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3月4日至11日,5000多名新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齊聚首都、共商國是,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智慧和力量。
其間,習近平總書記3次到團組參加審議討論,同代表委員談成就、論形勢、講對策、提要求。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統籌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看準了就抓緊干”……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猶如春風送暖,進一步凝聚起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強大信心和力量。
“總書記有號令、黨中央有部署,重慶見行動”。3月12日下午,市委召開全市領導干部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全國兩會精神,對全市學習貫徹工作作出部署。
具有超大規模城市、良好工業基礎、巨大發展空間等優勢的“現代化新重慶號”巨輪,正乘風破浪、揚帆遠航,堅決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一貫到底,扎實推動黨中央決策部署和國家戰略落地見效,以一域之光為全國發展大局增光添彩。
打造新質生產力重要陣地
“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說。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作為今年全國兩會的熱詞之一,新質生產力被多次提及。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今年十大任務中,排在首位的即是“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科技創新日新月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不進則退、慢進亦退。
無論是在3月5日下午的重慶代表團開放團組會議上,還是在3月8日下午重慶代表團舉行的集體學習會議上,新質生產力都是重點聚焦內容。全國人大代表、市委書記袁家軍說:“要深刻領會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要求,實施科技創新和人才強市首位戰略,打造新質生產力重要陣地。”
“打造新質生產力重要陣地”,關鍵落點在哪里?未來方向在哪里?巴渝大地如何靶向發力?
依托產業發展基礎和資源稟賦,著力構建“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是重慶的一個重要回答。
事實上,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動實踐已在巴渝大地處處可見。
今年1—2月,長安汽車總體銷量43.3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7.7萬輛。從制造到“智”造,向“新”躍遷的長安汽車加速轉型升級,廣泛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打造行業領先的新能源“數智工廠”,加速發展壯大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
實際行動的推進有效,在于理念的及時更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抓住關鍵才能有的放矢。
新質生產力的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將創新“勢能”轉化為發展“動能”,是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
在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微納制造與系統集成研究中心主任史浩飛看來,將高質量科技創新成果轉換成新質生產力,需要整個產業鏈“接力跑”。
立足當下,更著眼長遠,積極構建“416”科技創新戰略布局,實施“渝躍行動”和新重慶引才計劃,推動國家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建設,加快打造具有重慶辨識度的科技創新高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重慶正當其時,正當其“勢”,大有可為。
以數字重慶建設引領全面深化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持續注入強勁動力。政府工作報告亦提出,堅定不移深化改革,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是穩大局、應變局、開新局的重要抓手。于重慶而言,今年是現代化新重慶建設從全面部署到縱深推進的重要之年,是改革攻堅突破的奮斗之年。重慶正堅持把改革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關鍵變量,以數字重慶建設引領全面深化改革。
全國人大代表、市委書記袁家軍說,重慶強化多跨協同、系統集成,統籌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明確管黨治黨、經濟發展、社會民生、民主與法制、文化建設和平安法治6條改革賽道,全力打造具有重慶辨識度、全國影響力的改革標志性成果。
接下來,重慶上下將深入推進“三攻堅一盤活”改革突破,吹響重慶改革攻堅“沖鋒號”。
但改革的每一步都不容易,面對路上的“硬骨頭”,重慶工商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宋瑛指出,推進“三攻堅一盤活”改革突破,還有國有閑置資源再利用的制度障礙亟待突破,還會面臨國有企業重組整合后的產業布局調整、資產結構重整、組織體系變更等新挑戰,以及園區、開發區經營管理體制機制改革與資源最大化利用等問題,需要政企共同努力。
可見,以數字化賦能產業轉型升級,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題中之義。
從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到產業圖譜,從“一件事”改革到“未來工廠”,數字重慶建設啟動以來,重慶充分發揮獨特優勢,通過數字化手段推動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加速新舊動能轉換,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數字引擎”。
“改革突破”作為重慶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工作導向之一,方向雖明,行卻艱難,但只要堅定以全面深化改革增動力、添活力、防風險、促發展,定能跑出經濟發展新速度、積累重慶整體躍升加速度,書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新篇章。
