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幼飛

酸蘿卜老鴨湯、芋兒燒雞、黃瓜炒雞蛋……這是重慶市渝中區石油路街道民樂村社區食堂周二的菜單。一葷一素一湯10元、一葷兩素一湯13元,看似平常的家常小菜,憑借著實惠的價格迅速“俘獲”了周圍居民的心,而人工收費與智能結算并舉的付款方式,也為不同年齡段的居民、白領和新就業群體提供了購餐方便。
“吸引新就業群體等多元客群來社區食堂用餐,不僅能提高他們的幸福感,產生的收益還可以用來補貼為老人提供愛心助餐服務的成本。”該社區食堂負責人說。
城市面貌煥然一新、群眾幸福指數節節攀升。近年來,渝中區以實施“黨建扎樁·治理結網”黨建統領基層治理現代化改革為牽引,推動基層治理體系重構、流程再造、效能重塑。
匯聚新力量
3月4日下午,完成訂單后,穿過林立高樓,“95后”騎手廖澤萌將摩托車穩穩地停在石油路街道煤建新村社區居委會門口,準備“回家”。
這個“家”,名叫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之家,占地100多平方米,寬敞舒適。
暖黃色的色調、柔軟的沙發、種類豐富的圖書,溫馨的陳設讓廖澤萌從穿街過巷的緊張感中掙脫出來。她在手機上點開一部電視劇,一邊看劇一邊享用自己的“錯峰”午餐。
林立高樓內,有這樣一方暖“新”地,體現的是渝中區黨建觸角的精度和服務發展的溫度。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生活習慣的演變,快遞員、外賣配送員等新就業群體快速壯大,但對其缺乏組織引導和專業服務等問題也逐漸暴露。如何讓新就業群體有歸屬感,使其主動參與轄區基層治理?作為渝中區新就業群體的重要聚集地,石油路街道首先“舉旗”,給出解題思路。
“成立新就業群體黨組織以及相關工會,加大對新就業群體的關心關愛力度,引導新就業群體積極融入城市基層黨建格局。”石油路街道黨政辦公室主任陳波稱。
2022年1月,石油路街道新就業群體黨支部正式成立,這也是渝中區第一個新就業群體黨組織。
依托“‘石說新語”等載體組織理論宣講;打造暖“新”驛站,為新就業群體提供歇腳飲水、手機充電等15項服務;廣泛開展節日慰問、聯歡聯誼、健康義診等活動……黨旗“領航”讓這些新興行業發展腳步更穩、底氣更足,一個個有溫度、有活力的紅色“堡壘”在新領域建成。
數據最能反映變化。據統計,主動加入工會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從最初的200多人,增加至近400人。一名名“新”成員適應新要求、投身新賽道,力所能及地反哺社會。
廖澤萌就是其中之一。她一邊在工作之余參加街道組織的志愿服務活動,一邊通過在短視頻平臺分享自己的騎手日常,做正能量宣傳。
如今,這位在短視頻平臺上名為“噠噠妹”的山城妹子不僅憑借自己燦爛的笑容收獲一眾粉絲的喜愛,讓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奮斗與成長歷程走進大眾視野,還榮獲2023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23年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成為其他“新”成員對標學習的榜樣。
探索新機制
“我們有個‘萬能微信群,有什么問題都可以在群里反映,方便得很。”石油路街道民樂村社區立源地小區70多歲的老黨員鄧吉萍稱。
鄧吉萍口中的“萬能微信群”,是立源地小區網格微信群。
為方便了解居民需求,石油路街道創新實施“居民吹哨、三長(網格長、樓棟長、樓層長)報到”工作機制——社區以居民小組為單位,建立網格化服務微信群,確保居民能進群線上“吹哨”、“三長”在群里“報到”。
