、槲寄生、酒萸肉、鹽杜仲可滋腎平肝,制首烏、酸棗仁、合歡皮養血安神,柏子仁、肉蓯蓉潤腸通便,紅景天、焦梔子活血清熱,可制約其他藥物的溫燥之性,諸藥合用改善患者頭暈、睡眠、便秘情況。二診:病史同前,患者訴仍有頭昏腦鳴,夜間明顯,入睡困難,多夢,夜尿頻,大便4~5 日1 行,便干難解。血壓:100/62mmHg,心率:68 次/分。治以平肝潛陽,重鎮安神兼緩下通便。方藥在原方基礎上加用熟大黃10g,生龍齒15g,煅紫貝齒30g,煅磁石30g,火單杏仁10g,銀杏葉15g,炒僵蠶5g。加用熟大黃、杏仁,增加通便之力,生龍齒、煅紫貝齒、煅磁石平肝潛陽、重鎮降逆可改善患者眩暈、腦鳴癥狀,僵蠶做引經藥引藥上行,引導諸藥直達病所。銀杏葉、僵蠶配為藥對,增強活血之功。三診:患者訴服二方后仍間作腦鳴,5 天行一次大便,便干難解量少,頭暈沉,時有惡寒怕冷,納少,食后腹部脹滿,眠差,仍入睡困難,小便尚可。舌質淡紫、苔薄白微膩,脈弦滑細。辨證屬三陽合病證。治以疏風解表,和解少陽,攻下通便。方藥如下:柴胡12g,法半夏8g,甘草5g,黃芩10g,生姜6g,大棗8g,黨參12g,桂枝10g,炒白芍12g,生龍齒(先煎)15g,生牡蠣(先煎)15g,大黃(后下)10g,炒火麻仁15g,郁李仁15g,川芎10g,牛膝15g。方藥中含小柴胡湯諸藥,可和解少陽,桂枝、白芍調和營衛,解表邪,大黃、火麻仁、郁李仁可改善腹脹、便秘等陽明經癥狀,龍骨、牡蠣重鎮安神,川芎、牛膝一上一下活血之力倍增,諸藥合用改善患者頭暈腦鳴、惡寒、便秘等癥狀。四診時,高血壓伴腦鳴明顯改善。
方師認為高血壓伴腦鳴可以大致分為肝陽上亢、肝腎不足,血絡瘀阻、心神不寧,三焦失調等病因病機,治療上主要通過平肝陽補肝腎、活血安神、調理三焦等治法來改善高血壓伴腦鳴。臨床具體應用時,患者可能有多個病因病機夾雜,故在選擇方藥時根據患者病因病機辨證施治,平肝陽、活血、調三焦等治法可共用之。方師治療高血壓伴腦鳴癥狀,在經典名方的基礎上加減,既有針對主癥的治療大法,又有緩解兼次癥的藥物,用藥細膩嚴謹,療效顯著。方師臨床治療高血壓伴腦鳴經驗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