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幼飛 胡晨愉 唐余方


這個春天,“新質生產力”成為貫穿全國兩會的高頻詞。
“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兩會聲音,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指明方向路徑,前途廣闊、大有可為。
新質生產力被視為撬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點,正成為各地“百舸爭流”的澎湃動力。
重慶以制造業立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不言而喻。從“416”科技創新戰略,到“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一系列目標任務,都指向要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加快形成現代化新重慶的新質生產力。
春潮涌動,向“新”而行,以“質”致遠。在生機勃勃的春天里,記者走進重慶的高新技術企業和平臺,探究重慶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路徑。
路徑一:研發新技術 實現自立自強
3月7日上午,記者來到重慶再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體驗中心陳列廳,看到了國產大飛機C919裝備的輕薄“棉衣”——玻璃纖維隔音隔熱氈。
這個如泡沫地墊般輕薄的飛機棉,究竟蘊藏著多少高科技?
“這是由超細玻璃纖維棉制成的,目前我們是國內唯一能批量生產該產品的企業。”再升科技副總經理楊金明介紹道。
這種超細玻璃纖維棉,直徑在0.1—0.2μm,僅為頭發絲的八百分之一。由此制成的飛機棉,具有輕質、柔性、隔熱隔音等特點。
此前,全球范圍內,僅有美國公司能生產此種飛機棉。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依靠“從0到1”的科技創新,通過革命性、顛覆性的技術突破,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引擎。早在2016年,再升科技就嗅到了技術革命性、顛覆性突破的重要性。為保障飛機棉的自主供應,將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這一年,企業主動請纓,為國產C919大型客機造“棉衣”。
“作為國內超細玻璃纖維龍頭企業,我們有材料基礎、研發團隊。”楊金明直言,“所以,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啃下這塊‘硬骨頭?!?/p>
國外技術壟斷,也就意味著能參考的資料微乎其微。
“產品長什么樣、性能指標如何,我們都不清楚。但是公司非常支持這個項目,所以我們也鉚足勁,想著不管多少年,都要把產品做出來。”再升科技技術中心副主任胡州回憶,當時,該項目的研發團隊不過30人,團隊成員也非常年輕,以“80后”“90后”為主,她加入時才24歲。
纖維絲的成分、直徑、分布,棉氈的容重、組織形態和分布結構都會影響飛機棉的隔音隔熱效果,為了滿足市場需求、達到預期目標,胡州所在的研發團隊不斷打磨試驗方案、調整工藝路線。實驗室試驗、小試、中試、定型……經過成千上萬次的試驗,終于,2020年,再升科技成功研制出第一款型號的飛機棉,邁出了飛機棉國產化的第一步。
3年不斷精進,產品持續迭代升級。2023年5月28日,裝備著國產飛機棉的C919大型客機,執行MU9191航班,從上海虹橋機場起飛。
這意味著耗時7年、前后投入7000多萬元的堅持終見成效。從此,中國牢牢將高性能超細玻璃纖維材料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加強超細玻璃纖維及制品的基礎研究,不斷拓展裝備及系統應用場景,鞏固發展優勢,發揮行業引領作用?!睏罱鹈鞣Q。
再升科技的“勇于突破”也折射出重慶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堅定決心。2023年6月,重慶將制造業產業布局進一步優化升級為“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
中共重慶市委黨校(重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教授孫凌宇認為,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質生產力,著力點之一就是立足“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重構標志性產業鏈體系,按照持續鞏固、發展不足和尚處空白,對關鍵環節、技術進行標記、實現突破,做大做強做優標志性產業鏈。
路徑二:運用新手段 強化數智賦能
檢測汽車頂蓋涂膠質量、核對PVC下遮蔽堵蓋數量、檢測車身焊接縫隙是否均勻……在賽力斯汽車有限公司(兩江智慧工廠)總裝車間,300多個智能檢測點位覆蓋整車生產流程,能精準監測生產線上各個質檢環節,并將采集到的影像以數據形式快速儲存進“大腦”。
賽力斯汽車(兩江智慧工廠)的這套AI智能視覺檢測系統,由重慶中科搖櫓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實現了關鍵工序檢測的100%自動化。
