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琳 尹麗嬌 張春雨 袁青云 余秀峰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皮膚病防治所,云南文山,663000
臨床資料患者1,女,1991年2月生,文山州人。1年前無明顯誘因于胸腹部出現紅斑,自覺輕微瘙癢,自行購藥外擦(具體藥名不詳)無明顯效果;近1個月以來紅斑增多,蔓延至全身皮膚,未行診治。患者村內10年內有新發麻風患者。家屬中否認麻風病史。
皮膚科檢查:面部輕度浸潤,雙耳垂輕度肥厚,雙眉毛稀疏脫落(圖1)。軀干部皮膚見形態不一、大小不等的彌漫性紅斑,邊緣不清,毳毛無脫落(圖2);左膝關節處皮膚見一3 cm×5 cm橢圓形鮮紅色糜爛面,雙膝關節處見大小不等的陳舊性疤痕(圖3);雙小腿內側見大小不等小片狀的紅斑,雙下肢皮膚部分溫、痛、觸覺減退,部分消失。

圖1 女性患者面部輕度浸潤,雙耳垂輕度肥厚,雙眉毛稀疏脫落 圖2 軀干部皮膚見形態不一、大小不等的彌漫性紅斑,邊緣不清 圖3 左膝關節處皮膚見一3 cm×5 cm橢圓形鮮紅色糜爛面,雙膝關節處見大小不等的陳舊性疤痕 圖4 表皮灶性萎縮,下有”無浸潤帶”(HE,×40) 圖5 真皮層血管及附屬器周圍巨噬細胞肉芽腫浸潤,可見泡沫細胞,淋巴細胞或集聚或彌散分布于肉芽腫內,皮神經周圍及神經內炎細胞浸潤(HE,×100) 圖6 抗酸染色:4+(×1000) 圖7 男性患者右前臂內側見4 cm×6 cm淡紅斑,邊緣清楚無隆起,呈地圖形,表面干燥伴少量鱗屑,部分毳毛脫落 圖8 表皮大致正常(HE,×40) 圖9 真皮層、血管及汗腺周圍上皮樣細胞肉芽腫浸潤,周圍淋巴細胞包繞(HE,×40) 圖10 皮神經腫脹,淋巴細胞移入(HE,×100) 圖11 抗酸染色:陰性(×1000)
神經檢查:右耳大神經、雙尺神經輕粗,右腓總神經輕度粗大,質軟,無壓痛和觸痛,傳導正常。
皮膚查菌:左眶上4+、右眶上5+、左耳垂4+、右耳垂4+、皮損處5+,BI 4.4。
組織病理示:表皮灶性萎縮,下有“無浸潤帶”。真皮血管及附屬器周圍巨噬細胞肉芽腫浸潤,見泡沫細胞。淋巴細胞或集聚或彌散分布于肉芽腫內。皮神經周圍及神經內炎細胞浸潤(圖4、5)。抗酸染色:抗酸桿菌++++(圖6)。診斷:界線類偏瘤型麻風。
患者2,男,為患者1的丈夫,1989年10月生,文山人。2個月前無明顯誘因于右手前臂內側出現一塊淡紅斑,無自覺癥狀,未做處理,后自我懷疑為麻風,遂就診。患者出生于居住地。其直系親屬中無麻風患者。
皮膚科檢查:右前臂內側見4 cm×6 cm淡紅斑,邊緣清楚無隆起,呈地圖形,表面干燥伴少量鱗屑,部分毳毛脫落(圖7),溫、痛、觸覺減退。
神經檢查:右尺神經輕度粗大,質硬,條狀,無壓痛,傳導正常;其它表淺神經干無粗大及無壓痛。
實驗室檢查:組織液查菌陰性。
組織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層、血管及汗腺周圍上皮樣細胞肉芽腫浸潤,周圍淋巴細胞包繞。皮神經腫脹,淋巴細胞移入(圖8~10)。抗酸染色:陰性(圖11)。
診斷:結核型麻風。
討論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麻風患者的家屬發病率較高,除長期密切接觸外,主要原因是麻風具有遺傳易感性。夫妻同時患病的不多見,曾有文獻報道與麻風患者有共同的生活、自然社會及經濟環境、長期相互密切接觸等因素導致家庭內聚集發病,甚至出現一家庭有2對夫妻麻風發病的報道。本文患者2發病2個月即得到確診,說明家庭內有麻風患者,有利于家庭內其它患者的早發現。對麻風患者的家屬等密切接觸人群定期進行體格檢查,有助于及早發現患者,及時得到治療,減少畸殘。對麻風患者的家屬開展健康教育,提高對麻風的認識和警惕性,使其了解麻風的常見表現,自己或親屬出現這些損害時,能及早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