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到了! 這些含有“龍”字的成語,可以通過了解成語故事,理解它的內容——

一天,唐代詩人、書法家賀知章在府上宴請賓客。 觥籌交錯、吟詩作對之際,來了一位僧人——懷素。 他以草書聞名于世。
賀知章邀請懷素揮墨以助詩興, 懷素點頭應允。隨后,書童拿來素絹、筆墨和石硯。只見懷素拿筆蘸墨,運臂揮毫。 很快,一張張筆勢瘦硬、線條凌厲的草書作品就完成了。賀知章看后,忍不住贊嘆:“上人書寫,左盤右旋,確實筆走龍蛇啊! 好字,好詩! ”
筆走龍蛇用來形容書法風格灑脫, 也有書寫速度快的意思。 此外, 它還有一個帶有“龍”字的近義詞——龍飛鳳舞。
東漢時,費長房向壺公學習仙術。經歷萬千磨難,他還是失敗了,雖然沒有成為神仙,但得到一根竹杖。
壺公告訴他:“騎上這根竹杖, 你很快就能到家了!”果真,片刻后,他就到家了。回到家,他將竹杖扔在山坡上,竹杖竟然變成了一條神龍。
單從字面上看, 這個成語說的是——扔在地上的竹杖,變成了神龍,會讓我們錯誤地理解為仙術高超、本領高強。 事實上,它借指返回家鄉,和本領毫無關系。
這組成語很有意思: 兩個成語、8 個漢字、7 種動物!單看結構,它們似乎是近義詞,但仔細咂摸,其中動物的品級可不一樣!
在前者中,有家禽、牲畜、魚類和神獸;在后者中,只有神獸,而麒麟、鳳凰、神龍等也可以用來形容人,如:人中龍鳳、麟子鳳雛等。因此,前者只指珍貴的動物,而后者延伸為珍貴的東西和品德高尚、受人敬仰的人。
看到這兩個成語, 你是不是覺得它們是近義詞? 我們先看下它們的出處。 前者出自《三國演義》,原文為:“此放龍入海,縱虎歸山也,后欲治之,其可得乎? ”后者出自《西湖二集·寄梅花鬼鬧西閣》, 原文為:“這一去正如龍投大海,虎奔高山。 ”是不是更加覺得它們的意思相近了?
放龍入海和龍投大海還是有差異的! 前者強調放走敵人,給自己留下后患,而后者強調自己脫離困境,回到廣闊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