“如果檢測到問題,機器會迅速發出警報?!睋u櫓船科技首席科學家王建力稱,“市場上有企業研究光,也有企業研究AI,但將光和AI結合起來的,只有我們一家,這就好比給生產線上的機器裝上了‘眼睛和‘大腦。”
搖櫓船科技是由重慶兩江新區、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共同孵化的一家硬科技人工智能企業,旨在以“光+AI”賦能制造鏈智能化協同,推動制造業向智能化、自動化、無人化轉型升級。
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是新質生產力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我國由“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的重要路徑,其核心是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視覺是人類最重要的感覺,也是捕捉生產線上產品質量數據的一個重要入口。搖櫓船科技的核心團隊來自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完整掌握了光、機、電、算、軟設計開發能力,被業界稱為“智能視覺國家隊”,其開發的多款智能視覺裝備產品技術參數處于全球領先地位,為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技術支撐。
“重慶制造業門類齊全,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足夠旺盛,智能視覺裝備有廣泛的應用場景,這是公司選擇落地重慶的主要原因?!蓖踅φf,盡管落地重慶的時間并不長,但搖櫓船科技的技術實力很受市場青睞。
2022年,賽力斯汽車通過兩江新區聯系到搖櫓船科技,尋求生產線智能化改造升級的解決方案。
一支由四五十人組成的研發團隊隨即入駐企業。
“雖然一開始只有7個點位,但研發團隊花了近半年的時間。”王建力稱,“由于受工業場景復雜、現有數據少等因素限制,如何布點安裝系統、選擇何種模型,都需要經過反復試驗和驗證,不斷優化調整。”
正是基于這次合作,后續賽力斯汽車在打造兩江智慧工廠時,仍然選擇搖櫓船科技為其研發AI智能視覺檢測系統。
成立4年來,搖櫓船科技的“觸角”逐步跨越汽車生產線,延伸至工業制造的廣闊領域。截至目前,搖櫓船科技已與華為、三星、格力電器等100余家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AI智能視覺引發的“智慧火花”在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沃土上愈燃愈烈。
隨著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越來越多企業找到搖櫓船科技尋求合作,以期能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科技基因。
讓王建力印象深刻的是,在搖櫓船科技2023年的招商推介會現場,甚至有企業負責人提著裝滿零部件的塑料袋,前來咨詢能否為其提供智能視覺檢測方案,“可見當前市場對智能視覺檢測技術的迫切需要”。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利用新技術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這是搖櫓船科技正在做的事。未來,搖櫓船科技將持續以新質生產力的澎湃動力為產業高質量發展、重慶制造強市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路徑三:瞄準新領域 發展未來產業
重慶新型儲能材料與裝備研究院最近格外熱鬧,每天都要接待好幾撥企業、行業協會的人洽談合作、參觀交流。
這么多人慕名前來,看中的正是以鎂為代表的新型儲能材料的技術突破,以及新型儲能材料與裝備將創造新產業的廣闊發展前景。
“我國發展鎂產業前景十分廣闊,鎂礦資源極其豐富,鎂及鎂合金的世界研究中心已轉向中國。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國、應用國和研究國,在鎂基電池材料和鎂基儲氫材料方面的研究處于世界前沿?!敝袊こ淘涸菏俊⒅貞c新型儲能材料與裝備研究院院長潘復生介紹。
當前,未來產業的發展已經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我國正在前瞻性布局未來產業,未來材料是其中一條重要賽道。
在這條賽道上,新型儲能材料與裝備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途徑和剛性需求,更是國家未來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當前,重慶正在著力打造“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聚焦三大萬億級主導產業集群中的先進材料產業集群,重慶新型儲能材料與裝備研究院按照生產一代、研制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進行布局,努力構建從前沿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卡脖子”技術攻關研究及產業化全鏈條創新體系。
“目前,我們已經打造了固態儲氫材料、鎂離子電池、金屬空氣電池、儲能裝備等六大研發平臺和一個分析測試中心,探索儲能產業中的顛覆性技術?!敝貞c新型儲能材料與裝備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敬豐說。