唱好“雙城記”? 打造增長極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這一國家戰略再一次被提及。自2020年以來,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連續5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極核城市,重慶應搶抓機遇、堅定前行。
重慶不負期待,連續兩年的“新春第一會”都聚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充分顯示出已把自身發展緊緊“鑲嵌”進國家發展戰略中。而在此次全國兩會期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更是成為會場內外關注的熱點。
川渝全國政協委員提交聯名提案,呼吁支持將成渝“氫走廊”區域納入國家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重慶代表團和四川代表團向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聯合提出建議——呼吁全面提升長江上游航運能力……
全國人大代表、市委書記袁家軍說,今年重慶繼續以“新春第一會”部署推進雙城經濟圈建設,目的就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的二十大部署,持續發出舉全市之力推動“一號工程”的強烈信號,堅持全市域融入、全方位推進,迭代升級“十項行動”,川渝攜手齊心協力辦好合作的事情,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著力打造標志性成果,唱好“雙城記”、打造增長極。
剛剛過去的2023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1986.67億元,邁上8萬億元新臺階;《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2024年重大項目清單》共列項目300個、總投資約3.6萬億元。
2024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步入第5個年頭。對標發展任務,川渝兩地積極謀劃自身工作,融入發展大局。下一步,隨著一系列政策利好的釋放,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將獲得更強勁的發展動能,將形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標志性成果和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動力源。
提升西部陸海新通道綜合服務能力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新通道的建設,對重慶意味著什么?
在重慶代表團開放團組會議上,代表們以“國家頂層設計部署下的‘重慶機遇”給出回應。
誠如全國人大代表、市委書記袁家軍所言,重慶具有超大規模城市、工業基礎良好、綜合交通樞紐、巨大發展空間等方面優勢,在扎實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中,發揮重慶國家物流樞紐功能,推動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和長江黃金水道協同聯動,能更好融入全球產業體系。
近年來,在國家相關部委大力支持下,重慶市積極發揮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作用,攜手兄弟省(區、市),一體打造大通道、大樞紐、大口岸、大物流、大平臺,通道“朋友圈”越來越廣、功能效應越來越強、發展態勢越來越好。
3月5日,重慶代表團向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提交了全團建議《關于提升西部陸海新通道綜合服務能力的建議》,希望通過不斷推動強化國家層面的協調機制,不斷優化財政金融支持政策,讓“通道”共建再提速。重慶會充分發揮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作用,堅持全方位、全市域、各領域融入,做足“通道+經貿+產業”文章,全面推動通道設施、物流效率、通道經濟、合作機制等迭代升級、提質躍升,努力實現通道運輸、通道經濟、通道貿易、通道服務、數字通道建設“五個新突破”。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市域范例
“持續推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再次被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從“持續推進”一詞便可看出,這一戰略關乎著國家發展全局。
作為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處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結點上的重慶,在國家區域發展和對外開放格局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2016年1月5日,在重慶召開的長江經濟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賦予了重慶重要的任務和使命。
近年來,重慶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全面推進美麗重慶建設,扎實推進“14710”工作體系,堅決打好長江經濟帶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攻堅戰。
不久前,在長江重慶江津段,西南大學水產學院教師何滔通過環境DNA技術對水環境樣本進行了分析。監測數據顯示,目前長江魚類數量明顯增加,長江鱘、巖原鯉、胭脂魚等珍稀物種已由“稀見”等級提升至“偶見”或“常見”等級。
“這與近年來我們摸清掌握問題癥結,推進解決一批痛點難點問題不無關系。”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局長余國東對此很是自豪,2023年,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連續7年保持Ⅱ類,74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100%。
目前,重慶已完成國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長江“十年禁漁”退捕任務,水生生物多樣性呈現恢復向好趨勢;成功創建6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6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縉云山生態環境整治、秀山錳渣場整治成效明顯,廣陽島、銅鑼山生態修復項目入選全國“山水工程”優秀典型案例。成渝生態環保能級穩步提升,120余項合作協議落地見效,開展跨界河流聯防聯治聯控等3項經驗做法向全國推廣。