“社區干部只有十幾個人,但要服務近萬名居民,這是不現實的。”陳波稱,“‘居民吹哨、三長報到工作機制能更好地構建社區黨委領導、多元參與的基層治理格局。”
立源地小區有一處兒童樂園,里面的滑梯深受小朋友喜愛。但之前由于其他原因,滑梯下面沙坑里的沙被移走了,此后一直沒有回填,留下一個空蕩蕩的坑。
“小朋友在這玩滑梯時很容易受傷。”2023年8月中旬,鄧吉萍發現問題后立即將問題反饋至立源地小區網格微信群,并附上小朋友受傷的照片。
“居民吹哨、三長報到”,民樂村社區黨委副書記,同時也是立源地小區網格長的陳昊立即響應,第一時間前往小區查看情況、拍照記錄。
“后面我們聯系了街道、物業管理公司一起來處理,因為涉及購買吸水砂,需要一定時間,所以我們限時物業管理公司在3天內完成整改,結果他們兩天半就完成了。”陳昊稱,“‘居民吹哨、三長報到工作機制真正讓群眾反映的事有人辦、馬上辦、能辦好。”
在此基礎上,民樂村社區還探索實施“三事三色”為民服務工作法。
“社區會將收集到的民情需求進行分類,分為‘公家事‘大家事和‘自家事,同時對這些事情進行賦色,紅色代表緊急、橙色代表較急、黃色代表一般。”民樂村社區黨委書記何騰解釋說,“這樣就讓事情的牽頭處理責任人、輕重緩急一目了然。”
目前,渝中區按標準劃分網格866個,每個網格都建立起以黨員為骨干的“三長”隊伍,打通了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
實現新蛻變
“沒想到自己住了幾十年的老小區改造升級了。”從結婚、生子到抱孫子,在石油路街道石油路社區二普小區生活了20多年的肖啟志親眼見證了小區的改變。
二普小區建成于20世紀90年代,小區內有8棟建筑,共204戶居民,由于建成時間久遠,居住人口增加,基礎設施設備老化嚴重,車輛亂停亂放現象日益突出。
老舊小區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環節,一頭連著民生、一頭關乎城市發展。
近年來,渝中區以居民需求為導向,著眼群眾關切,“對癥下藥”穩步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大力提升居民居住品質,助力“老破小”實現蛻變。
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一個存續30多年的老舊小區來說,任何改變都意味著巨大付出。
“最初不少居民不同意改造,他們擔心改造后活動場地會減少,也擔心錢從哪里來。”石油路社區黨委書記陳真珍稱。
為了打消居民的擔憂,石油路社區因地制宜制訂方案,充分發揮黨建統領作用,按照“五個一點”(政府出資一點、企業投入一點、產權單位出力一點、居民參與一點、市場引入一點)原則,引導社會各方力量合理出資。
“‘居民參與一點主要是電梯的加裝。”陳真珍坦言,因為小區分別有著5層、8層、9層高的樓棟,且住戶以老年人居多,大家對加裝電梯的呼聲非常高。社區黨委順應民意,抓住住宅增設電梯政策的“東風”,構筑自治力量齊參與的工作格局,讓“獨唱”變“合唱”。
“小區改造最終受益的是我們這些住戶,肯定要支持。”肖啟志所在的樓棟總高9層,雖然已經年過七旬,但他還是常常跑上跑下做其他住戶的思想工作。經過大半年的入戶動員,最終該樓棟居民共籌資36萬元,順利完成了電梯加裝。
整治外立面、維修公共建筑、合理規設停車位……如今的二普小區在保留原有歷史文化的基礎上,居住環境大幅改善,居民的幸福感持續升級,不少因“上下樓不方便”搬離小區的居民又重新搬了回來。
接下來,渝中區將以“八張問題清單”為重要抓手,全面提高黨的領導力組織力,以打造具備適應和引領現代化能力的新時代“紅巖先鋒”變革型組織為著力點,構建整體智治基層黨建工作格局,推動基層黨建全區域建強、全領域過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