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天津古文化街,察看節日市場供應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等情況。
天津古文化街濃縮著天津的民俗與歷史,是當地最早的經濟、文化、商貿聚集地,也是天津衛的發祥地,素有“津門故里”之稱。
“天津是一座很有特色和韻味的城市”,習近平指出,要保護和利用好歷史文化街區,使其在現代化大都市建設中綻放異彩。
一條古街、 一處歷史文化遺產,事關文明傳承、文化延續。 讓我們跟著總書記的腳步,感受一條街是如何延續城市文脈的。
天津簡稱津,意為天子渡過的地方,別名津沽、津門等。
天津始于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金鋼橋三岔河口地方,史稱“三會海口”,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唐中葉以后,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金代在直沽設“直沽寨”,元朝設“海津鎮”,是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
從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 年到2004 年,天津建城已有600 周年。天津作為軍事重地,于永樂二年(1404年)正式設衛,翌年設天津左衛,轉年又增設天津右衛。清順治九年(1652年),三衛合一,歸并于天津衛。

坐落在街北入口處的“天津古文化街”石碑,鐫刻著天津市“老市長”李瑞環同志的題字,這塊石碑的材質可大有“講究”——源自天津薊州區上億年的古化石。

在文化街的地面上,還鑲有12 枚自唐至清的古錢,其中唐朝一枚,宋朝兩枚,元朝兩枚,明朝三枚,清朝四枚,巨大而逼真。游人經過此地,取“踏金踩銀”之意。

中國的第一張現代郵票——“大龍郵票”便是在天津正式發行的,這不僅是天津郵政的起點,更是中國郵政的起點。

古文化街上有一座享譽幾百年的古廟,它原名“天妃宮”,后改稱“天后宮”,始建于公元1326 年,也是我國現存年代較早的媽祖廟之一。天津東臨渤海,背倚京城,自古就是舟車匯集的水陸交通樞紐。天后宮就是在漕運大發展的情況下,為庇佑漕運建立起的祭祀海神天后的廟宇。

古文化街大獅子胡同是嚴復故居所在地,嚴復先生著《天演論》時,就住在這里。現在在故居原址上建設了天演廣場,設立嚴復銅像和《天演論》石刻。
漫步古文化街,眼見彩幡高懸,青磚墻體古色古香,恍若隔世。其建筑風格為仿明清式建筑,層高均為一、二層;街區走向自然曲直,錯落有韻;外檐建筑尺度適中,商店鋪面長短有序,呈現出鱗次櫛比的古街效果。古文化街充滿了濃郁的古老味、文化味、中國味和天津味。

桂發祥十八街麻花
眾所周知的“天津三絕”:桂發祥十八街麻花,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
重點說一下“果仁張”:中華老字號食品,歷經四代傳人,屬宮廷御膳食品,被賜名為“蜜貢張”。
這果仁張早在170 多年前就是宮廷御膳,是專供皇上吃的小食品。果仁張的創始人叫張明純,曾任清宮御廚,最初因為他做的蜜供色澤純正、甜而不膩、清滑爽口,受到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喜愛而名聲大震,御賜“蜜供張”。到了果仁張第三代,宮廷御廚走出宮門,來到民間創立“果仁張”。

泥人張彩塑
古文化街不僅是老城中心,更是天津傳統文化藝術的發祥地。這里既有各色建筑競相爭輝,又有津韻十足的特色民俗集中展現。品嘗完美食,再來看一看泥人張彩塑、楊柳青年畫,再聽一聽“曲藝之鄉”的相聲、快板兒……
如今,古文化街以其特有的中國味、天津味、古味、文化味吸引著各方游客,成為讓全國乃至世界各地了解天津民俗、感受天津民風、體驗天津歷史文化的最佳場所。漫步古文化街,愈發能感受到來自天津的傳統文化魅力。