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儉 李思遠
2023年12月1日,村民吳本倫收到了陳廷海和愛人劉志君還來的1萬元欠款。當天,村民汪友順也收到了老陳夫妻還來的2000元欠款。至此,這對夫妻所欠債務僅剩12.4萬元。
因為一場變故,這對農民夫婦意外背上了近百萬元債務,不跑不躲,艱苦奮斗,堅持17年一筆一筆償還;而身為“債主”的210戶村民,不追不討,守望相助。
入冬時節,湖北當陽市半月鎮紅光村,陳廷海正忙著收割地里魚腥草的葉子。這是一味藥材,曬干后有藥販子上門收,每斤2.4元。
當陽是“中國魚腥草之鄉”。魚腥草的根與莖葉都是寶,經濟效益很高。2023年夏天,陳廷海在農業部門扶持下也種了5畝魚腥草。11月30日晚,夫妻倆盤點收入,手頭上還有1萬多元的利潤,第二天趕緊拿著錢去還賬了。“總算挺過來了,看到希望了。”陳廷海自信地說,如果明年魚腥草行情好,一季就能把余下的賬還完。
62歲的陳廷海只有高中文憑,是紅光村勤勞能干、先富起來的能人。20世紀90年代末,他一邊種地,一邊干起農副產品經紀生意。因為他為人誠信、買賣公平,鄉親們都樂意將農副產品交給他代為銷售。
2006年的夏天,陳廷海收購了村里210戶村民的50多萬公斤油菜籽,總價值98萬元。他將這批油菜籽交售給一直有生意往來的鄰縣一家油脂廠,不承想油脂廠資金鏈斷裂,老板跑路了。
炎炎夏日,陳廷海一家如墜冰窟。“差鄉親們那么多錢,當時都不想活了。”他寢食不安,開始大把掉頭發,妻子劉志君病倒在床一個多月,整日以淚洗面,一下瘦了10多斤。近百萬元貨款,拿什么還鄉親們啊?
意外的是,時間一天天過去了,沒有一位鄉親上門要款索債,大家就像沒有發生這事一樣。陳廷海夫婦既感動又愧疚,更加堅定決心,不管多難,債一定要還,不能辜負鄉親們的信任和情義。
“我被人騙了,可我不能騙別人!”一個多月后,陳廷海夫婦把家里的糧食、生豬、雞鴨等所有值錢的東西都賣了,再加上親戚們湊起來的幾萬元錢,挨家挨戶說明情況,請大家放心,表示決不賴賬,這輩子砸鍋賣鐵也要還上鄉親們的血汗錢。他給每戶村民打下欠條作為憑證。
為了還賬,陳廷海夫婦起早摸黑地種地,農閑時便外出打工。他整合自家和流轉的13畝土地,發展規模化種植。賣谷子賺一筆錢,還張家李家一點;外出打工掙一點錢,還王家楊家一點;勤扒苦掙,積少成多,一點一滴償還。
在鄉親們的支持下,他后來又購買了一輛農用車,繼續代購代銷農副產品。收一斤稻谷、玉米,賺兩三分錢,一年收售上百萬斤。為了多收購一點,他起早貪黑,東奔西跑,十里八村每一條村路都很熟。八九月進入收購高峰時,他一天休息三四個小時,常常凌晨4點就起床,月明星稀才回家。
為了還債,陳廷海夫婦含辛茹苦,省吃儉用,除了日用必需品,家里沒再添置什么東西。衣柜是結婚時打的,床和桌子是一個廠家淘汰的,衣服是親戚送的。陳廷海身上一件薄薄的舊棉襖,還是11年前兒子結婚見親家時花30多元錢買的,已透出油膩,袖口和領子都磨破了。
說起往事,妻子劉志君忍不住淚流滿面。還債過程中,她與丈夫不離不棄,相濡以沫。兒子大學一畢業,果斷放棄考研,早日就業,只為幫家里分擔。
“只有把賬還完,我才能挺直腰桿做人。”日漸佝僂的陳廷海不停地奔波勞碌著,他始終認為,做人做事,誠信為本。2022年11月,陳廷海上榜中央文明辦評選的誠實守信“中國好人”。
一個人講信義,就會被人信賴。陳廷海把紅光村210戶村民“債主”里的困難戶列了出來,決定先還他們的錢,但他到江小盼家遞上菜籽款時,卻被拒絕了。江小盼說:“我們雖然困難,但眼下你們更難,先緊著其他老鄉的還吧!”
看到陳廷海的遭遇,村民們不約而同地不追不討,不少村民來他家探望時還寬慰說:“我那錢就算了,就當那一季沒有種,來年再種唄!”
73歲的吳開銀和陳廷海家相隔200米,6000多元的債,從未上門討要,也沒要打欠條。吳開銀說,陳廷海是言而有信的人,信用遠勝過欠條,現在他家每年1.5萬斤稻谷都還是賣給陳廷海。
17年間,在陳廷海舊債未清的情況下,許多鄉親仍毫不猶豫地借錢給他周轉,支持他買車跑經紀生意,家家戶戶繼續把糧食交給他來收。每年雖有很多經紀人來村里收糧食,現款現結,即便價格高一點,大家也不賣。
陳廷海最艱難時,村民楊志瓊將地里剛收的1000多斤棉花給他,讓他拖去賣了,錢拿著周轉。陳廷海17年前欠席仙蘭的3000多元菜籽款,早已還清,但后來聽說陳廷海收購糧食缺錢周轉,老人又主動借給他8000元。她說:“這個時候,就該眾人抬一把。”
村民余星香將賣糧食的錢借給陳廷海,她說:“在村里,陳廷海雖欠債百萬,卻沒有一句罵名。”
村民們心甘情愿地守護陳廷海一家,其實也是對他們的一種回報。陳廷海早年跑運輸,又做糧食經紀,在村里,他第一個買自行車,第一個用上手機。他寬裕時,從來不忘幫襯大家。父老鄉親,左鄰右舍,誰有急難之事,他都出手相助。
楊志瓊談道,以前家里窮,小孩讀書交不上學費,就找陳廷海借錢,陳廷海從沒推脫,也從不催著還錢。村里找陳廷海借錢讀書的,少說有30戶。就連平日里買種子、化肥、魚苗、飼料這些錢,也常是陳廷海幫鄉親們墊付的。
楊邦銀因為當年陳廷海借錢給他看病,保住了命,當陳廷海來給一萬元糧款時,他說自己“不急著要”,讓陳廷海先拿去還賬周轉。
當地政府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將陳廷海納入低保,幫他辦理小額信貸,提供多方面幫助。大家只有一個愿望,希望他能振作精神,東山再起。
陳廷海踐行的是“信”,村民們踐行的是“義”,“活著把債還完”是信義,“陪他一起還債”也是信義,信義在樸實普通的農民身上熠熠生光。
在當陽市,陳廷海和紅光村村民的信義故事并非個案,也不是偶然。當陽有重情重義的“蓉姐”、誠信經營的王榮柱、誠信服務的吳光美……信義精神早已刻在當陽人骨子里,縈繞整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