未來產業的發展核心,是顛覆性技術的創新突破。顛覆性技術對科研基礎、人才隊伍的要求非常高,這也是重慶新型儲能材料與裝備研究院布局的重點。
在科研基礎和人才隊伍建設方面,重慶新型儲能材料與裝備研究院有著一些先天優勢,依托潘復生院士創辦的世界上最大的鎂合金研究平臺——國家鎂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潘復生院士作為首席科學家的鑄造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平臺,研究院已經具備了儲能材料領域多個方向的研發實力。與此同時,研究院還整合了潘復生院士團隊資源和重慶大學的其他科研團隊,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有著扎實的基礎。
“這還遠遠不夠?!蓖蹙簇S說,“人才是新質生產力生成中最活躍、最具決定意義的能動主體,區別于過去在學校做科研,我們的研發與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發展和未來產業布局都緊密相關,需要一個從基礎研究、關鍵技術開發到產業化的全創新鏈人才團隊,合力開展有組織的科研?!?/p>
目前,重慶新型儲能材料與裝備研究院還與重慶大學共同創新引才機制,采取“三方”協議的方式,從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儲能領域頭部企業引進了一批新型研發人才。
如今,重慶新型儲能材料與裝備研究院潘復生院士團隊已經實現了多項技術突破:研制出全球關注的顛覆性技術——工業級鎂基固態儲氫材料與裝備,創制了世界首款安時級鎂離子電池,成功開發了鎂合金一體化超大壓鑄件等。
這些技術突破都將進行成果轉化,向市場化推進。因此,重慶新型儲能材料與裝備研究院還在技術成果轉化上不斷布局。
今年1月,重慶超威鎂儲能研究院有限公司在兩江協同創新區注冊成立。通過該公司,重慶新型儲能材料與裝備研究院將與我國電池行業的特大企業——超威電源集團有限公司攜手,建設關鍵材料中試及電芯研發平臺和中試產線,大力推進鎂電池產業化。
“下一步,我們將依托研究院建設明月湖實驗室,充分整合市內外各方資源,力爭到2025年,導入頭部企業3家以上,積極支撐全市新型儲能產業加快發展?!蓖蹙簇S說。
路徑四:重塑新要素 高效配置資源
“這是我們研發的超高精度圓時柵產品,最高測量精度可達±1角秒,在同行業同品類中處于國內領先。”3月5日,通用技術集團國測時柵科技有限公司產品展廳內,技術專家王合文拿著一個圓環形狀的產品介紹道。
高水平的精密位移測量技術及器件是數控機床、儀器設備等高端精密裝備的核心技術和關鍵功能部件,其性能水平直接決定了加工制造的精度與質量水平。
此前,精密位移測量主要依賴于光柵測量技術。但長期以來,高端光柵制造的核心技術一直被國外壟斷,并引發了一系列負面連鎖反應。
“例如進口產品價格高、貨期長、售后難等?!蓖鹾衔姆Q。
新質生產力的新思維模式為尋找經濟新增長點、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思路,也促進了資源要素的暢通流動。
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是中央企業中唯一一家將高端數控機床作為核心主業的企業,而重慶理工大學掌握著時柵測量的原創性技術。不同于光柵“用空間測量空間”的傳統思路,時柵在原理上進行創新,以“用時間測量空間”,為高精密位移測量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國產化技術和產品路線。
基于優勢互補、使命共擔的原則,2021年,通用技術集團與重慶理工大學創新合作模式,共同成立國測時柵,快速推動納米時柵技術在機床領域的轉化應用,實現了“換道超車”和進口替代。
王合文是重慶理工大學時柵技術研究團隊成員。2021年7月博士研究生畢業后,身為重慶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助理研究員的他,又多了一重身份——國測時柵技術專家,致力于推動技術成果落地轉化,“我們已經做到了從‘0到1的突破,目前正致力于實現從‘1到100的產品批量化生產”。
進行溫濕度、電磁兼容、防水防油污測試,保證產品在不同場景下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做這些研究的,除了王合文,還有來自重慶理工大學的其他老師?!皩W校沒有給我們科研壓力,所以大家能專心開展產品工程技術研究。”王合文直言。
在銷售渠道上,一方面,通用技術集團已經打通產業鏈,旗下有數家機床產業子公司,可以實現產品的內部測試與銷售;另一方面,國測時柵組建了專業的市場營銷團隊,負責產品的市場推廣。
在營商環境上,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誠意十足,為國測時柵提供了包括政策支持、項目推進、人才引進等全方位的服務。
發展的堵點、卡點逐漸被打通,納米時柵成果正式駛向轉化應用、服務市場用戶的“快車道”。2022年國測時柵邁入運營階段,2023年產品生產線單線年產量已達5萬套。據國測時柵生產經理李如家介紹,如今,納米時柵技術已成功應用到數控機床、精密儀器設備等高端裝備領域。
多個重磅項目相繼落地、產學研基地紛紛掛牌、企業不斷推出原創性技術……重慶正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這股澎湃動能將催生更多高質量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