接下來,重慶將堅決打好長江經濟帶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攻堅戰,提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共建環境共保能級,在推動生態系統保護修復上展現新擔當取得新突破,努力為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和加快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作出更大貢獻。
建設新時代國家戰略腹地核心承載區
繼去年12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加強國家戰略腹地建設”后,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亦強調了這一重要部署。
“戰略”一詞,分量頗重。因時而變、因勢而動,身處西部內陸腹地的重慶,亦在搶抓國家戰略腹地建設機遇中探索前行。
緊接著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的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當好國家戰略腹地建設‘排頭兵”。此后的“新春第一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市委書記袁家軍提出要實現“六個新突破”,其中之一便是“在建設新時代國家戰略腹地核心承載區上實現新突破”。
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人民政府參事曹清堯建議,把重慶建設成為國家戰略腹地核心承載地,進一步加大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支持力度,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布局更多高能級產業,為新時代國家高質量發展和安全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無論是爭當“排頭兵”,還是實現“新突破”,都充分展現出重慶以一域服務全局的擔當作為。
擔當源于自信。于重慶而言,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處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上;產業門類齊全,是制造重鎮;2023年重慶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萬億元,是我國中西部地區首個地區生產總值超過3萬億元的城市……一系列稟賦優勢,決定了重慶有條件也有能力承擔國家戰略使命,在建設新時代國家戰略核心承載區上實現新突破。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下莊村,因“絕壁天路”而聞名。這是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黨支部書記毛相林帶領村民用7年時間,在絕壁上建起的一條8公里長的出山路。這條出山路打通了下莊村與外界的通道,也逐漸成為下莊村的脫貧致富路。
“這里面有過去路還沒修通時出行艱難的記錄,也有修路后生機勃勃的場景,呈現了下莊這些年來的巨大變化,承載了我們下莊人對未來的期待。”兩會前夕,毛相林打開行李箱,展示著下莊的變化。
在我國,農業是近2億人就業的產業,農村是近5億名農民常住的家園。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鄉村全面振興任務艱巨繁重。重慶提出,以大城市帶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推動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發展。“小縣大城”“強鎮帶村”“四千行動”……一項項舉措正強力推進。
自重慶著力推進強村富民綜合改革以來,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得到快速助力,“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巴渝和美鄉村幸福圖景徐徐展現。
“重慶是我很看好的城市之一。”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城鄉發展一體化智庫常務副理事長魏后凱對重慶發展前景充滿信心。他認為,重慶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中,應樹立大農業觀,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
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認同感
污水橫流、網線“星羅密布”……類似這樣的亂象,一度是重慶市渝中區雙鋼路社區的難言之隱。而現在,在街道、社區的努力下,這里已然發生了蛻變。
“前不久,我到雙鋼路社區走訪。80多歲的高齡老人郭慶弟對我說,由于年事已高、體力不支,像買菜做飯這樣的小事,都是他和老伴每天操心的事。但自從有了社區老年食堂,他們不僅吃上了可口飯菜,還有更多時間參與社區活動。老兩口感到很開心、很滿足。”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民政局副局長鄧琳對雙鋼路社區的變化感慨頗深。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發展中穩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引導激勵廣大群眾依靠自己的雙手創造幸福生活。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近年來,重慶堅持民呼我為惠民有感,及時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認同感。
重慶大學從面上開展團體輔導、從線上夯實品牌活動、從點上進行精確指導,每周開展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生涯規劃、留學門診等個體咨詢,個性化解決學生職業發展困惑,助推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巴南區作為重慶市首批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區,大力推進該試點惠及相關群體,目前參保人數已超過28萬人,4000余名重度失能人員享受到了長護服務,待遇支出6300萬元……
可以預見的是,重慶將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舉措,提升惠民富民安民的實際成效,不斷增進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